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0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356篇
林业   553篇
农学   284篇
基础科学   66篇
  368篇
综合类   1831篇
农作物   225篇
水产渔业   345篇
畜牧兽医   757篇
园艺   98篇
植物保护   16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356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不同水稳性团聚体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稳性团聚体是研究土壤肥力、质量及侵蚀强度的重要参考指标.研究目的不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常常也不同.采用非真空快速浸润法、非真空快速滴水浸润法和非真空慢速气溶胶浸润法3种方法测定了黑土、褐土、黄土、红壤、紫色土共5种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稳定性及不同方法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非真空快速浸润法测定的各级团聚体含量和总含量均最小,非真空慢速气溶胶浸润法测定的各级团聚体含量和总含量均最大,非真空快速滴水浸润法则介于两者之间.分析了不同方法对团聚体的破坏机制及其适用范围,指出非真空快速浸润法、非真空快速滴水浸润法和非真空快速气溶胶浸润法对团聚体的破坏性呈减小趋势,它们分别适用于暴雨、中雨和小雨等情况.  相似文献   
52.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实验室异位检测法的实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分步取样法验证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实验室异位检测法的实用性,以ICP-AES法为基准,对土壤重金属Cr、Cu、As、Pb的含量进行测定,试验中选用70%土壤样品建立一元线性校准模型,30%土壤样品进行校准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实验室异位检测法的检出限分别为Cr 17.7 mg/kg,Cu 10.4 mg/kg,As 5.4 mg/kg,Pb 6.2 mg/kg,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对国内外标准物质进行多次重复测定,RPD在–8.9%~7.9%,说明仪器在异位测定重金属含量时具有较好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分析PXRF法与传统方法测定建立的拟合方程,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817 3、0.787 0、0.673 3和0.722 1,表明PXRF室内异位法可用于土壤重金属Cr、Cu、As、Pb的快速测定;二次采样建立的验证模型R2分别为0.912 4、0.897 9、0.772 3、0.872 9,逐渐靠近理想模型,充分验证PXRF异位法的实用性和校准曲线的准确性,可适用于农田土壤Cr、Cu、As、Pb的快速测定、污染筛查,为土壤重金属速效测定提供有力依据;但仪器在异位测定As元素时准确性降低,建议异位测定时需进行数据校准。  相似文献   
53.
田间试验、温室盆栽和生长室水培试验研究了Zn和Cd超富集植物伴矿景天不同叶龄叶片的Zn、Cd富集和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田间条件下伴矿景天新叶中Cd浓度高于成熟叶、但新叶中Zn浓度低于成熟叶。温室盆栽试验发现,连续种植伴矿景天,第4季时低污染土壤(S1)上新叶中Zn浓度低于成熟叶,但高污染土壤(S4)上新叶中Zn浓度高于成熟叶;而到了第6季,S1、S4上新叶中Zn浓度均低于成熟叶,且在S1上两者达到显著水平;第4和第6季,伴矿景天新叶中Cd浓度始终高于成熟叶(除S1成熟叶中Cd浓度略高于新叶外)。水培试验结果发现,无论在高Zn(600 mmol/L)、高Cd(100 mmol/L),还是低Zn(10 mmol/L)、低Cd(1 mmol/L)处理,新叶中Zn、Cd浓度均高于成熟叶;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新叶和成熟叶中Zn、Cd浓度均明显上升。水培条件下,新叶和成熟叶中Zn最高分别为43 107、33 774 mg/kg(以干重计)(600 mmol/L,处理56 天);新叶和成熟叶中Cd的最高浓度分别为15 057、9 060 mg/kg(以干重计)(100 mmol/L Cd,处理56 天)。这些结果表明,Zn、Cd在伴矿景天新叶和成熟叶中富集和分布与其生长介质中Zn、Cd的浓度尤其是有效态浓度、处理时间及植物所处的生长阶段等有关,同时也表明Zn、Cd优先分布于新叶可能与伴矿景天超富集Zn、Cd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4.
