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47篇 |
免费 | 233篇 |
国内免费 | 32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24篇 |
农学 | 223篇 |
基础科学 | 190篇 |
503篇 | |
综合类 | 1177篇 |
农作物 | 47篇 |
水产渔业 | 573篇 |
畜牧兽医 | 510篇 |
园艺 | 55篇 |
植物保护 | 2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61篇 |
2022年 | 93篇 |
2021年 | 139篇 |
2020年 | 119篇 |
2019年 | 143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126篇 |
2016年 | 159篇 |
2015年 | 108篇 |
2014年 | 152篇 |
2013年 | 156篇 |
2012年 | 217篇 |
2011年 | 245篇 |
2010年 | 203篇 |
2009年 | 167篇 |
2008年 | 187篇 |
2007年 | 220篇 |
2006年 | 194篇 |
2005年 | 177篇 |
2004年 | 140篇 |
2003年 | 122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105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沙地人工小叶锦鸡儿植被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采用分层挖取根系方法调查不同年龄人工小叶锦鸡儿固沙植被根系分布,同时测定植被下不同深度土壤的水分含量.结果表明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在0~100 cm土壤中,占总根系生物量的92.77%以上.地下部与地上部生物量比值以天然植被最高.植被的吸收根系分布对土壤水分具有显著影响,吸收根集中分布区域下层土壤含水量锐减;吸收根集中分布深度的比较发现,天然植被>19年生人工植被>4年生人工植被,成龄人工植被吸收根系分布的浅层化造成降雨无法补充土壤深层水分,植被下土壤形成不透水层,影响主要固沙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72.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人工云杉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团聚度和结构系数降低,砂粒含量增高,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在人工云杉林演替过程中表现出"U"型变化,即人工云杉从幼林向成熟林演替阶段,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则减少,在40年生云杉林达最低值之后,随着云杉自疏而有上升的趋势,毛管持水量是决定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的主要因子。为了加速该区域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和对人工成熟林和过熟林进行间伐抚育,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73.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复合区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烘干法及WP4水势仪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复合区人工林下土壤重量含水量及水势进行测定,从土壤水分数量和能量两方面分析该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并且通过实测数据对不同树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旨在为该区今后植被建设及生态用水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各树种在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剧烈,3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在3.00%~5.00%。土壤水分受降雨量及其分配影响显著,观测期内土壤储水量盈余26.7 mm。土壤水势与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一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结果较好。在丰水年,降雨只对浅层土壤水分起到补给作用,深层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存在土壤干层。在特殊降水年份对该区土壤水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为解决活体黄羽鸡表皮层黑色素分级方法成本高、效率低下、分级环境易受环境光干扰等问题,该研究探索一种基于ConvNeXt模型的黄羽鸡表皮层黑色素智能分级方法 ConvNeXt-WPCA,用于实现活体黄羽鸡表皮层黑色素智能分级。ConvNeXt-WPCA模型通过以下3点改进提高模型对黄羽鸡黑色素的识别效果:1)针对黄羽鸡黑色素图像RGB三通道内黑色素信息分布不均衡问题,改变输入图片通道权重来增强模型对黑色素特征的提取能力;2)使用部分卷积代替深度可分离卷积,减少模型计算量和内存访问次数提高对计算资源的利用率;3)引入坐标注意力机制,引导模型关注黄羽鸡胸腹部及肛门附近皮肤提升模型精度。同时,该研究还设计一种双光源图像获取装置,分别在自然光和偏振光条件下拍摄黄羽鸡样本,以减小分级结果受环境光干扰的影响,并探索偏振光在黑色素分级任务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ConvNeXt-WPCA模型相较标准ConvNeXt模型,针对自然光下黄羽鸡黑色素图像数据集分级准确率提升9.68个百分点,最终达到89.03%的识别准确率,针对偏振光下黄羽鸡黑色素图像数据集分级准确率提升15.26个百分点,最终达到98.87... 相似文献
75.
James G. Nuttall Eileen M. Perry Audrey J. Delahunty Garry J. O'Leary Kirsten M. Barlow Ashley J. Wallace 《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2019,205(2):220-234
Fros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production of field crops grown in Mediterranean‐type environments, where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for Australian wheat occur annually. If non‐destructive sensors could make rapid, spatial assessment of frost damage, this could limit economic losses through timely management decisions.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methodology for imposing frost treatments to wheat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nd the utility of canopy reflectance data for detecting early crop damage. Purpose‐built chambers using stepped additions of dry ice allowed for a range of frost scenarios to be tested when applied at wheat heading and anthesis. For frost treatments applied at anthesis, grain number and yield were reduced by 8.8% and 7.2%, respectively, for every degree Celsius below zero (down to ?4°C). This effect was additive over two consecutive nights. For cold load equivalent, there was a 2.2% and 1.9% reduction in grain number and yield, respectively, per °C hr (below 0°C). For wheat, spectral indices PRI and NDVI (reflectance) and FRF_G and SFR_G (fluorescence) showe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cold load applied for heading treatments. Next steps include targeting frost intensities equivalent to cold loads between 20 and 80°C hr and testing the utility of these proposed indices in a commercial paddock setting. 相似文献
76.
