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1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612篇
林业   979篇
农学   335篇
基础科学   405篇
  795篇
综合类   1632篇
农作物   222篇
水产渔业   77篇
畜牧兽医   286篇
园艺   132篇
植物保护   93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黑木耳功能性成分及其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黑木耳功能性成分以及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黑木耳干燥技术的选取、应用和黑木耳产品开发的方向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2.
采用酶解西番莲汁为原料,以麦芽糊精为助干剂,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了西番莲粉,研究麦芽糊精添加量、进风温度、进料流量和进料浓度对西番莲粉产率、VC含量和含水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西番莲粉喷雾干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西番莲粉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麦芽糊精添加量60%(按照喷雾干燥前料液总固形物含量计算),进风温度170℃,进料流量9 mL/min,进料浓度30%,此条件下西番莲粉的产率50.47%,VC含量58.88 mg/100 g,含水率4.8%。制得的产品具有西番莲特有的果香,研究为西番莲的产品多样化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53.
热风干燥温度对脱水白萝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春大根"白萝卜品种为试材,采用50、60、70、80、90、100℃的热风干燥处理1 cm×1 cm×10 cm的白萝卜条,研究热风干燥温度对脱水白萝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温度为70℃时,脱水速率较快,脱水白萝卜色泽较白,感官品质、食用品质和复水性均较好,VC保留率较高。其次,干燥温度60℃时,脱水速率较慢,形态轻微变形、皱缩,食用品质略差。干燥温度低至50℃时,VC的保留率有所提高,但干燥时间延长,感官及食用品质均有所下降。干燥温度超过80℃后,干燥时间未显著缩短,脱水白萝卜褐变加重,感官品质、食用品质和复水性均变差,VC损失增加。  相似文献   
54.
热风干燥过程中山药水分状态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山药的水分赋存状态的变化,以襄阳道地山药为材料,分别在60、70、80、90、100 ℃条件下进行热风干燥,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和差式量热扫描(DSC)技术,每隔15 min测定山药在热风干燥过程中的水分状态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60~90 ℃条件下,温度越高,干基含水率的降速越快。山药的T2弛豫图谱有3个较为明显的吸收峰,随干燥进程的延续,各峰面积均明显减少,其中自由水所在峰的面积降幅最大,表明干燥过程中自由水散失最多,而且自由水逐渐向半结合水和结合水迁移,冷冻峰和解冻峰也随之变小。但在100 ℃下干燥时,样品可能因表面板结导致干基含水率、低场核磁吸收峰升高,冷冻和解冻峰面积增加。因此,在实际干燥过程中,山药的热风干燥温度不宜高至100 ℃。  相似文献   
55.
鲜枣片组合干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真空微波干燥、变温压差干燥和二者组合方式对鲜枣片进行干燥处理。研究不同功率、不同真空度下真空微波干燥的特性,确定鲜枣片真空微波干燥的适宜干燥参数为:功率4 kW,真空度0.05 MPa。研究不同温度、不同真空度和不同物料含水量下变温压差干燥的特性,确定鲜枣片变温压差干燥的适宜参数为:温度60℃,真空度0.05 MPa,含水量16%。以产品色泽、复水比、收缩比、硬度、脆度等品质特性为评价指标,比较真空微波干燥、变温压差干燥和组合干燥3种干燥方式对鲜枣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干燥相比单一干燥可明显提高枣片品质。  相似文献   
56.
以西州蜜17号为原料,采用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对哈密瓜片进行干燥,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哈密瓜片营养成分、色泽、微观结构以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对哈密瓜片的营养成分、色泽、微观结构以及香气成分均有显著影响。两种干燥方式中,真空冷冻干燥产品的色泽优于热风干燥;总酚、总黄酮含量以真空冷冻干燥产品最高,总糖、VC含量以热风干燥产品最高,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能显著降低不同营养成分的损失;热风干燥产品的微观整体结构更加塌陷,而真空冷冻干燥产品出现了孔洞结构;不同干燥方式处理哈密瓜片的香气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具有一定差异;热风干燥主要的香气成分中,酮类中的香叶基丙酮含量最高,为19.47%,真空冷冻干燥主要的香气成分中,酮类中的β-紫罗酮含量最高,为26.12%。综合考虑加工成本与产品品质,采用热风干燥更适合哈密瓜片的加工生产。  相似文献   
57.
以自然风干为对照组,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和圆二色光谱法研究了高压电场干燥(HVEF)和热风干燥对马铃薯蛋白质分子量的影响以及两种干燥方法对马铃薯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两种干燥方法对马铃薯蛋白质分子量基本不产生影响。圆二色光谱检测结果表明:经高压电场干燥后,马铃薯蛋白质的α-螺旋所占比例下降1.30%,β-折叠所占比例上升1.60%,β-转角所占比例上升0.30%,无规卷曲所占比例上升1.20%;经热风干燥后,马铃薯蛋白质的α-螺旋所占比例上升了12.50%,β-折叠所占比例下降了10.70%,β-转角所占比例上升了4.30%,无规卷曲所占比例下降4.40%。通过比较:HVEF对马铃薯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无规卷曲的作用趋势与热风干燥正好相反;如,热风干燥使α-螺旋的比例显著上升,而HVEF则使α-螺旋的比例下降,并且HVEF对马铃薯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比热风干燥对马铃薯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8.
数字林业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及涵义,指出其最初的切入点是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针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现状,提出用数字林业技术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3S技术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使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59.
湿度对紫花苜蓿干燥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红外水分分析仪和恒温恒湿箱研究了湿度对紫花苜蓿干燥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湿度对干燥速率有重要影响,温度、湿度和紫花苜蓿含湿量与干燥速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紫花苜蓿湿基含湿量是对干燥速率影响最大的因素。在薄层干燥过程中湿度的影响要大于温度,紫花苜蓿茎加叶单层和叶单层干燥过程过程中温度的影响大于湿度,在茎单层干燥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基本相同。同时,拟合出了以湿度、温度及紫花苜蓿湿基含湿量为自变量的数学方程式,并对它们与干燥速率的函数关系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0.
Wild olive (Olea europaea subsp. europaea var. sylvestri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editerranean forests and a key genetic source for olive improvement programmes. Since 2009, a severe decline caused by Phytophthora cryptogea and P. megasperma has been detected in a protected wild olive forest of high ecological value (Dehesa de Abajo, Seville, Spain). In this natural forest, sampling of roots and soil was carried out on 25 wild olives with symptoms in 2014 and 2015. Apart from the already known P. cryptogea A1 and P. megasperma, a third Phytophthora species was consistently isolated from wild olive rootlets with symptoms. These isolates conformed morphologically with the newly described species P. oleae and were confirmed by analysis of their ITS regions and cox1 sequences. Temperature–growth relationships showed a maximum growth at 19.9 °C on carrot agar medium, making it the lowest temperature Phytophthora species infecting wild olive roots. Pathogenicity was confirmed on 1-year-old healthy wild olive seedlings and was similar to the previously known pathogenic phytophthoras. As temperature requirement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three Phytophthora species may be active against wild olive roots in different seasons. However, the prevalence of P. oleae infecting wild olives in recent years could be due to its introduction as a new invasive pathogen. The probable invasive nature of P. oleae, together with increasing rain episodes concentrated in short periods frequent in southern Spain, would allow the outbreak of infections in wild olive forests, and also put cultivated olive orchards at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