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5篇 |
免费 | 204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0篇 |
农学 | 28篇 |
基础科学 | 5篇 |
233篇 | |
综合类 | 177篇 |
农作物 | 19篇 |
水产渔业 | 243篇 |
畜牧兽医 | 62篇 |
园艺 | 20篇 |
植物保护 | 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篇 |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51.
D. K. Rowe 《Fisheries Management and Ecology》1999,6(5):377-386
Adult common bullies, Gobiomorphus cotidianus McDowall, are small (total length = 30–120 mm), benthic fish commonly found in the littoral zones of New Zealand lakes where they are a major prey species for trout and eels. Differences in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 (CPUE) were determined between 21 shallow North Island lakes. Mean CPUE ranged from 2 to > 1000 fish net− 1 night− 1 and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water transparency. The abundance of bullies was not reduced in lakes containing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 but was reduced in all lakes containing self-recruiting populations of eels, Anguilla spp. Mean densities of planktonic larval bullies in the limnetic zone were also inversely related to water transparency. Since low water transparency is related to increased trophic status for these lakes, the abundance of bullies is likely to be related to lake productivity, rather than turbidity. 相似文献
752.
B. Barthès A. Azontonde E. Blanchart C. Girardin C. Villenave S. Lesaint R. Oliver C. Feller 《Soil Use and Management》2004,20(2):231-239
Abstract. Long term fallow is no longer possible in densely populated tropical areas, but legume cover crops can help maintain soil fertility. Our work aimed to study changes in soil carbon in a sandy loam Ultisol in Benin, which involved a 12-year experiment on three maize cropping systems under manual tillage: traditional no-input cultivation (T), mineral fertilized cultivation (NPK), and association with Mucuna pruriens (M). The origin of soil carbon was also determined through the natural abundance of soil and biomass 13 C. In T, NPK and M changes in soil carbon at 0–40 cm were −0.2, +0.2 and +1.3 t C ha−1 yr−1 , with residue carbon amounting to 3.5, 6.4 and 10.0 t C ha−1 yr−1 , respectively. After 12 years of experimentation, carbon originating from maize in litter-plus-soil (0–40 cm) represented less than 4% of both total carbon and overall maize residue carbon. In contrast, carbon originating from mucuna in litter-plus-soil represented more than 50% of both total carbon and overall mucuna residue carbon in M, possibly due to accelerated mineralization of native soil carbon (priming effect) and slow mulch decomposition. Carbon originating from weeds in litter-plus-soil represented c. 10% of both total carbon and overall weed residue carbon in T and NPK. Thus mucuna mulch was very effective in promot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soil studied. 相似文献
753.
太原市城市道路中植物绿化多样性现状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地调查了太原市12条主要道路的绿化现状。结果表明:按照出现频率来看,常绿树与落叶树比为1∶2.8;乔木与灌木比为1.1∶1,仅从比例来看,太原城市绿化植物配置还不尽合理。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太原市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单一,植物色彩单调以及空间利用不足。同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乔、灌、藤、草相结合并且要体现四季性;配置妥当,使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色彩;乔、灌、藤、草以及地被植物搭配种植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从而逐步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城市绿地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754.
安徽省沿江棉区两种栽培方式下棉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初步研究了安徽省沿江棉区直播棉田和移栽棉田杂草发生和危害。运用杂草群落的重要值(MDK)和相对多度(RA),结合K类中心聚类法分析两种模式棉田杂草发生和危害程度。在直播棉田和移栽棉田中,杂草发生种类和杂草演替规律差异不大。一般是以禾本科杂草牛筋草、马唐为重要杂草,由铁苋菜、狗尾草、马齿苋、通泉草、反枝苋和异型莎草等主要杂草组成的杂草群落;直播棉田杂草在棉花蕾期发生密度较大,对棉花的危害程度也较大。两种栽培方式下,不除草棉田的棉花前期株高、叶片数、果枝数和果节数显著低于常规除草棉田;后期的株高、单株铃数、单铃重显著低于常规除草棉田,皮棉产量减少极显著。 相似文献
755.
头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资源之一,对该资源进行科学评估是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不同于传统的鱼类种群,头足类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种群结构复杂等生物学特点,且其资源量极易受到海洋环境波动的影响,使得头足类种群动力学和资源评估研究与传统鱼类资源相比面临着更多困难和挑战。本文总结了头足类的生活史特征及其资源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对资源评估的影响,并梳理了主要评估模型对头足类资源评估的适用性。分析认为,当前经过改进的衰减模型和剩余产量模型应用最为广泛,但仍无法制定出具有时效性的渔业管理措施。为此,文章从提高输入参数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开展长期系统的资源环境调查和开发新的评估模型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头足类资源评估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56.
