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1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林业   137篇
农学   182篇
基础科学   76篇
  619篇
综合类   1033篇
农作物   102篇
水产渔业   309篇
畜牧兽医   319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11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有机肥与尿素配施对设施土壤盐分含量与组成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与尿素配施对设施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设施土壤的含盐量和电导率均随着施肥后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培养15~30 d较高,30~60 d降低,60 d后又缓慢升高.设施土壤含盐量与有机肥施用量旱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尿素用量无明显的相关性;电导率则与尿素和有机肥施用最均有极显著正相关.(2)施用尿素不同程度增加了K+、Na+、Ca2+、Mg2+、NO3-的含量,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了K+、Na+、Cl-的含量,设施和露地土壤盐分总量和离子组成差异不显著.另外研究了土壤盐分总量和电导率分别与K+、Na+、Ca2+、Mg2+、SO42-、Cl-等含量的相关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2.
【目的】丰富水稻Oryza sativa L.突变体库,快速创造稳定遗传的新种质,为重离子辐照诱变机理研究和水稻遗传育种提供丰富的基础材料。【方法】利用碳离子束辐照水稻品种‘IR-55’、‘IR-60’、‘三粒寸’和‘云南陆稻’原种进行诱变,并对诱变后代的多个农艺性状进行多代跟踪调查。【结果】4个水稻品种突变株系株高、剑叶长、穗长和粒长宽比等性状呈现出较大变异幅度,且具有明显的正向或负向性,结实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最低为2%。利用随机选取的SSR分子标记引物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发现,突变株系与原种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明重离子辐照诱变引起DNA序列较大片段的改变,而不是微小的点突变。【结论】碳离子束辐照对水稻株高、剑叶长和粒型等多个农艺性状产生正向或负向的诱变效应,在诱变后代中可以筛选出一批农艺性状变异的水稻新种质。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铜胁迫对绿豆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铜溶液为培养液,研究Cu2+对绿豆幼苗活性氧清除系统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当Cu2+浓度在0~70 mg/L梯度内,绿豆幼苗的SOD活性、POD活性和叶绿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Cu2+浓度为50 mg/L时,SOD活性和POD活性为最大值,随着浓度增大,活性下降;低浓度Cu2+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当Cu2+浓度为20 mg/L时,绿豆幼苗叶绿素含量最高,随着浓度增大,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结论]铜胁迫明显影响活性氧清除酶系统,导致绿豆幼苗活性氧代谢失调。  相似文献   
94.
为弄清不同季节纳帕海农田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选取代表性农田于干季和湿季采用梅花点法选取上(0~20cm)、下(20~40cm)两层土壤,结合环境因子探讨其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提取土壤总DNA,对amoA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并结合冗余分析法分析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丰度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确定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及硝态氮含量在湿季上层土壤中均最高,分别为70.79g/kg、2.90g/kg、389.04mg/kg、78.84mg/kg、768.92mg/kg和49.04mg/kg;干季上层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为最高,分别为1.33g/kg和15.13g/kg。经高通量测序,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为农田土壤氨氧化细菌的优势菌属,Nitrosospira-sp.-Nsp2和uncultured-Nitrosospira-sp.为主要优势氨氧化细菌,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表现为干季上层湿季上层湿季下层干季下层。结合冗余分析,影响干季农田上层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影响程度分别为速效磷全氮亚硝态氮,对于干季下层土壤则是铵态氮亚硝态氮全钾硝态氮全磷;湿季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明显受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5.
为舍饲育肥牦牛高效生态生产、减少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采用大型呼吸测热环控舱(Chamber)模拟舍饲状态,对4头生长期育肥牦牛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及有害气体氨气(NH3)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牦牛在采食1.5~3 h后CH4排放量达最大值,维持一段时间后,排放量逐渐下降;CO2排放相对平稳;NH3排放无明显规律.CH4、CO2和NH3日平均排放量分别为22.42 g/头、1 023.10 g/头和5.84 g/头,舍内NH3浓度为157.29 mg/m3,超出牦牛耐受氨气浓度.NH3排放不影响CH4和CO2排放规律,但是影响气体总排放量.  相似文献   
96.