Zainal A. Muchlisin Putri I. Sarah Dhea F. Aldila Kartini Eriani Iwan Hasri Agung S. Batubara Firman M. Nur Mustaqim Mustaqim Cut Ruhul Muthmainnah Abinawanto Abinawanto Martin Wilkes 《Aquaculture Research》2020,51(4):1700-1705
Cryoprotectant is the crucial factor in the cryopreservation process. In general, there are two types of cryoprotectant, permeating and non‐permeating cryoprotectants. Dimethyl sulfoxide (DMSO) and egg yolk are common permeating and non‐permeating cryoprotectants respectively. Hence,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best proportion of DMSO and egg yolk for the cryopreservation of Rasbora tawarensis sperm.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in this study which involves two types of cryoprotectant and their combination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namely 5% DMSO, 5% egg yolk, 5% DMSO + 5% egg yolk and 2.5% DMSO + 2.5% egg yolk. Every treatment was conducted in three replicates. Combination of 5% DMSO + 5% egg yolk gave the best results cryoprotectant treatment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perm motility, fertilization and hatching rate of the R. tawarensis eggs (p < .05).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best proportion of cryoprotectants for sperm cryopreservation in this species is 5% DMSO + 5% egg yolk. 相似文献
77.
栗山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野外观察和室内试验,对栗山天牛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栗山天牛羽化后未交配的雌成虫75.86%,怀有未成熟卵粒,平均未成熟卵为8.53粒/♀;成熟卵平均23.76粒/♀。产卵前期平均为4.6d,产卵期平均14.8d,产卵量平均33.2粒/♀。雌虫寿命平均22.3d,雄虫寿命略短,平均19.1d。栗山天牛危害主要分布在上坡、山脊和阳坡的栎树。人工捕捉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成虫防治技术,前期和盛期捕捉到的雌虫大多数怀卵量较大。利用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防治天牛幼虫和蛹是主要的防治技术,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8.
人工诱导花鳗鲡的精巢发育成熟及其精子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肌肉注射HCG的处理方式(剂量为500U/㎏•体重,每周注射1次,注射时间为6周)诱导雄性花鳗鲡性腺发育成熟,成熟率达80.0%。对人工催熟花鳗鲡精子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花鳗鲡精子头部长径为3.81±0.69µm,短径为1.24±0.15µm;尾部长度为24.83±3.05µm;精液pH为7.3~7.5,精子密度为1.02×1010尾/ mL。精子的适宜盐度为15~20,其中盐度为15时,精子激活比率最高,快速运动时间以及精子的寿命最长。精子的pH适宜范围为6.0~8.0,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精子的活力与寿命。另外,4 种金属离子(Mg2+、Ca2+、Na+和K+)对花鳗鲡精子活力与寿命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金属离子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精子的活力、缩短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而MgCl2、CaCl2、KCl、NaCl溶液浓度为0.4~0.6g/mL时,精子活力最好,最高激活比率为3级(41.0%~60.0%)。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引种观赏竹对低温的生理响应,综合评价其抗寒能力,以期为竹资源在北方的推广提供科学指导。以山东省聊城市百竹园的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Spectabilis’)、黄纹竹(Ph. vivax 'Huanwenzhu’)、紫竹(Ph. nigra)3种引种观赏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引种观赏竹的出笋率及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等6个抗寒生理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出笋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金镶玉竹、黄纹竹、紫竹。人工低温处理下,随低温胁迫的加剧,3种竹叶的电导率均呈上升趋势,金镶玉竹的电导率最高;MDA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金镶玉竹叶片中渗透物质含量高于黄纹竹和紫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升高;金镶玉竹叶片SOD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个竹种;基于熵权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抗寒指标中占的权重最大(23.69%),其次为游离脯氨酸(22.56%)和可溶性糖(15.40%);TOPSIS评价得出金镶玉竹抗寒能力最强,其次为黄纹竹、紫竹。 相似文献
80.
粤东柘林湾溜牛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基础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效应的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建设选址评价方法,通过选择水文、水质、底质和浮游生物、鱼卵仔鱼、大型底栖动物、游泳动物、初级生产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等30个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因子,建立了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评估模型;以柘林湾溜牛人工鱼礁区选址区域为例,对所选因子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跟踪监测,探讨了该海区进行人工鱼 礁建设的适宜性,根据该模型计算得出各季度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基础评价指数分别为0.65、0.71、0.63、0.64,平均为 0.66,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建礁生态基础良好,适宜选址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其中生态基础最优的季节为夏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