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17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4篇
  24篇
综合类   142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阐明UV-B辐射与稻瘟病菌复合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在大田条件下,于元阳梯田稻田紫外辐射试验站种植当地传统稻种——白脚老粳,在水稻叶片不同感病时期(稻瘟病菌侵染前、侵染过程中、感病后)进行UV-B辐射(5.0 k J·m-2)增强处理,研究UV-B辐射增强对水稻-稻瘟病菌互作体系中水稻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并结合稻瘟病的病情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菌侵染前进行UV-B辐射(UV-B→菌)处理,显著抑制了水稻的株高、穗数、地上部分生物量和产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显著增加,光化学淬灭系数(q P)显著升高,但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稻瘟病菌侵染的同时进行UV-B辐射(UV-B/菌)处理,水稻在双重胁迫下生长受到抑制,光合速率与UV-B辐射处理差异不显著;感病后进行UV-B辐射(菌→UV-B)处理,水稻生长情况与自然光照条件下差异不显著,光合作用受到显著的抑制,q P显著降低,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显著升高;UV-B辐射显著降低水稻叶片稻瘟病病情指数,不同感病时期进行UV-B辐射处理,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可见UV-B辐射与稻瘟病菌复合胁迫抑制水稻生长和光合作用,但稻瘟病的流行也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0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乳酸菌脱脂奶发酵液中的共轭亚油酸(CLA)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共轭亚油酸紫外标准曲线,并采用气相色谱(GC法)分析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3.
朱远平 《饲料工业》2007,28(22):43-45
通过均匀设计试验考察及优化了微波辅助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提取柚皮黄酮的最适提取条件:微波辐射功率638W,辐射时间6min,乙醇浓度70%,固液比1:4。研究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柚皮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以芦丁为参照品,测定波长为258nm,吸光度与芦丁浓度的线性范围在1.0~30цg/ml,相关系数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60%,相对标准偏差为1.0%。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样品提取后不经分离可直接测定黄酮含量,是一种较理想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建立了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酒石酸泰乐菌素-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中酒石酸泰乐菌素和盐酸多西环素含量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吸收度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酒石酸泰乐菌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9.90%,RSD为0.42%n=5);盐酸多西环素的平均回收率为100.07%,RSD为0.74%(n=5)。  相似文献   
105.
植酸酶高产菌株的紫外线-空气等离子体复合诱变选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紫外线、空气等离子体对植酸酶产生菌A.niger0002进行复合诱变选育,选育出植酸酶高产菌株A.nigerUD-025,酶活力达到9.63U/mL,是出发菌株的3.38倍。实验表明,应用空气等离子体诱变选育微生物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6.
紫外线诱变酵母1254的致死率及高产富铬酵母菌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线对热带假丝酵母1254进行诱变,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高正突变率(49%)时的致死率为86%,紫外线处理时间为40s。筛选出5株高耐铬能力的酵母菌株,其中Y-1、Y-5的生物量和铬含量分别提高了49%、59%和59%、48%。  相似文献   
107.
分光光度法测定4种维吾尔传统药用植物的总黄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0;乙醇为溶剂,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为显色剂,以芦丁为对照品,在53 6 nm波长处,用分光光度法对4种新疆维吾尔传统药用植物骆驼刺、凤仙花、酸模、石榴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方法简单、方便,结果准确、可靠.其中酸模提取物总黄酮含量最高达到了37;,其次是骆驼刺丙酮提取物,含量为22.9;.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发新疆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适  相似文献   
108.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Diludin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iludine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不同温度下Diludine对BSA的荧光作用及Stern-Volmer方程得到Diludine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K为1.23×106 L/mol(298 K)和2.27×104 L/mol(303 K)。根据Lineweaver-Buck,结合位点数为0.938 7(298 K)和0.674 03(303 K)。热力学参数△H和△S分别为1.84×10-3 J/mol和-1.91×103 J/mol,热力学数据说明Diludine与BSA之间主要以静电作用力与疏水作用力相互结合。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Diludine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4.58 nm。  相似文献   
109.
将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8–甲氧基补骨脂素、蒽)和白芷(生药)低、中、高3个剂量组(0.93、4.65、9.3 g/kg)并设立有/无紫外辐射2种条件,每处理6只,采用Draize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动物皮肤刺激反应积分并耳廓打孔称重评价皮肤光毒性;运用q PCR方法对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炎症相关的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E2受体1(E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5个基因的m RNA表达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无紫外辐照情况下,各组大鼠皮肤均没有出现红斑和水肿现象,皮肤刺激反应积分都为0;在辐射条件下,空白对照组大鼠皮肤也没有出现红斑和水肿现象,白芷水提物只在中、高剂量条件下部分大鼠皮肤出现轻微的红斑甚至水肿现象;相比空白对照组,只有阳性对照组大鼠的耳片质量显著增加(P0.05);5个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白芷水提物只在高剂量条件下大鼠皮肤组织IL–6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综上表明,口服推荐剂量(0.93 g/kg)白芷水提物对大鼠皮肤无光毒性反应,符合食品安全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0.
应用荧光光谱法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中药分子土大黄苷(rhaponticin,RT)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结合反应机制,并考察了金属离子的介导作用.依据不同理论模型测定了反应体系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并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荧光猝灭机制.根据 Fōrster 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确定了授体-受体间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RT对BSA分子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理论模型计算的结合参数基本相符并显示出RT与BSA结合反应形成了稳定的静态复合物,RT对BSA分子的结构域微区构象产生了影响,导致BSA相应结构微区疏水环境改变.金属离子钴(Ⅱ),镍(Ⅱ)竞争RT与BSA的结合反应,使BSA-RT的结合距离发生改变.同时,提出了一个新变量-伸展度ED的计算公式,以此定量表征药物分子对蛋白质分子微区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