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6篇
  14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18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Decomposition is a key function in reclaimed wetlands, and changes in its rate have ramifications for organic‐matter accumulation, nutrient cycling, and p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 in coal‐slurry ponds vs. natural wetlands on natural floodplain wetlands in Illinois, USA. The rate of decomposition was slower in the natural wetland vs. the coal pond (k = 0·0043 ± 0·0008 vs. 0·0066 ± 0·0011, respectively); the soil of the natural wetland was more acidic than the coal pond in this study (pH = 5·3 vs. 7·9, respectively). Similarly, higher organic matter levels were related to lower pH levels, and organic matter levels were seven‐times higher in the natural wetland than in the coal pond. The coal slurry pond was five years old at the time of the study, while the natural oxbow wetland was older (more than 550 years). The coal‐slurry pond was originally a floodplain wetland (slough); the downstream end was blocked with a stoplog structure and the oxbow filled with slurry. The pattern of decomposition for all species in the coal pond was the same as in the natural pond; Potomogeton nodosus decomposed more quickly than Phragmites australis, and both of these species decomposed more quickly than either Typha latifolia or Cyperus erythrorhizos (k = 0·0121±0·0008, 0·0051 ± 0·0006, 0·0024 ± 0·0001, 0·0024 ± 0·0004, respectively). Depending on how open or closed the system is to outside inputs, decomposition rate regulates other functions such as production, nutrient cycling, organic‐layer accumulation in the soil, and the timing and nature of delivery of detritus to the food chain.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12.
三江平原芦苇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研究了三江平原芦苇湿地群落类型、组成,种类的数量特征及在群落中的作用,对常见藻类、苔藓类的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地芦苇群落类型主要为芦苇群落、芦苇-小叶樟=毛果苔草群落和芦苇-小叶樟-狭叶甜茅群落;芦苇群落为单一优势种,其余2个群落为芦苇、小叶樟双优势种群落。藻类主要以硅藻门藻类为主,土壤微生物主要为真菌和好氧性细菌,所占比例为4.3%和95.2%。  相似文献   
113.
富营养化水体中芦苇和菖蒲浮床氮净化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小兴凯湖水为原水配制不同富营养化程度的污水,比较了芦苇和菖蒲浮床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分析了植物根系特征和植物吸收氮总量与氮去除效率和速率之间的关系,研究氮去除的主要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芦苇和菖蒲浮床对TN均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在TN浓度分别为9.63、4.58 mg·L-1的污水中,芦苇浮床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5%和84.2%,菖蒲浮床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9.9%和82.8%,植物吸收对氮去除的贡献率为36.4%~77.1%。两种污水中,芦苇浮床在生长末期前2 d对TN的平均去除速率分别为4.20、1.77 mg·L-1·d-1,显著高于菖蒲浮床的1.75、1.04 mg·L-1·d-1。两种植物的根系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3个指标均与TN去除速率呈正相关关系(R≥0.826,P<0.01),根系发达程度是影响TN去除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4.
以新疆芦苇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利用生态学和生物学的方法,探讨了芦苇的生态型特性.结果表明:在地貌特征和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新疆芦苇在不同的生境适应过程中,演化形成了水芦、盐化草甸芦苇等生态型,它们在形态及营养器官结构上有显著差异;不同生态型芦苇间叶片气孔数目差距明显,同一生态型芦苇同一叶片上下表皮气孔数目差距较...  相似文献   
115.
介绍了芦苇的饲用价值,从青贮、畜禽饲用、水产动物饲用等方面综述了芦苇的饲用研究进展,以期为芦苇饲料的开发与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6.
铁苋菜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提取铁苋菜多糖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分别通过正交试验法和响应面法对传统热水浸提和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传统热水浸提的最优工艺为:加药材40倍量的水,在60℃下提取1.5 h,提取3次后的多糖得率为33.73%。响应面法分析微波提取工艺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微波功率和料液比的共同作用。[结论]微波辅助传统热水浸提提取多糖收率高、成本低、技术简单,是提取铁苋菜多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7.
通过对白木通(A kebia trifoliata subsp.australis)茎藤和果实的皂苷、多糖和水提液等提取物饲养小白鼠,分别测定10 d后小白鼠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浆白细胞总教、中性杆状白细胞、中性分叶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百分率,同时还测定了小白鼠血液、肝、脑组织中蛋白质、MDA含量和SOD活性,探讨白木通茎藤和果实提取物对小白鼠活血通脉的效果.结果表明,白木通茎藤水提液明显提高了小白鼠的脾脏指数,效果显著优于果实多糖和果实皂苷;茎藤多糖显著提高小白鼠肝、脑组织中的SOD活性;白木通茎藤和果实提取物对小白鼠白细胞总数没有影响,但白木通果实皂苷能极显著地提高小白鼠淋巴细胞百分比.  相似文献   
118.
石油开发对辽河三角洲地区苇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现场样品采集与分析,对盘锦苇田环境内芦苇的叶龄指数、生长量、纤维素、木质素、戊糖及纤维素长等进行了研究,以土壤-水-植物系统为研究对象,定量和半定量地分析了苇田地区的污染状况,说明影响芦苇产量的原因。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对苇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但不是芦苇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石油开发的各种地面工程造成了严重的景观破碎化现象,破坏了湿地的原有生境,是造成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苇田减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9.
杉木泡桐混交幼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98年,在福建南洲林业采育场进行了杉木纯林和杉木泡桐混交林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对比研究。与相同立地条件杉木纯林相比,杉木与泡桐混交之后,土壤结构体破坏率降低8.34%~9.16%,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通气度分别提高2.48%,2.01%,4.47%和2.74%。说明混交林地土壤结构性能变好,土壤物理性状有所改善,从而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杉木泡桐混交林中,杉木的胸径、树高  相似文献   
120.
银川平原湖泊湿地芦苇种群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以银川平原湖泊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个水深梯度,即Ⅰ(0~5 cm)、Ⅱ(5~25 cm)、Ⅲ(25~50 cm)、Ⅳ(50 cmⅣ150 cm),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实验室分析,探讨芦苇种群生物量、株高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不同水深环境的响应,分析不同水深梯度株高与生物量的协同适应能力。结果表明:水深对生物量、株高的影响极显著(P0.01),生物量随着水深的增加呈现波动增加趋势,株高对水深增加的响应为非线性正相关;不同水深梯度对生物量、株高的累积速率表现出不同的极显著差异(P0.01)。各水深梯度生物量累积在时间序列上为单峰形曲线,株高变化规律为先单调上升后维持不变。水越深生长速率越快,生物量和株高的累积效应越明显;芦苇种群对水深梯度变化的生态适应能力并非线性,水深过高(50 cmⅣ150 cm)或过低(0~5 cm)对芦苇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适宜水深(5~50cm)株高与生物量的耦合程度高,芦苇长势良好。该研究为确定芦苇生长最佳水深阈值区间和有序推进银川平原湖泊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