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26篇
  免费   869篇
  国内免费   1691篇
林业   1560篇
农学   1481篇
基础科学   781篇
  3012篇
综合类   6350篇
农作物   970篇
水产渔业   595篇
畜牧兽医   1478篇
园艺   440篇
植物保护   819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266篇
  2022年   506篇
  2021年   574篇
  2020年   578篇
  2019年   656篇
  2018年   447篇
  2017年   698篇
  2016年   831篇
  2015年   799篇
  2014年   841篇
  2013年   900篇
  2012年   1116篇
  2011年   1215篇
  2010年   967篇
  2009年   997篇
  2008年   846篇
  2007年   937篇
  2006年   681篇
  2005年   549篇
  2004年   434篇
  2003年   368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234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测定了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单诺沙星、红霉素、罗红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四环素等8种药物对羊肺炎支原体两个标准株Y-98和Y-goat的体外抑菌浓度以及红霉素与氧氟沙星、泰乐菌素对Y-goat和四环素与氧氟沙星、泰乐菌素对Y-98的联合药敏作用.结果表明,这8种抗菌药物对Y-goat和Y-98的MIC(μg/mL)分别为:环丙沙星0.223、0.002 23,氧氟沙星0.281、0.014 0,单诺沙星0.136、0.014 0,红霉素0.021 8、无效,罗红霉素0.032 7、无效,泰乐菌素0.042 2、0.039 0,泰妙菌素0.021 7、0.052 0,四环素0.195、0.052 0.红霉素与氧氟沙星的联合药敏指数为1,是相加作用;红霉素与泰乐菌素对Y-goat的联合药敏指数为1.5,是无关作用;四环素与氧氟沙星、泰乐菌素对Y-98的联合药敏试验指数均为0.375,是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2.
莫莫格湿地干-湿界面优势植物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莫格湿地从高河漫滩底端到顶端选取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片断作为固定观测样带,并设置6个观测样方,生长季5月、7月、9月3次观测结果表明,小叶章优势种群5月份密度最高达1154-1594株/平方米,7月种群数量下降,9月有所升高;踏头苔草优势种群5-7月份密度在3 414-7 193株/平方米,9月份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土壤相对含水量低地段小叶章种群相对优势度大,土壤相对含水量高地段踏头苔草种群相对优势度大,局部地段生长季内有相对优势度相互替代过程,莫莫格湿地干-湿界面上小叶章和踏头苔草两个种群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43.
干旱指数及其在青海东部旱区特征分析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土壤水分平衡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和评估旱害的5项指标:贫水指数、凋萎指数、降水指数、综合指数和干旱指数,并依据干旱指数对乐都浅山地区1961~1999年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年型分类。结果为:39a间共发生特大旱1a,大旱年3a,中旱年19a,轻旱年11a,平水年5a;发生机率分别为2.6%、7.69%、48.72%、26.21%、12.82%。同时认为青海东部地区旱区作物需水和耗水参数矛盾突出,干旱几乎年年发生,具有明显的难以预测性、多变性和不可控性。  相似文献   
44.
基于GIS的祁连山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环境下 ,将祁连山区DEM图和坡向图分别同植被图叠加 ,分析研究区各景观组分在空间的分布特征 ;用定量分析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程序Fragstats计算景观和各景观组分的相关指数 ,分析其连通性、完整性、破碎化程度及聚集程度。结果表明 :研究区各景观组分分布受海拔高度和坡向的影响非常明显。各景观组分的完整性、连通性和破碎化程度也很不均衡。草地是研究区面积最大、连通性和完整性最好的景观组分 ;青海云杉林呈斑块状或带状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 ,形状最为不规则 ,平均斑块面积小且距离近 ,易受干扰而发生重大变化 ;宜林地和祁连圆柏林相对于农田、疏林地有较强的扩张特征 ;而杨类阔叶林各斑块间相隔距离大 ,斑块之间的邻接性差 ,破碎化程度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45.
