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8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4篇
  9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薇甘菊在深圳湾的入侵路线及其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入侵深圳湾沿岸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野外调查及室内年龄结构的分析,对薇甘菊的自然状况、生境特点、入侵路线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深圳湾的蔓延过程.发现深圳湾沿岸薇甘菊的入侵,是由于中华民俗村的建设,从外地带来的薇甘菊种源,通过中华民俗村逸散到深圳湾.深圳湾地区的拦海造田使海水退...  相似文献   
42.
渤海湾沉积物中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003-07在渤海湾采集的柱状沉积物中氮、磷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柱状沉积物中氮、磷空间分布特征是近岸高,远岸低;近岸P含量达0.410mg/g,远岸含量为0.233mg/g。其中磷主要以无机磷形式存在,无机磷约占总磷的50%以上;渤海湾沉积物中氮含量较高,平均达5.96mg/g。  相似文献   
43.
太湖夏季不同类型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9月对太湖不同类型湖区3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20种浮游植物,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物种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所有站点都有微囊藻出现,微囊藻是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的数量单一优势种,导致31个站点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值都较低。在环境变量的作用下,31个站点被分为3种类型,即草型湖区(组Ⅰ)、藻型湖区(组Ⅱ)和五里湖(组Ⅲ)。草型湖区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浮游植物密度和营养盐浓度较低,总磷(TP)浓度极显著低于藻型湖区(t=-3.84,P=0.00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囊藻密度随着悬浮物(SS)浓度的增大而上升。太湖生态修复应以降低水体悬浮物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为目标,为草型湖泊生态系统的培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4.
2006年4月,模拟现场条件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生长限制性营养素进行了初步研究。整个海湾设置3个站点(S1,S2,S3),每个站点设计7组实验,实验周期3天。通过比较元素耗尽的先后顺序和显著性差异评估限制性营养元素。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湾中部(S2)和湾顶(S3)站水样添加的磷元素在48 h内被耗尽,最大吸收速率达到0.83μmol/(L.h),先于其他两种元素而被耗尽,显示出明显的磷限制;湾口(S1)站氮元素的吸收速率高于其他各元素,最大达到0.76μmol/(L.h),94 h内耗尽,而磷和硅则分别需要107 h和114 h,但是由于磷偏离Redfield比值10倍于氮、硅添加,所以氮限制的结果并不确定。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S1各添加氮的实验组生物量都有显著性增加,氮限制是十分明显,S2站叶绿素a浓度差异性结果不明显。S3站叶绿素a的差异显著性结果与营养元素耗尽评估结果一致。两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限制性元素发生了转变,湾中和湾顶为磷限制,湾口为氮限制,大亚湾海域流场的区域差异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46.
为有效避开河北地区褐潮暴发与海湾扇贝养殖时间的重叠,为海湾扇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海湾扇贝进行晚苗培育(4月初种贝入室,以下称晚苗)及池塘底播和筏式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池塘底播海湾扇贝晚苗培育的稚贝(壳长5.0–6.1 mm),经过139 d 的养殖,收获时平均壳长达59.7 mm,扇贝柱5.2 g。2012年筏式养殖海湾扇贝晚苗,收获时平均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28.7 g、3.8 g 和13.8%。2013年,晚苗收获时平均壳高、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50.3 mm、24.4 g、3.1 g 和12.7%。按1000 m3育苗水体计算,海湾扇贝晚苗培育可以节省燃煤45.5 t,节约成本6.75万元,养殖晚苗可以降低养殖成本11.6%。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晚苗养殖技术可以有效规避褐潮暴发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可以节约养殖成本和节省能源。  相似文献   
47.
海湾扇贝亲贝以37.5个/m^3的密度在室内池越冬60天,存活率98%,平均性腺指数开始为14.3%,最终为13.9%。与自然海区越冬相比,亲贝存活率提高25 ̄75%,平均性腺指数提高5.6 ̄8.1%。  相似文献   
48.
用放在海水池塘中的8个陆基围隔(50m×50m×18m),研究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与不同密度海湾扇贝(Argopecteniradians)投饵混养的放养方式、生产力和极限放养量。对虾体长(285±016)cm,扇贝壳长(110±012)cm,放养密度分别为60尾/m2和0,15,45,75粒/m2,用投饵和施肥(鸡粪和化肥)饲养。结果表明,扇贝密度为0和15粒/m2时,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混养(扇贝15粒/m2)时对虾的出塘体长、体重和产量分别比单养高25%,38%和65%;当扇贝密度高于15粒/m2时,对虾的平均体长、体重和产量随扇贝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扇贝密度为15和75粒/m2时,其产量由470kg/hm2增至1236kg/hm2;当扇贝密度高时,去壳后湿重占体重的百分数从(4284±344)%降至(3788±426)%。扇贝的极限放养量为600~800kg/hm2,适宜放养密度为10~15粒/m2。  相似文献   
49.
ABSTRACT:   When data mining was performed on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database, a total of 2038 sequences from five different expressed sequence tag libraries were registered. Eighty sequences (3.9%) were found to contain 91 microsatellites. Cluster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23 sequences of these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fell into five clusters and that the remaining 57 sequences were independent. The di- and tri-nucleotide repeat motifs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62.1% of the total microsatellites. The most abundant dinucleotide microsatellite was TA, followed by GA and CA, and the trinucleotide microsatellites GAT and GGT showed a high abundance. Nineteen sequences representing di-, tri-, tetra- and penta-nucleotides motifs were chosen for the desig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primers. Of primer pairs, 16 successfully amplified scorable PCR products and 11 revealed polymorphism, with the average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value of 0.5082 and 3.1 alleles per locus. A transferability analysis on three other related scallop species, Chlamys farreri, Chlamys nobilis and Patinopecten yessoenssis , showed that only 1 of 16 primer pairs could amplify PCR products with the expected size in Chlamys nobilis .  相似文献   
50.
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四季采样分析,采样站位包括13个大面站位和10个电厂站位。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3种,其中软体动物48种,甲壳类33种,鱼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各12种。2个调查周年,本区大面站位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45.54个/m2和109.36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28.22g/m2和30.02g/m2。在电厂站位中,国华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9.58个/m2和46.65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49g/m2、15.99g/m2。乌沙山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5.83个/m2、45.21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60g/m2、13.81g/m2。研究表明,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支港流域年均密度、生物量明显高于主港流域;电厂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全港的平均值。在季节周期变化上,电厂站位的变化差异低于大面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