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6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5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Porphyra are important economic seaweeds in Asia. New Porphyra breeding technology with free‐living conchocelis was being developed to attempt to supplement or replace the primary method. It is crucial to regulate the entire course of conchocelis development exactly for new Porphyra breeding technology. In this research, laboratory culture studies were undertaken on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factors (photoperiod, temperature and light intensity) on free‐living conchosporangia formation and growth in the Porphyra yezoensis HB li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hotoperiod, temperature and light intensity were very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free‐living conchosporangia in P. yezoensis. Conchosporangial formation was found at all photoperiods; however, the ratio of conchosporangia to vegetative conchocelis increased with a decrease in the photoperiods. At 57 μmol photons m?2 s?1, the optimal light intensity with the highest conchosporangia formation rate was observed, and when the light intensity was 86 μmol photons m?2 s?1 or below 42 μmol photons m?2 s?1, the conchosporangia formation was inhibited.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conchosporangia formation was 25 °C, and the free‐living conchosporangia formation rate de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d temperatures. Growth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a temperature of 25 °C, a light intensity of 86 μmol photons m?2 s?1 and a photoperiod of 12 L:12 D were optimum for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conchosporangia. The present results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free‐living conchosporangia, laying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free‐living conchocelis and breeding with free‐living conchosporangia.  相似文献   
72.
不同植物激素对条斑紫菜体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添加不同浓度植物激素(IBA和6一BA)的PES培养液对条斑紫菜体细胞进行培养,观察其对条斑紫菜体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的条斑紫菜近基部体细胞离体培养可发育成细胞团和叶状体,低浓度的IBA有利于体细胞向叶状体方向发育,而低浓度的6一BA有利于体细胞发育成细胞团。  相似文献   
73.
我国是全球海藻生产和消费大国。当前,我国海藻养殖种类以海带、紫菜、江蓠和裙带菜等为主体,兼有小规模养殖的羊栖菜、鼠尾藻、麒麟菜、石花菜、礁膜、浒苔、长茎葡萄蕨藻等。海藻养殖方式包括浅海养殖、潮间带养殖和陆基养殖。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海水污染、海岸工程等多重压力下,海藻养殖环境不佳,养殖病害多发;另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的近海水域利用政策变化,对海藻养殖产业及其养殖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对我国海藻养殖技术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以期为我国海藻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4.
为建立低盐度海区的紫菜栽培模式,选用人工选育的耐低盐坛紫菜品系(DY-1),于2010—2013年在芦潮港海区开展了生产性栽培试验.2010—2011年度试验栽培面积为0.2 hm2,获得了初步成功;2011—2012和2012—2013两个年度试验栽培面积均为1 hm2,生产期分别为181 d和174 d,均采收了4...  相似文献   
75.
76.
坛紫菜减数分裂位置的杂交试验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坛紫菜人工色素突变体与野生型进行杂交试验,通过观察F1叶状体中是否出现颜色分离和颜色嵌合体来证明坛紫菜减数分裂发生的确切位置。以红色型人工色素突变体(SPY1和R10)作为母本,其特征:叶状体呈红色或桔红色,藻体薄而弹性差,无边缘刺;以野生型(wt)作为父本,其特征:叶状体呈棕绿色,藻体厚而富有弹性,有丰富的边缘刺。在杂交组SPY1(♀)×wt(♂)和R10(♀)×wt(♂))的F1叶状体中,均出现了2种亲本色和2种新颜色,它们分别为红色(R,母本色),野生色(W,父本色),浅红色(R′,比R色稍浅)和似野生色(W′,比野生色稍红)。4种颜色在F1叶状体上,出现了分离并形成了呈直线型排列的不同色块,从而产生了大量由2~4个色块组成的颜色嵌合体;单个嵌合体上的色块数最多为4块。在颜色嵌合体中,R和R′2种色块的藻体薄而弹性差,无边缘小刺,而W和W′2种色块的藻体厚而弹性好,富有边缘刺。在F1叶状体中,颜色嵌合体占95.2%~96.7%,单色叶状体只占3.3%~4.8%。上述结果说明,坛紫菜杂合丝状体产生的壳孢子,其萌发时进行的最初两次细胞分裂是减数分裂,它所产生的4个子细胞继续分裂,最终发育成含2~4个色块组成的颜色嵌合体;2种新颜色是由于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染色体交换和重组所产生的。本文使用的两个色素突变体,除含2个或2个以上的颜色变异基因外,还含有分别与藻体厚薄和边缘刺出现相关的变异基因,并且它们与颜色变异基因是连锁的。F1颜色嵌合体中的重组色块在3种主要光合色素和色素蛋白的含量、生长速度和成熟早晚等方面均表现出比亲本色块更好的特性,暗示利用色素突变体杂交方法有可能培育出坛紫菜的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77.
