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9篇
农学   14篇
  5篇
综合类   116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1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manganese sulphate (Mn‐S), glycine manganese(Mn‐Gly) and manganese 2‐hydroxy‐4‐(methylthio)butyrate (Mn‐HMB) on juvenile cobia, Rachycentron canadum L.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0, 2, 4, 8, 16 or 32 mg supplemental Mn kg?1 from Mn‐S, Mn‐Gly or Mn‐MHB. Growth performance, manganese status, antioxidant activities and tissue mineral content were analysed after a 70‐day feeding period.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increased with feeding 6.29 to 12.65 mg Mn kg?1 diet from the Mn‐S or 6.86 to 12.39 mg Mn kg?1 from the Mn‐Gly or 6.50 to 8.33 mg Mn kg?1 from the Mn‐HMB and then plateaued above these levels. 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 show decreasing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trend. Survival rate (SR)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dietary treatments (> 0.05). Fish fed diets supplemented with manganese at levels of 4–32 mg Mn kg?1 had obviously higher hepatic Mn‐SOD activity (< 0.05); on the contrary, hepatic has lower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 0.05) than fish fed the basal diet. The manganese concentrations of whole body and vertebra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etary Mn levels from 2–32 mg Mn kg?1 (independent on manganese sources). Dietary Mn supplementat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copper concentrations of whole body and vertebrae, the zinc concentrations of whole body and liver. Analysis by the broken‐line regression of SGR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al dietary Mn requirements in juvenile cobia were 15.42, 11.22 and 10.50 mg Mn kg?1 diet from Mn‐S, Mn‐Gly or Mn‐HMB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2.
对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广泛分布的白钩蛱蝶进行野外分布状态调查,将野外采集的白钩蛱蝶卵及幼虫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对比自然界与实验室饲养的幼虫生长差异性,总结出大兴安岭白钩蛱蝶的年生活史,并由此提出防治白钩蛱蝶相关措施,从而为有效防治白钩蛱蝶这种榆树重要害虫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3.
黄粉虫对丝羽乌骨鸡的饲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昆虫蛋白黄粉虫对丝羽乌骨鸡的饲喂效果。[方法]以黄粉虫成虫、幼虫和虫粪为主要饲料添加剂,替代鱼粉,探讨其对丝羽乌骨鸡的日增重、日采食量、料肉比、腹泻率、死亡率和粗蛋白消化率的影响。[结果]6~13和3~13周龄,在饲料中添加黄粉虫成虫、幼虫、虫粪后,丝羽乌骨鸡的日增重和日采食量均有明显提高;在饲料中添加黄粉虫虫粪后,丝羽乌骨鸡料肉比有明显改善。[结论]黄粉虫可替代鱼粉,用作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94.
影响草地螟一代幼虫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及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草地螟各个虫态时期发生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草地螟一代幼虫发生的关键期、关键气象因子及其指标。结果表明,草地螟一代幼虫的发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多的越冬代成虫基数;二是越冬代成虫产卵孵化期间气象条件适宜。在越冬代成虫基数足够多的前提下,影响草地螟一代幼虫发生的关键期是越冬代成虫蛾峰出现后10d,影响的关键气象因子是温度。当蛾峰出现后10d平均气温低于18℃,或者蛾峰出现后10d平均最低气温低于13℃都将明显抑制草地螟成虫产卵,因而不利于草地螟一代幼虫的发生;而蛾峰出现后10d平均气温在22-24℃之间则有利于草地螟成虫产卵,有利于草地螟一代幼虫的发生。研究结果为预测草地螟一代幼虫发生趋势,从而提前做好相应防治准备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目的]调查研究额尔齐斯河(中国段)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及感染情况.[方法]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常规调查及研究方法,于2009年4月-2010年1月分四季剖检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238尾,分析其寄生虫的种类组成、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季节动态等.[结果]共发现寄生虫5种,分别为单肠四钩虫(Tetraonchus monentero)、复口吸虫后囊蚴后囊蚴(Diplostomun metacercaria sp.)、绦虫幼虫(Cestode larva sp.)、新疆鳋(Erg-d-xinjiangensis)、白鲑鲺(Argulus coregoin),隶属于2门、4纲、5目、5科、5属.[结论]5种寄生虫的感染特点与国内其他水域鱼类寄生虫感染特点有差异.单肠四钩虫的感染率从春季到夏季逐渐升高,达到峰值,而秋季大幅降低,冬季再次小幅升高.白鲑鲺仅在夏季发现,感染率低,但感染强度很大.绦虫幼虫和新疆鳋的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均低.复口吸虫四季均有感染,且在四季中感染率都大于10;,在冬季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最高;Berger-Parke:优势度指数在群落中最大,为0.46,说明复口吸虫是白斑狗鱼寄生虫群落的优势种;其感染率及感染强度随着宿主体长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复口吸虫在宿主种群中的方均比(S2/X)为26.50大于1,表明其在宿主种群中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96.
