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7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4篇
  9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对莱州湾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8月-2013年8月莱州湾海域渔业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渔业种群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和资源量的年际变动,以了解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对莱州湾渔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莱州湾渔业资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以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少;鱼类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网获量明显多于底层鱼类,但2011年8月底层鱼类稍多于中上层鱼类;(2)莱州湾渔业资源各年份的优势种有所变动,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的优势种变动较大,甲壳类优势种变动较少,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主要优势种集中于斑鲦、矛尾鰕虎鱼、口虾蛄、小带鱼和日本枪乌贼等种类.2010年斑鲦大量暴发,为唯一优势种;(3)2009-2013年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与鱼类种数、底层鱼类数和渔业资源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底层鱼类生物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的变动对莱州湾渔业资源量和资源结构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2.
太湖夏季不同类型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9月对太湖不同类型湖区3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20种浮游植物,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物种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所有站点都有微囊藻出现,微囊藻是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的数量单一优势种,导致31个站点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值都较低。在环境变量的作用下,31个站点被分为3种类型,即草型湖区(组Ⅰ)、藻型湖区(组Ⅱ)和五里湖(组Ⅲ)。草型湖区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浮游植物密度和营养盐浓度较低,总磷(TP)浓度极显著低于藻型湖区(t=-3.84,P=0.00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囊藻密度随着悬浮物(SS)浓度的增大而上升。太湖生态修复应以降低水体悬浮物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为目标,为草型湖泊生态系统的培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3.
作者结合本地近年工程设计实践,论述了大兴安岭地区住宅设计应改进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4.
为定量化探索环泉州湾地区不同时期城市化格局演变,以Landsat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建设用地扩展速度、扩展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建设用地转移、扩展驱动力等5个方面分析了泉州市中心城区1995-2010年建设用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其建设用地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泉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原泉州城区、惠安县和晋江市,并呈现出以泉州湾为中心,沿着晋江、洛阳江为发展轴线,环湾、向湾扩展的空间动态格局(2)1995-2010年期间泉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扩展速度主要分为1995-2005年的较高速发展阶段和2005-2010年的较低速发展阶段(3)1995-2010年间新增建设用地的最大来源为耕地,次要来源为园地和林地(4)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驱动着泉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扩展,地形、人口和经济增长、政策是其主要的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75.
三沙湾盐田港海水养殖海域水质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12年8月-2013年7月为期一年、每月一次的对三沙湾盐田港海水养殖海域水环境质量的监测结果,分析了该海域基本理化指标以及营养盐的特征与变化趋势,并应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营养状态指数(E)和海水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法评价了该海水养殖海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盐田港海域悬浮物含量符合Ⅲ类海水水质标准,pH符合Ⅲ至Ⅳ类海水水质标准。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符合Ⅳ类至劣Ⅳ类的海水水质标准,年平均值分别为0.644和0.061 mg/L,范围分别在0.256~1.147和0.027~0.103 mg/L之间。NO3-N占DIN的比例平均为82.86%。盐田港海水养殖海域的DIN和DIP的浓度已处于较高的水平。有机污染评价指数和海水营养状态指数的评价显示,盐田港海水养殖海域已经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同时有机污染相当严重。分析表明盐田港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是导致该养殖海域富营养化与有机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6.
利用生物改善虾池底质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老化污染虾池中移植沙蚕等底栖生物,明显改善了虾池底质。1993、1994年试验池比对照池分别增产40.5%和58.5%,平均规格大0.69cm和0.41cm,成活率提高19%和8.1%。1994年12月专家鉴定认为,本试验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77.
群落内近缘物种如何共存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三门湾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和肥胖箭虫(S. enflata)的共存格局仍未知。为阐明三门湾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共存关系,根据三门湾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肥胖箭虫及环境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s)分析了百陶箭虫、肥胖箭虫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零模型检验了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之间的共存格局。结果表明:百陶箭虫分布与温度、桡足类密度和浮游植物密度显著相关,肥胖箭虫与温度、桡足类密度、水深和盐度显著相关。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间四季Pianka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表明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之间呈随机分布状态,竞争作用和生境过滤作用共同制约二者的分布。此外,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生态位的分化,而食物组成是否具有差异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8.
2016年3月6日—5月3日,在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浮头湾外海域进行三种不同结构鲍匍匐基养殖对比试验。三种鲍匍匐基分别为扣箱式(有效匍匐面积1.072 8 m2)、双层斜板式(有效匍匐面积1.993 5 m2)和传统养殖盆(有效匍匐面积0.413 3 m2),试验对象为皱纹盘鲍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ai)。试验结果如下:1)扣箱式鲍壳长日增长为0.131mm,日增重为0.129 g,存活率为98.44%,饲料转化率为3.38%;2)双层斜板式鲍壳长日增长为0.098 mm,日增重为0.096 g,存活率为99.38%,饲料转化率为4.29%;3)传统养殖盆式鲍壳长日增长为0.115 mm,日增重为0.103 g,存活率为98.00%,饲料转化率为5.37%。试验设施未受到湾外海况影响破坏。结果表明扣箱式鲍匍匐基整体性能较好,基于该匍匐基的鲍养殖网箱在经济型吊杆辅助作业下具有养殖效率高、抗风浪流性好、劳动强度低、所需劳动力少等优点,适合应用于湾外养殖。  相似文献   
79.
基于ISM法的三沙湾资源开发累积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法玲 《福建水产》2012,34(5):354-361
通过分析三沙湾中主要用海开发活动,从用海类型出发,在地形地貌、水动力、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生物生态等方面的累积效应以及自然灾害诱发效应等指示因子中筛选出27个要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分析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三沙湾资源开发累积生态效应的解释结构模型。从该模型的各个阶层,直观地反映出海湾资源开发各用海类型的累积生态效应发生过程,为海湾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0.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auses for the changes in marine environment in areas with similar oceanic climate forcing on most suitable sites for scallop aquaculture can help to ensure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of the coastal ecosystem. This study assessed aquaculture suitability sites using dominant indicators of marine ecological dynamics on Japanese scallop culture in Funka and Mutsu Bays, Japan as comparative examples. Data sources comprised of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four dimensional‐variational (4D‐VAR)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 (ALOS), in situ and buoy measurements. The suitable sites were ranked on a scale of 1 (least suitable) to 8 (most suitable). In the most suitable sites in aquaculture operational areas, Funka Bay had a high proportion (51.1%) than Mutsu Bay (13.7%) for the best performed model. Peaks of aquaculture suitability scores were attributed to potential effects of currents. Extreme sea temperatures (>24°C) in summer 2010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 performance of the 2010 model in Mutsu Bay and mortality of scallops based on sea temperature‐depth visualizations. Future global warming effects are likely to decrease the most suitable culture sites in Funka Bay and loss of similar areas in Mutsu Bay. Thus, change in marine environment influences scallop culture development. Such concepts could form scientific basis for aquaculture planning on designated system of larval distribution and stock management of cultured species to minimize mortality and economic lo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