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17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4篇
  24篇
综合类   142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链霉素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链霉素的含量,检测波长323 nm.硫酸链霉素在12~48 mg/L的浓度范围内,其紫外吸收值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12 1 C 0.000 5,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82%,RSD为0.62%.  相似文献   
9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扑草净粉中扑草净的含量,以221 nm为测定波长.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4~8.0 μg/mL,相关系数r为0.990 6,回收率为99.2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7%.本方法简便快捷,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用于扑草净粉的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刺五加叶不同采收时期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变化规律。方法 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及UPLC-Q/TOF-MS技术对不同采收时期的刺五加叶进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并分别进行刺五加叶不同采收时期的黄酮类化合物趋势研究。 结果 刺五加叶总黄酮含量分别在5月初、8月中旬、9月末较高,在5月到8月这段生长季节含量有所下降,共找出11个明显上升趋势,11个明显下降趋势的黄酮类化合物并予以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不同采收时期刺五加叶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刺五加叶不同采收时期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变化具有明显趋势,本实验为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刺五加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
In northern Japan, juvenile chum salmon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are released from hatcheries to enhance the fishery resource. Infections with ectoparasitic protozoans, particularly the flagellate Ichthyobodo salmonis and the ciliate Trichodina truttae, occasionally cause severe mortality among hatchery‐reared juvenile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two parasites to wide‐ranging UV irradiation (experiment 1) and then investigated whether UV disinfection of the rearing water using a commercial device was useful for preventing infections among juveniles in a small‐scale rearing system over a 28‐day period (experiment 2). In experiment 1, parasite mortality reached 100% with UV irradiation doses of ≥9.60 × 105 μW s/cm2 for I. salmonis and ≥8.40 × 105 μW s/cm2 for T. truttae. In experiment 2, disinfection of the rearing water at a UV irradiation dose of 2.2 × 106 μW s/cm2 succeeded in complete prevention of both parasites in the juvenile salmon. These results elucidate the minimum dose of UV irradiation for inactivation of I. salmonis and T. truttae, and demon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water disinfection using a commercial UV irradiation device to prevent infections by these parasites in hatchery‐reared juvenile chum salmon.  相似文献   
95.
为了准确评价谷子的种子活力,探索紫外分光光度计法用于谷子种子活力检测的可行性,提供一种快速、无损检测谷子种子活力的新方法。分别以2012、2013、2014、2015年收获,经自然风干后的‘豫谷18’的种子为材料,对谷子种子进行不同时间浸泡,根据浸出液的吸光值评价种子活力。结果表明,在28℃条件下,种子的发芽势与发芽率随着储藏年份的延长而降低,储藏年份越短,发芽率越高;清水浸泡相同储藏年份的谷子种子,其种子浸出液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OD值增大;不同储藏年份种子,OD值均随储藏年份的延长而增加;在220 nm波长下紫外吸光值与谷子标准发芽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在种子浸泡8 h后,在220 nm波长下OD值能客观评价谷子种子活力,为谷子种子活力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简便可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
在前期以EMS (甲基磺酸乙酯)筛选更多抗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突变体试验中,发现了1个从G到A的点突变体rfc3-1,该点突变削弱了植株抗紫外辐射的能力.将野生型拟南芥复制因子C亚基3基因转化到突变株rfc3-1后恢复了突变株的野生型表型,证明紫外辐射抗性异常表型是由拟南芥复制因子C亚基3基因突变所引起的,AtRFC3在拟南芥紫外辐射抗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摘要:采用紫外照射孢子悬液和原生质体的方法对玫烟色拟青霉Pf9606菌株进行了诱变选育,并对诱变株的生物学性状及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 UV-22、UVP-39两菌株的产孢量分别为对照的1.58倍和1.37倍,毒力分别比对照的提高14.03%和11.00%。比较UV-22和UVP-39两诱变菌株可知,玫烟色拟青霉PF9606孢子悬液的诱变效果要好于原生质体的诱变效果。  相似文献   
98.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花暗罗叶和枝中总三萜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大花暗罗(Polyalthia rumphii叶和枝中总三萜的含量.以乌苏酸为对照品,以5%香草醛-冰醋酸和高氯酸系统为显色剂,在546 nm波长处测定样品的吸光度.乌苏酸对照品在0.2~1.6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160 3C+0.031 2,R2=0.999 4.大花暗罗枝和叶中总三萜的含量分别为0.446%和0.956%.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重复性好、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99.
为探究斑马鱼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趋光行为差异,记录了六月龄的斑马鱼成鱼在紫外光(ultraviolet, UV)和可见光照射下的行为反应和在无光、紫光(420 nm)、蓝光(460 nm)、绿光(500 nm)、黄光(585 nm)和红光(620 nm)六种光照条件下的趋光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刺激光为UV时,斑马鱼优先游向黑暗环境一侧,刺激光为可见光时,斑马鱼优先游向可见光一侧;UV和可见光分别设置在试验区A和试验区B时,随着UV刺激强度增加,斑马鱼的偏好指数未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UV和可见光同时设置在试验区B时,随着UV刺激强度增加,斑马鱼的偏好指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5 min和30 min时斑马鱼的平均分布率均呈现红光区>紫光区>蓝光区>黄光区,绿光区的平均分布率在5 min时高于红光区,在30 min时介于紫光区和蓝光区之间。研究表明,斑马鱼趋向可见光而远离紫外光,表现出明显的避UV性和趋可见光性,且避UV性与趋可见光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拮抗作用,而无协同作用。此外,斑马鱼对红光、绿光和紫光的喜好程度较高,对黄光的喜好程度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斑马鱼视觉生态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为阐明UV-B辐射与稻瘟病菌复合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在大田条件下,于元阳梯田稻田紫外辐射试验站种植当地传统稻种——白脚老粳,在水稻叶片不同感病时期(稻瘟病菌侵染前、侵染过程中、感病后)进行UV-B辐射(5.0 k J·m-2)增强处理,研究UV-B辐射增强对水稻-稻瘟病菌互作体系中水稻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并结合稻瘟病的病情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菌侵染前进行UV-B辐射(UV-B→菌)处理,显著抑制了水稻的株高、穗数、地上部分生物量和产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显著增加,光化学淬灭系数(q P)显著升高,但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稻瘟病菌侵染的同时进行UV-B辐射(UV-B/菌)处理,水稻在双重胁迫下生长受到抑制,光合速率与UV-B辐射处理差异不显著;感病后进行UV-B辐射(菌→UV-B)处理,水稻生长情况与自然光照条件下差异不显著,光合作用受到显著的抑制,q P显著降低,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显著升高;UV-B辐射显著降低水稻叶片稻瘟病病情指数,不同感病时期进行UV-B辐射处理,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可见UV-B辐射与稻瘟病菌复合胁迫抑制水稻生长和光合作用,但稻瘟病的流行也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