根据2010年4-9月对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调查及分析资料,对该保护区的渔业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调查海域共采集水生生物93种,隶属于5门、8纲、24目、55科,其中鱼类种类最多共有34种;春季共采集水生生物71种,隶属于5门、8纲、23目、47科,其中鱼类种类最多共有29种;夏季共采集水生生物66种,隶属于5门、7纲、18目、39科,其中虾蟹类种类最多共有26种.拖网渔获水生动物的优势种:春季优势种为中华栉孔(缎)虎鱼、日本鼓虾、葛氏长臂虾、口虾蛄、龙头鱼和日本蟳;夏季优势种为龙头鱼、棘头梅童鱼、口虾蛄、中华管鞭虾和小黄鱼.扫海面积法估算调查海域的渔获水生生物的资源量,春季资源量最为丰富的为小黄鱼,资源量达到89.62 t(6 866.35×104 ind);夏季资源量最为丰富的是棘头梅童鱼,资源量高达1 996.59 t(19 510.32×104 ind). 相似文献
757.
西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0月—2005年9月在广东大亚湾西部海域(114°30′~114°39′E、22°31′~22°39′N)逐月进行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周年调查中共捕获鱼类98种,隶属于11目,41科,72属。优势种类以黄斑篮子鱼、中颌稜鳀、条鲾等经济价值不高及体型较小的种类为主,带鱼、平鲷等传统经济鱼类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个体小型化严重。夏秋季调查航次的种类数量及渔获生物量高于冬春季,个别调查站位种类数及生物量受周围生态环境影响较大。通过分析发现西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为0.0883~2.5660;同时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调查月份间的多样性指数有差异,休渔期过后的7月最高,冬季2月较低。 相似文献
758.
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2015年4—7月在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调查数据,对春夏季该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共采获62种、35839尾仔稚鱼,分别属于14目、30科、45属。各月种类数范围为22~36种,从4月到6月,先是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至6月达到高峰期,7月则大幅降低。各月的丰度范围为11.45~114.31 ind/(100 m3);丰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各月主要种类数范围为5~13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优势种主要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小公鱼属(Stolephorus sp.)、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鳀(Engraulis japonicus)、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属(Callionymus sp.)等。优势种随时间推移表现出较大的更替性。种类数以20 m以浅水域最多,不同水深范围的月变化有一定的差异性。20 m以浅海域的种类数与表层水温的关系在4—6月为显著正相关(r=0.997,P0.05),6月到7月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各月的丰度与表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0.91,P0.05)。从春季到夏季,仔稚鱼高丰度区从浅水区向深水区转移。 相似文献
759.
为初步了解南澳岛白沙湾海藻养殖区鱼类资源状况,利用便捷式分裂波束式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于2015年4月28日、12月2日与2016年4月19日对该海域进行3次声学调查,结果显示,3次调查中藻区内、外鱼类资源丰度密度分别为3.45/1.38×105、0.63/1.45×105、3.67/2.98×105尾/n mile2。藻区内春季鱼类资源量显著高于冬季,资源丰度密度随季节变化显著;藻区外资源丰度密度变化较小且均匀;藻区内、外鱼类资源丰度密度最高值出现于2~6 m水层,6~8 m次之,表、底层最小,资源丰度密度受深度影响显著。在海藻养殖期间,藻区内鱼类资源丰度密度较藻区外大且年变化明显,表明海藻生物量对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变化具有一定影响。本次调查通过声学评估技术对海藻养殖区鱼类资源进行初步评价,为其具有改善水质环境、恢复渔业资源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0.
为了解甘肃省连城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在保护区内布设61台红外相机并开展调查工作。结果共记录到兽类4目9科15种,鸟类4目18科42种,其中梅花鹿(Cervus nippon)、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青鼬(Martes flavigula)、荒漠猫(Felis biet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相对丰富度最高的5种动物为狍(Capreolus pygargus)、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赤狐(Vulpes vulpes)、猪獾(Arctonyx collaris)、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兽类和鸟类物种数月变化均较为明显,2018年6月最多,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受冬眠和迁徙影响相对较低。本研究提供了甘肃省连城自然保护区部分地栖兽类和鸟类资源的最新现状,同时丰富了祁连山鸟兽调查数据,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及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红外相机在调查大中型兽类、地栖性鸟类以及夜行性动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对于小型兽类和非地栖性鸟类则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