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7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7篇 |
农学 | 56篇 |
基础科学 | 3篇 |
62篇 | |
综合类 | 462篇 |
农作物 | 67篇 |
水产渔业 | 13篇 |
畜牧兽医 | 47篇 |
园艺 | 41篇 |
植物保护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89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近57年中国北方气候干湿变化及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北方424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ET0),基于降水量和潜在蒸散计算的湿润指数研究了1960—2016年中国北方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气候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方总体干湿变化不显著,空间上表现为西北、青藏高原、内蒙古湿润化而华北干旱化的特征。极端干旱区面积显著缩小,干旱区、半干旱区则明显扩张,表明气候敏感区域在扩张。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显著变湿润,半干旱区有变湿润的趋势。1960—1990年至1991—2016年,北方经历了变湿润的过程。西北西部、青藏高原湿润化趋势明显,极端干旱—干旱区的界线呈西界东移、南北界线收缩的变化。干旱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华北黄河沿线一带半干旱—半湿润区界线向东南方向扩张。东北中部和西北西部由于降水增加而ET0减少,气候变湿润。华北中西部、内蒙古东部和东北部分地区降水减少、ET0增加,气候变干旱。在PDO暖位相,西北、东北北部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地表气候偏湿润;在PDO冷位相,地表气候偏干旱。而华北则相反。 相似文献
22.
4个玉米合成群体及其亲本群体的遗传变异比较与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试验以美国种质坚杆综合种BSSSC9(B), Lancaster(Lan)、热带种质墨黄九〔M)、亚热带种质苏湾(S)4个国外群体和中国西南种质巫溪(W,a)、兰花早((L) 2个地方群体为主体,掺和含有它们血缘的优良自交系,品种群体,首次合成了WBMCo, WLSCo, LBMCo, LLSCo 4个轮回选择育种基础群体(代号的第一字母为国内西南地区种质,第二个字 相似文献
23.
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系统研究分析了1999—2004年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期间共解剖黑线姬鼠1011只(其中,雌鼠483只,雄鼠528只)。黑线姬鼠种群性比存在显著的年龄变化,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群体,平均怀孕率为45.97%,胎仔数为5.02只,睾丸下降率为91.98%,繁殖指数为1.0618,除平均胎仔数与总平均胎仔数差异不显著外,平均怀孕率、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均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分别为总体平均值的1.57倍、1.42倍、1.52倍,它们在种群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与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4.
在不同自然生态条件下对编号为Ms-3,Ms-7,Ms-8,Ms-9的4份水稻温敏不育系分期播种,进行育性观察、差异性分析及稳定性研究,从而鉴定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是否彻底以及育性是否稳定.结果表明:4份水稻温敏不育系在元江可以繁殖,同期播种品种间育性差异不显著,不同播期对育性的影响较大,以3月8日播种水稻温敏不育系自交结实率最高;建水不同播期对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影响不大,但品种间育性差异显著,除Ms-7外,其它几个温敏不育系在不同播期不育度达99%以上,育性转换彻底,自交结实率的变异系数小,不育性稳定,可以制种. 相似文献
25.
收集新疆及周边14个地区糜子种质资源,分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糜子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12.37%~91.40%;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变幅在0.410~0.809;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代表了14份糜子资源的表型性状80.020%的信息,其贡献率分别为36.414%、20.713%、8.546%、7.476%、6.87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12.5时,14个地区糜子材料被聚为2类,第1类以中国新疆北部和哈萨克斯坦糜子为主,这一类为矮秆、单株产量高、叶片短而窄,可作为高产选育目标的亲本材料;第2类以中国陕西、甘肃和新疆南部糜子聚为一类,此类为高秆、茎秆干重高、叶片长而宽,可作为饲草材料。 相似文献
26.
青海省海东市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干旱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有序发展。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海东市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笔者分析各级雨量和雨日及Z指数的变化趋势,并研究各级雨量和雨日对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冬)半年降水以小雨(雪)和中雨(雪)为主;夏半年小雨和大到暴雨(中雨)的雨量及雨日呈减小(增加)趋势,冬半年各级雨量及雨日均呈减小趋势;(2)夏、冬半年Z指数均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小趋势;(3)采用偏相关系数和相对贡献率分析,夏半年中雨和大到暴雨雨量及雨日对Z指数有显著的影响,冬半年小雪的雨量和雨日对Z指数变化影响最大;(4)采用合成分析法的标准化值,在偏涝年,各级雨量和雨日基本都为正值,夏半年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到暴雨和中雨雨量和雨日,而冬半年差异主要表现在小雪雨量和雨日;在偏旱年,各级降水雨量和雨日基本都为负值,夏半年差异主要表现在中雨雨量和雨日,冬半年差异主要表现在小雪和中雪雨量和雨日。 相似文献
27.
2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近60年气温序列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5-2014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10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气温变化结构的基础上运行气候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用以解释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气温变化的突变点和周期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60 a来研究区内平均气温呈现普遍升高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升高趋势更加显著,达到99%置信度,升温速率达到0.45℃·10a-1,高于全国和全球的气温增长率。2008年后区域进入降温过程,冬季降温尤为明显,其原因是全球变化发生停滞;气候突变检验表明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升温突变发生在1986年,显著升温开始于1991年,冬季升温突变时间最早,发生在1978年,夏季升温突变时间滞后,出现于1991年;周期检验表明区域内气温存在5~10 a和30 a的多重时间尺度结构的变化特征,预计2008年后年平均气温和季节平均气温增加速度将变缓,甚至可能发生变暖停滞。 相似文献
29.
低丘红壤有机碳库的密度及变异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采样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C 库的密度及其变异。结果表明,低丘红壤有机C 的密度0 ~ 20cm为(2.09 0.69) kg/m2,0 ~ 100 cm为(5.01 1.46) kg/m2; 全N密度0 ~ 20 cm为(0.20 0.07) kg/m2, 0 ~ 100 cm为(0.59 0.14) kg/m2。从裸地到稀疏荒草地,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可以提高1.0 kg/m2和1.7 kg/m2;而从稀疏荒草地到人工林地或园地,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可以提高0.7 kg/m2和0.9 kg/m2;稀疏荒草地如果开垦利用为水田,经长期培肥达到高度熟化,则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可以提高2.3 kg/m2和4.4 kg/m2。即使不同类型的人工林地和园地之间,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的密度差异也可达到1.0 kg/m2和3.5 kg/m2。不同地形部位之间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差异达到1.3 kg/m2和2.9 kg/m2,全N密度差异达0.1 kg/m2和0.3 kg/m2;不同肥力水平之间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差异达到1.5 ~ 2.2 kg/m2和2.8 ~ 4.1 kg/m2,全N密度差异达0.07 ~ 0.11 kg/m2和0.20 ~ 0.23 kg/m2; 强烈侵蚀可以降低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1.4 kg/m2和2.2 kg/m2。因此,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提高土壤有机C 库密度,增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