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更好地增殖和保护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a)这一塔里木河水系优势土著鱼类,拟采用实验生态法,在水温(20±1)℃条件下,利用人工孵化获得叶尔羌高原鳅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确定仔鱼的不可逆点(PNR),并研究延迟投饵对仔鱼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叶尔羌高原鳅仔鱼3日龄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仔鱼卵黄囊于6~7日龄消耗完毕,混合营养期维持仅为3~4 d。初次摄食点出现在3日龄时,摄食率仅为16.7%,初次摄食率最高达在7日龄,摄食率可达90%,PNR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的8~9日龄。3日龄后饥饿对仔鱼卵黄吸收速度影响显著((P< 0.05);摄食仔鱼生长呈线性增加,饥饿仔鱼生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尔羌高原鳅仔鱼的最佳投喂时间应在仔鱼开口后4d之内。研究表明:叶尔羌高原鳅仔鱼个体较小,对于初次摄食饵料的的选择范围较小,食谱范围窄,初孵仔鱼死亡率高,对于高原鳅属仔鱼开口饵料有待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22.
本文对2004年3—10月份采集的阿克苏河长身高原鳅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群体结构,繁殖特点,食性等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长身高原鳅体长分布在3.4—12.1cm之间,体重分布在0.31—13.7g之间。W=0.0090293L^2.9666(r=0.970)。Fulton肥满度雌体平均为0.88,雄体平均为0.86;Clark肥满度雌体平均为0.61,雄体平均为0.64。雌体成熟个体最小体长为5.4cm。体重为1.4g。平均怀卵量2451粒/尾。食性以底栖动物,昆虫幼体等动物性饵料为主,其次是植物碎片和有机碎屑。  相似文献   
23.
利用常规肌肉营养分析方法测定了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叶尔羌高原鳅肌肉中(鲜重)蛋白质含量为24.87%、脂肪为3.61%、水分为70.12%、粗灰分为1.40%;其肌肉(干重)总能值为26760J/g;肌肉中(鲜重)矿物元素含量为钙5466.7mg/kg、磷1083.2mg/kg、钾592.3mg/kg、铁6.0mg/kg、锰0.78mg/kg、锌0.66mg/kg、铜0.12mg/kg。其肌肉中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占鲜重)为22.65%,必需氨基酸总量为11.04%,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66%。叶尔羌高原鳅的营养价值高于一般鱼类,适于作名贵鱼类养殖。  相似文献   
24.
康拉克湖区叶尔羌高原鳅繁殖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康拉克湖区叶尔羌高原鳅的繁殖特性,包括雌、雄鱼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及繁殖习性。雌雄鱼从体型、胸鳍形态上均有所不同;卵巢为单一囊状,以1根输卵管通到泄殖孔;精巢分为左右两叶,表面光滑无皱褶;成熟卵的颜色为浅黄色,粘性,沉性卵。生殖高峰期在5月中旬到6月底。成熟雌鱼性成熟系数高,平均35.23,最高达67.83。回归分析显示,繁殖群体全长与体质量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绝对繁殖力与全长、体重呈正相关;相对繁殖力、成熟系数与全长和体质量不存在显著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5.
白龙江上游黑体高原鳅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6年5~10月和2007年7~8月采于白龙江上游的200尾黑体高原鳅进行生物学研究.体长40.3~117.26mm,体重1.20~20.19g.脊椎骨数4 35~41 1.年龄可分为5个龄组,1龄→5龄数量表现为逐渐减少趋势.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W♂ ♀=0.0136L2.993,(R2=0.92).Fulton肥满度雌体平均为1.37,雄体平均为1.33;Clark肥满度雌体平均为0.96,雄体平均为1.03.幼体主要摄食摇蚊幼虫;成体主要摄食钩虾,蜘蛛和昆虫幼虫.雄鱼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和体重分别为80.89mm和8.32g,性成熟系数为1.26%;雌鱼最小成熟个体体长为64.03mm,体重为2.71g,绝对怀卵量为942粒.绝对繁殖力波动在942~9200粒/尾之间,平均为3652粒/尾.  相似文献   
26.
