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9篇
  免费   372篇
  国内免费   457篇
林业   987篇
农学   592篇
基础科学   422篇
  1191篇
综合类   3329篇
农作物   213篇
水产渔业   361篇
畜牧兽医   530篇
园艺   171篇
植物保护   422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264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372篇
  2012年   525篇
  2011年   580篇
  2010年   469篇
  2009年   476篇
  2008年   469篇
  2007年   550篇
  2006年   451篇
  2005年   379篇
  2004年   344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拖网作业过程中的网位、网身状态、拖网整体状态是评价拖网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以南极磷虾拖网为例,通过测量拖网不同部位(上纲、第3~4节网身连接处和网囊口上部中点)深度,以部位间深度差表示拖网作业状态,分析捕捞操作、海洋环境和渔获量对拖网作业状态的影响,确定中层拖网作业过程中状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上纲与第3~4节网身连接处深度差范围为-0.20~8.02 m,上纲与网囊口上部中点深度差范围为6.49~30.16 m;(2)曳纲长度、拖速、风速、150 m水层流速对磷虾拖网上纲深度影响显著(P< 0.05);上纲深度与曳纲长度和150 m水层流速呈正相关关系,与拖速呈负相关关系,随风速增加,上纲深度先减小后增大;(3)拖速、200 m水层流速和浪高对上纲与第3~4节网身连接处深度差影响极显著(P< 0.05);上纲与第3~4节网身连接处深度差具有随拖速和200 m水层流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拖速2.6 kn和200 m水层流速0.3 kn时,上纲与网囊口上部中点深度差最大,2 m浪高时,深度差最小;(4)渔获量与上纲和网囊口上部中点深度差呈正相关关系;(5)曳纲长度是影响拖网作业状态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拖网速度、风速、浪高和水流速度。  相似文献   
102.
Farmers are the key agents who manage land and water. Ag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AGD) requires a transformation in farming from high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st to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with high productivity, high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and low environmental ris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blic policy challenge of AGD and makes the case for a location-sensitive policy mix made up of regulation, advice provision, voluntarism and targeted incentives. The public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 in China is a key resource, but one that requires reorientation and reform with the aim of better balancing high farm productivity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03.
乡村旅游的兴起,虽然推动了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其可持续发展 的挑战。基于此认识,以桂林市平乐县沙子镇渡河村为例,通过多次实地调查和访谈,对其旅游发展 现状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其旅游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渡河村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为明确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种子的休眠特性及萌发适宜的环境条件,采用培养皿法和盆钵法研究野老鹳草种子萌发和出苗适宜的条件,记录种子萌发数,计算种子萌发率、平均萌发时间及萌发指数。结果显示,野老鹳草具有较长的休眠期,新采集的野老鹳草种子在室温干储210 d后可以解除休眠;在10~25℃的恒温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均在93.8%以上;有无光照及光周期的长短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对酸碱度不敏感,在pH 4~10范围内种子萌发率均在91.3%以上;对水势具有一定耐受力,抑制50%种子萌发率所需的水势为-0.42 MPa;盐分对野老鹳草种子萌发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当盐浓度达到160 mmol/L时基本不能萌发;此外,种子在土壤垂直深度5 cm以内时仍然可以出苗,对播种深度适应性较强。表明野老鹳草种子具有较长休眠期,土壤层积可解除种子休眠;而且野老鹳草种子对温度、光照、土壤酸碱度、播种深度适应性较强,水势及盐分对种子萌发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5.
总结、分析了2019年及近年我国农药登记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最近7年来,每年微毒/低毒农药登记数量与当年农药登记总量的比值,及与本年度新增登记数量的比值均持续上升,其比值的年均值分别为82.0%和93.4%;环境友好的剂型在迅速增加,悬浮剂与本年度新增产品登记数量的比值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比值增长突显,乳油比值在逐年递减;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3大类农药登记数量与本年度新增登记数量的比值趋向显著平均;低风险的新农药登记数量在不断增加,生物源农药登记数量增长稳定,5年来其有效成分和产品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88%和9.46%。从政策和技术上促进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产品数量快速增加。上述特点表明,我国农药正朝着有利于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6.
为验证利凉的应用效果,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利凉处理下大棚环境、秋番茄生长、结果和茎基腐病的状况。结果表明:在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利凉处理棚膜均起到降低大棚内的地温、气温和光照强度的作用,同时可提高大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为秋番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与对照大棚相比,利凉处理大棚提高了秋番茄植株的生长速率,可使秋番茄第一花序坐果率提高18.51%,第一层果实产量提高82.66%,同时可降低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的发病率达15.28%。综上,利凉可以在大棚秋番茄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科学客观地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提出可行有效的土地生态系统优化对策,为桂西资源富集区土地生态安全的维护及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通过分析影响土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经济、社会3个主导因素,建立桂西资源富集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系统,对2008—2017年桂西资源富集区土地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桂西资源富集区2008—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程度均属于一般安全状态,且由一般安全状态逐步接近较安全状态;其中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分别在不同因素下的土地生态安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且差异在逐年增大。【结论】为了避免桂西资源富集区土地生态安全系统存在发展失衡的倾向,建议桂西资源富集区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缓解人地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08.
三角梅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品种多,花量大,花期长,色彩艳丽,易于养护,在城市绿化中对美化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三角梅在现代高速工作、生活节奏的大环境中的应用,阐述了三角梅在现代桥梁、道路、社区、校园、公园以及家庭园艺等方面的应用效果,三角梅植物的应用软化了现代钢筋水泥铸成的立交交错的城市,增加了城市色彩点缀,为三角梅产业在城市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分析陕西猕猴桃自身的生理特性,并结合陕西周至县猕猴桃的包装形式及运输环境,找出猕猴桃运输损坏的原因,提出猕猴桃合理的运输方案,为快递企业生鲜水果的运输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0.
土壤中毒死蜱及主要代谢产物的降解与生态风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施用农药毒死蜱后土壤中毒死蜱及其主要降解产物3,5,6-三氯吡啶-2-酚(TCP)污染分布特征,评估农田土壤环境中毒死蜱及TCP的环境风险,以玉米、小麦和大豆3种作物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旱地农田田间试验。通过对施用后不同时间农田土壤中毒死蜱浓度检测发现,土壤中毒死蜱均在前期消解较快,后期逐渐变缓。小麦、大豆、玉米种植土壤中毒死蜱的半衰期为7.86~24.84 d(均小于30 d),消解速率常数为0.027 9~0.088 2 d-1。前期均表现为0~5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最大,15~2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最小,即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中毒死蜱的残留量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0~1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逐渐减少,10~2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逐渐增加。TCP比母体毒死蜱更容易迁移,对环境的污染风险较高。随着毒死蜱施用剂量的增加,小麦、大豆、玉米3种作物种植土壤中毒死蜱及TCP的短期和长期生态风险均增大。超推荐剂量施用毒死蜱导致毒死蜱及TCP产生较高的短期和长期生态风险,TCP生态风险在3种作物农田中均达到了高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