相似离度的沙尘暴预报业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1988年以来ECMWF资料齐全的沙尘暴个例,将其按区域分为全区、西部、中部、中西部以及中东部5类,再按强弱分别分为强和一般2类,建立不同的样本库。根据多年预报经验建立消空指标,对实时资料进行消空,在消空的基础上,用相似离度分析方法对ECMWF的3个场(500hPa高度场、850hPa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的历史资料库和实时资料进行比较,制作不同时次的沙尘暴预报。并利用VB和Fortran语言编程,建立沙尘暴预报业务系统,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完成预报的制作,实现预报结果在Micaps系统下的自动显示。  相似文献   
46.
甘肃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甘肃省生态系统分为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大类 ,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由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为环境压力构成 ;自然生态系统由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生态系统四个次一级系统组成 ,每个次一级生态系统由各自所属指标体系来系统评定。利用因子分析法、Delphi法和头脑风暴法经过多次综合专家意见最终确定 2 6项指标作为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定量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评价表明 ,甘南州、陇南地区、张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甘肃中部广大黄土高原地区次之 ,河西走廊的武威市、金昌市和嘉峪关市环境质量最差。评价结果真实地反映了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说明该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 ,能够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环境质量对比与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47.
野生金头闭壳龟的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方  吴孝兵 《野生动物》2005,26(5):51-54
笔者于2001-2004年对金头闭壳龟(Cuoraaurocapitata)的野生种群的分布、数量及相关生态学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表明,金头闭壳龟目前仅分布于青弋江源头和上游即北纬30°-30°52′的少数支流中,具体为安徽省泾县的古坝、蔡村和孤峰三地的山涧溪流以及黟县红星乡的清溪河流域。野外种群数量十分稀少,目前已不足400只。金头闭壳龟主要栖息在水质清澈、两侧植被茂密或一侧山脚多石缝的山涧溪流中。经对曾经发现过金头闭壳龟典型地带的各种生态指标的测量表明,泾县古坝乡沈村上沈村段的古坝河段的以及蔡村乡的东园至爱民段的丁溪河段,相比而言仍不失为金头闭壳龟较为理想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48.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 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9.
基质对黑果腺肋花楸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霞  孙燕  蔡灿  王香港  吴红 《草业科学》2018,35(3):574-580
以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为试验材料,选用田园土、泥炭土、珍珠岩和黄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对黑果腺肋花楸成苗率以及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基质对黑果腺肋花楸出苗率、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数和高径比等形态指标以及根系活力、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差异显著,综合分析各项指标,筛选出适合黑果腺肋花楸容器育苗的栽培基质为田园土(40%)+泥炭土(30%)+黄沙(30%)、田园土(40%)+珍珠岩(30%)+黄沙(30%)、田园土(40%)+泥炭土(30%)+珍珠岩(30%)和田园土(60%)+泥炭土(20%)+黄沙(20%)。  相似文献   
50.
Latin-American cities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dynamic processes of urbanization that encroach upon the natural and semi-natural surrounding landscapes. Our study presents the effects of landscape development, transformed from semi-natural conditions into a mostly disperse suburban settlement. We explore the impact that this transformation has had on this context by three ecosystem services that regulate rainwater runoff, enhance microclimate conditions and help to improve air quality by monitoring vegetation cover. We have designed a spatio-temporal hierarchical analysis which employs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to capture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is landscape over long, medium and short term scales on two spatial levels. Thi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was tested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Santiago (MAS) as case study area. Despite of the increase in impervious surfaces due to urban processes, there has also been an increase in vegetation cover, which has led to an improvement in the provis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ecosystem services. Hence, if diverse urbanization processes continue and they are coupled with an increase in vegetation cover, the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could also expand. This phenomenon can be observed in some areas, where public and private green spaces are created and maintained. Our data analyses give evidence that certain types of suburban areas which increase the share of vegetation cover can provide daily ecological benefits for urban neighborhoods, and beyond, for adjacent areas. Moreover, suburban development can successfully provide ecological benefits to citizens. Such processes can only be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if the composition of vegetation is well-adapted to the regional climat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