 通过绿豆象自由选择和无选择大豆种子两组试验,研究了绿豆象产卵量、羽化数量及羽化率等生物学特性与大豆种子含水量的关系。在自由选择试验中,大豆含水量从6.5%上升到12.5%,绿豆象在大豆上的产卵量从85.00粒增加到352.75粒,羽化成虫数从14.75头增加到230.00头,羽化率从17.34%上升到65.15%;在无选择试验中,大豆含水量从6.5%到12.5%,绿豆象在大豆上的产卵量从117.50粒增加到到310.00粒,羽化成虫数从1950头增加到198.00头,羽化率从16.78%上升到63.83%。试验数据显示随着大豆种子含水量的增加,绿豆象产卵量、成虫羽化的数量以及羽化率都在增加,绿豆象更喜欢在含水量大的大豆种子上产卵。  相似文献   
97.
通过绿豆象自由选择和无选择大豆种子两组试验,研究了绿豆象产卵量、羽化数量及羽化率等生物学特性与大豆种子含水量的关系。在自由选择试验中,大豆含水量从6.5%上升到12.5%,绿豆象在大豆上的产卵量从85.00粒增加到352.75粒,羽化成虫数从14.75头增加到230.00头,羽化率从17.34%上升到65.15%;在无选择试验中,大豆含水量从6.5%到12.5%,绿豆象在大豆上的产卵量从117.50粒增加到到310.00粒,羽化成虫数从19.50头增加到198.00头,羽化率从16.78%上升到63.83%。试验数据显示随着大豆种子含水量的增加,绿豆象产卵量、成虫羽化的数量以及羽化率都在增加,绿豆象更喜欢在含水量大的大豆种子上产卵。  相似文献   
98.
恩诺沙星对两种鲟细胞色素P450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恩诺沙星按照0、20、40、60、80和100mg/kg浓度,对小体鲟及史氏鲟口服给药5d,停药两天后对其肝脏组织中微粒体蛋白浓度及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 P450)酶活性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鲟体内均含有一定量的P450酶,且史氏鲟体内微粒体蛋白浓度5.029 mg/g及P450酶活性0.102 nmol/mg?min均高于小体鲟相应的4.833 mg/g和0.088 nmol/mg?min。而恩诺沙星对史氏鲟及小体鲟体内的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均有一定抑制作用,随着给药浓度从0mg/kg到100mg/kg的增加,两种鲟体内的酶活性均逐渐降低,且史氏鲟体内P450酶活性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小体鲟,至100mg/kg给药组,两者差值仅为0.003 nmol/mg?min。上述结果对于探讨恩诺沙星在两种鲟体内的药物代谢及其与细胞色素P450酶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
为揭示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在喀左县发生规律,采用林间踏查、悬挂诱捕器的方法对喀左县油松林内褐梗天牛发生规律及特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褐梗天牛在喀左县成虫期为每年4月底5月初至10月上中旬,每年有两个羽化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下旬。试验结果为喀左县防治褐梗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蔓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0.
分别采用蛋黄、浮游动物、水蚯蚓、配合饲料对开口摄食的欧洲丁鱥(Tinca tinca Linnaeus)仔鱼进行投喂试验,探讨这4种开口饵料对欧洲丁鱥仔鱼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饲养时间共计21d。结果表明,在培育早期,蛋黄和浮游动物组成活率最高,分别为91.05%和90.22%。培育后期,浮游动物组成活率仍为最高,达到75.00%,蛋黄、水蚯蚓、配合饲料组成活率分别为58.13%、41.25%和56.88%;生长效果最好的为浮游动物组,显著高于水蚯蚓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