旨在基于RNA-Seq技术对塔里木马鹿毛色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及分析。采用Illumina Hi Seq TM2000测序平台对塔里木马鹿和天山马鹿的皮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所得序列经质控、组装后比对到NR、Swiss-Prot、COG、KOG、KEGG、GO和Pfam数据库中注释,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测序获得25 038个有注释信息的Unigenes,比对分析显示,塔里木马鹿与天山马鹿有92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495个,下调表达基因427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568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61个GO条目上,分别参与了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及分子功能;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在差异表达基因中富集最显著的代谢通路是ECM-受体相互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与塔里木马鹿毛色相关的7个候选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来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些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一致。ECM-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消化与吸收、PI3K-Akt信号通路及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酪氨酸等通路可能与塔里木马鹿的毛色有关;候选基因MITFGgt1、VDRPTPRFCⅡTAARPC5L、POMC等可能在塔里木马鹿毛色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今后塔里木马鹿毛色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及挖掘潜在的新基因提供了丰富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塔里木河流域开都河长身高原鳅的年龄与生长的关系。【方法】2017~2019年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开都河长身高原鳅的采样观察,运用经典生物学测量方法鉴定年龄,分析其生长性状。【结果】开都河长身高原鳅,年龄均值为3.06±0.11+,年龄结构不符合正态分布,优势年龄个体2+;体长和体重相关方程为:W=0.013 3L2.809 4(R2=0.745 9);体长和肠长的关系式为: LI=0.730 L -2.74(R2=0.981 8);长身高原鳅渐进体长L∞=23.75 cm,生产系数k=0.64,W∞=97.42 g,t 0 = - 0.70,ti=9.14+ ;种群总体(n=139)体长和体重生长方程为:Lt = 23.75 (1-e-0.64 (t + 0.7)) 和Wt= 97.42 (1-e-0.64 (t + 0.7))2.809 4。种群总体成熟系数和丰满度:GSI=27.20±1.80和K=0.88±0.26。【结论】塔里木河流域开都河长身高原鳅属于异速生长,适应性较强,生长性状不稳定,在种群动态和渔业生态平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利用筛选的16对微卫星标记对来自于湖南湘西龙山县乌龙山3个不同洞穴的盲高原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通过计算多态信息含量、平均杂合度、等位基因数、遗传距离、基因流、F-统计量等参数,评估各盲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各群体间遗传分化.16个微卫星标记在3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3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不等.3个群体各个多态位点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362 5~0.946 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38 6~0.906 5.3个群体多态微卫星位点的PIC分别为0.263 2、0.231 3、0.303 5,选取的16个微卫星位点中2个为高度多态,2个为低度多态,其余为中度多态.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大部分(92.84%)来自群体内,仅有7.16%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数据表明3个群体处于未分化状态,遗传一致性较大.  相似文献   
29.
大宁河贝氏高原鳅的繁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上游巫山段支流大宁河的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为对象,研究其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第二性征明显,雌雄易于区分。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09∶1,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雄鱼均为2龄。精巢1对,成熟系数为0.05~1.30;卵巢1个,成熟系数为1.10~48.23,雌雄的成熟系数曲线均为双峰型。雌性绝对繁殖力为1 080~4 040粒,平均2 865粒。相对生殖力F/OW为198.49~941.68粒/g,平均690.97粒/g。相对生殖力F/L为14.21~53.16粒/mm,平均41.10粒/mm。卵径分布曲线亦为双峰型,卵径0.2~1.1 mm,平均卵径0.66 mm。贝氏高原鳅具有一年繁殖两次、精巢长期具有成熟精子的特点。  相似文献   
30.
2013-2014年分析了金沙江流域160尾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的生长性状、繁殖力和肌肉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秀丽高原鳅由1~8龄个体组成,以2~5龄个体为主,占比为78.1%;雌雄个体比例为1∶1.29。雌雄个体的平均体长分别为67.8 mm与72.7 mm,平均体重分别为4.13 g与4.30 g,雌雄个体间的体长和体重均无显著差异。秀丽高原鳅的体长与体重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W♀+♂=0.014 9L2.811,(R2=0.89,r=0.864 7)。雌雄个体的Fulton和Clark肥满度分别为1.13与1.02,1.15与0.84,但差异不显著。雌性个体的绝对繁殖力位于825~4 500粒/尾之间,平均1 815粒/尾。肌肉中共检测到18种氨基酸,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与10种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占鲜重)为13.63%,鲜味氨基酸含量为4.22%;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O/WHO标准。氨基酸评分中,色氨酸分值最小,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