不同材料包膜氮肥氮素挥发特征及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施用包膜缓/控释肥料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包膜氮肥具有缓释性能好、环境友好等优点。研究不同有机-无机复合包膜氮肥的气态氮损失特征,可为新型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改性聚乙烯醇分别与无机材料硅藻土、沸石粉、生物质炭、磷矿粉、硫磺进行混合作为包膜材料制备包膜尿素(分别记作Ag、Af、Ac、Ap、As肥料),采用室内培养方法,以普通尿素为对照(CK),通过测定60 d内土壤的氨挥发速率和氮氧化物排放速率,揭示不同膜材料包膜氮肥施入土壤后的氨挥发和氮氧化物排放特征。并设计盆栽试验,研究施用不同包膜氮肥对油菜生长和产量影响。【结果】施肥后土壤氨挥发从培养的第1天开始出现,且不同包膜氮肥的氨挥发速率均在培养的第3-10天达到最大值,CK、Ag、Af、Ac、Ap和As肥料的最大氨挥发速率分别为1.132、0.373、0.508、0.696、0.347和 0.304 mg·L-1·d-1,各包膜肥料氨挥发峰值的出现时间迟于普通尿素,说明包膜肥料的包裹层可以有效地阻碍外界水分同其内部的尿素核心相接触,使尿素溶解时间延长,减缓尿素溶出速率。氨挥发速率呈现先快后趋于平稳的趋势。CK、Ag、Af、Ac、Ap和As肥料的氨挥发总量分别为104.0、88.2、93.4、95.6、81.9和79.4 mg,Ag、Af、Ac、Ap和As肥料氨挥发总量较普通尿素CK分别降低了15%、10%、8%、21%和23%。包膜肥料的氮氧化物排放特征与氨挥发相似,氮氧化物排放速率峰值与氨挥发相比明显后移。排放高峰期出现在第6-23天,CK、Ag、Af、Ac、Ap和As肥料的氮氧化物排放速率峰值分别为 0.092、0.033、0.039、0.051、0.027和0.022 mg·L-1·d-1,其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15.8、11.1、12.4、13.2、10.3和8.5 mg,包膜肥处理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低于普通尿素处理。各处理氨挥发占氮素气态损失总量的80%-90%。施用包膜肥料的油菜产量与普通尿素(CK)相比均有提高,提高量分别为 47%(Ag)、37%(Af)、31%(Ac)、52 %(Ap)、63%(As)。【结论】氨挥发是肥料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形式,发生在施肥后的前两周。硅藻土、沸石粉、生物质炭、磷矿粉和硫磺与改性聚乙烯醇制备的包膜肥料对氨气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97.
应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测定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构树幼苗根、茎、叶3器官中离子的相对含量,并对其组织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构树幼苗各器官中Na^+和Cl^-相对含量均高于对照,K^+、Ca^2+和Mg^2+相对含量则低于对照;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加,根部皮层和髓细胞中的Na^+和Cl^-相对含量增幅较高,茎中的Na^+和Cl^-主要积累于表皮细胞,皮层中分布较少,叶中Na^+和Cl^-在表皮细胞中积累较多,而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含量相对较少;在高盐胁迫下,地上部分Ca^2+含量明显高于根部;NaCl胁迫下构树幼苗不同器官K^+含量下降的幅度不同,根和茎中K^+含量均降低,而叶片中K^+含量与对照相比变化不明显,在组织水平上,K^+在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中的相对含量有所增加;盐胁迫对P^3+含量影响较小,其分布特点是主要积累于根部。  相似文献   
98.
ICS-90型离子色谱测定饮用水中硫酸根离子的不确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准确地测定硫酸根高子,对于评价饮用水水质好坏,保障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CNAS-GL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通过采样分析、试验,对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硫酸根离子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为49.683 mg/L,扩展不确定度为1.364 mg/L,不确定度的最大来源是拟合...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电子束辐照对金花葵花粉萌发率的影响和对Cu2+注入的M1代的金花葵花粉萌发率的影响,通过300Gy、400Gy、500Gy、600Gy、800Gy和1 000Gy剂量的BF-5直线加速器对金花葵(Abelmoschus manihot)的离体花粉进行辐照处理。对处理花粉萌发培养研究表明,在电子束辐照实验剂量范围内,金花葵花粉的萌发率都受到抑制,但对经过Cu2+注入的M1代的金花葵花粉萌发率的影响则不同,其中较低剂量对4MeV 1×1011 Cu2+/cm2 M1代花粉萌发率影响不大;而对4MeV 1×1012 Cu2+/cm2 M1代花粉萌发率则有提高和促进作用,说明Cu2+注入提高了M1代花粉对电子束的抗性。这对金花葵优良品种选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温度对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及其昼夜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静水呼吸法测定了在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紫黑翼蚌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变化,比较了雌雄蚌的呼吸代谢差异,并研究了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7~27℃条件下,紫黑翼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雄蚌耗氧率高于雌蚌,但无显著性差异;而雄蚌排氨率低于雌蚌,且在22℃、27℃条件下排氨率差异显著(P=0.014,P0.01);在27℃条件下,雄蚌的氧氮比显著高于雌蚌(P=0.019),这可能与紫黑翼蚌雌雄生理差异有关;22℃时,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夜间显著高于白天,雌雄蚌的呼吸代谢高峰均出现在凌晨1:00~3:00,除雄蚌的排氨率低谷出现在9:00~11:00,其他低谷均出现15:00~17:00。在22℃条件下,雄蚌一昼夜平均耗氧率高于雌蚌,而平均排氨率低于雌蚌,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结果初步揭示了温度对雌雄紫黑翼蚌呼吸代谢的影响及昼夜变化规律,为提高其人工驯养成活率、池塘合理放养及雌雄生长差异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