条斑紫菜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该文利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对条斑紫菜多糖提取工艺条件中的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3因子的最优化组合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对建立模型进行了规划求解及试验验证,同时还分析了盐酸脱蛋白的可行性。经试验验证,当料液比为1160∶100(mg/mL)、时间为4.7 h、温度为100℃时多糖得率最高,为(22.22±0.92)%(n=3)与理论计算值(23.34%)基本一致;当料液比为1160∶100(mg/mL)、时间为1.3 h,温度为73.2℃时,多糖纯度最高达(94.60±0.90)%(n=3),稍低于理论计算值(98.60%),回归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多糖的得率和纯度。三氯乙酸和盐酸在pH 2.5时的脱蛋白率分别为73.73%和69.55%,差异不显著,实际生产中可用盐酸替代三氯乙酸进行脱蛋白处理。  相似文献   
78.
利用细胞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基因部分片段为探针,从条斑紫菜(Porhyra yezoensis)叶状体的cDNA文库中筛选出1种新型的编码APX的全长cDNA克隆。该克隆开放阅读框编码242个氨基酸,与高等植物已知的胞质APX序列相似,同时具有两个特征性的保守区域。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与在一种单细胞红藻(Galdieria partite)中发现的APX-B相似的杂交类型结构,这种结构可能是红藻或者非绿色光合生物的APX的重要特征。该cDNA克隆编码区G C含量达到63.7%,其中密码子的第3位G C含量高达88.4%。本实验得到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的cDNA序列已登录到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序号为:AY282755。  相似文献   
79.
为探索条斑紫菜凝集素(Porphyra yezoensis Ueda Lectin PYL)的作用机理,对纯化的条斑紫菜凝集素分子进行化学修饰,测定与其活性相关的氨基酸残基。结果表明,经碘乙酸、NEM、DTT修饰后的PYL,其凝集活性均未发生任何改变,表明分子中的自由巯基、二硫键与凝集活性无关。PYL经NEM修饰,有2.6个分子表面的自由-SH被修饰。在5mmol.L-1的NAI下,PYL凝集活性不变,但在10、20mmol.L-1 NAI时凝集活性分别丧失50%,75%,经羟胺处理后恢复部分活性,说明Tyr和氨基在PYL的凝集活性中起一定的作用;Glu和Asp的化学修饰,其凝集活性丧失93.75%,说明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是PYL凝集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0.
[目的]为沿海滩涂甘紫菜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法提取沿海滩涂甘紫菜干燥藻体色素,分别用Fenton反应法和DPPH法测定该色素对羟自由基、DPPH.的清除率,研究其抗氧化性。[结果]当沿海滩涂甘紫菜藻体色素、BHT的浓度为0.10 g/L时,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7.2%和67.8%。沿海滩涂甘紫菜干燥藻体色素对DPPH.有较明显的清除作用,且其清除作用在0.05~0.80 g/L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0.10 g/L的BHT对DPPH.的清除率为75.8%。当沿海滩涂甘紫菜干燥藻体色素、BHT的浓度均为0.10 g/L时,色素对羟自由基、DPPH.的清除率分别是BHT的84.4%和86.0%。[结论]沿海滩涂甘紫菜干燥藻体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