Based on recent findings in the literature, we developed a process‐oriented conceptual model that integrates all three process groups of organic matter (OM) stabilization in soils namely (1) selective preservation of recalcitrant compounds, (2) spatial inaccessibility to decomposer organisms, and (3) interactions of OM with minerals and metal ions. The model concept relates the diverse stabilization mechanisms to active, intermediate, and passive pools. The formation of the passive pool is regarded as hierarchical structured co‐action of various processes that are active under specific pedogenetic conditions. To evaluate the model, we used data of pool sizes and turnover times of soil OM fractions from horizons of two acid forest and two agricultural soils. Selective preservation of recalcitrant compounds is relevant in the active pool and particularly in soil horizons with high C contents. Biogenic aggregation preserves OM in the intermediate pool and is limited to topsoil horizons. Spatial inaccessibility due to the occlusion of OM in clay microstructures and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hydrophobic surfaces stabilizes OM in the passive pool. If present, charcoal contributes to the passive pool mainly in topsoil horizons. The importance of organo‐mineral interactions for OM stabilization in the passive pool is well‐known and increases with soil depth. Hydrophobicity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acid soils and in soils with considerable inputs of charcoal. We conclude that the stabilization potentials of soils are site‐ and horizon‐specific. Furthermore, management affects key stabilization mechanisms. Tillage increases the importance of organo‐mineral interactions for OM stabilization, and in Ap horizons with high microbial activity and C turnover, organo‐mineral interactions can contribute to OM stabilization in the intermediate pool. The application of our model showed that we ne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rocesses causing spatial inaccessibility of OM to decomposers in the passive pool.  相似文献   
55.
黄土高原刺槐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树龄刺槐纯林林地和撂荒地作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刺槐树龄增加无明确变化规律,土壤全磷和交换性镁含量则呈现波动性变化;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按幂函数衰减,有效磷含量有递减趋势,土壤全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无明显变化规律,而土壤pH随深度呈波动性变化;与撂荒地相比,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分别增加21.6%~96.8%,34.3%~160.1%,191.5%~238.4%,2.1%~24.1%,19.82%~92.71%,64.2%~80.0%,25.0%~46.5%和67.2%~89.5%,表明刺槐林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性状的重要指标,对土壤孔隙、持水、保水等状况都有重要影响;土壤团聚体有机碳除了反映土壤固碳状况外,还与团聚体的稳定性能密切相关,研究森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状况,旨在为合理利用土壤、提高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提供依据。为此,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具有重要影响,成熟林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贡献率均分别大于幼龄林、中龄林;不同林龄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粒径0.25 mm)为主,占59.57%~80.97%,粒径0.053 mm的仅占0.80%;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也以大团聚为主,其中以2~0.25 mm粒级贡献率最高,达58.43%;另外,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MWD呈显著正相关,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即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因此,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不同林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变化规律为成熟林幼龄林中龄林。  相似文献   
57.
太行山南麓5个林龄侧柏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太行山南麓地区20,30,40,50,60年生侧柏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土壤蔗糖酶的活性呈夏季 > 秋季 > 春季 > 冬季,脲酶活性的季节动态呈夏季 > 春季 > 秋季 > 冬季,两种土壤酶活性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1),从表层0-10 cm至深层30-40 cm酶活性下降幅度均超过46%。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蔗糖酶和脲酶均与土壤含水率、D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两者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但是二者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不完全一致。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蔗糖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率和砂粒体积分数,二者能解释71.2%的变化;脲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是DON、土壤含水率、硝态氮含量和土壤容重,四者能解释71.5%的变化,暗示温度和水分可能是该区人工林土壤生物活性的主要控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58.
辐照对瓜实蝇遗传区性品系成虫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辐照对瓜实蝇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的影响,以100 Gy137Cs辐照来自瓜实蝇遗传区性品系(GSS)的5、8、11和13日龄的雌、雄成虫,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别对其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瓜实蝇雌雄成虫的肠道中存在19个主要的菌属,包括17个属名已知,1个属名未知和1个属不可培养。其中,17个已知属分别属于4个细菌门,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总量的50%~98%)、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总量的2%~47%)、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总量的1%~16%)和1个至今微生物界还未确定的稀少菌门(unclassified rare phyla)(总量1%)。此外,辐照降低了瓜实蝇肠道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以及优势菌的丰富度,且这种影响与瓜实蝇的性别和成虫日龄无关。本研究结果为评估和修复辐照对瓜实蝇的损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9.
研究柠条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林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性质及地区植被建设提供依据。笔者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处理,对赤峰市敖汉旗风沙土区不同林龄(5、11、17、23、29年)柠条锦鸡儿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效磷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相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的土壤有效磷含量随土层厚度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相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大小表现为丘间低地阴坡阳坡;相同立地条件不同林龄的土壤有效磷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柠条锦鸡儿的种植有利于土壤性质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0.
在对四种常用的稻谷新陈度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和探讨之后,着重对酸性指示剂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不断的摸索和试验,发现了稻谷脱壳后的糙米水浸液pH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利用甲基红和溴百里香蓝配制的溶液作为检测稻谷新陈度的原液,通过观察糙米显色液的颜色变化和米粒的着色情况,判断和推测出稻谷的新陈程度及其储藏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