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25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61.
厚壳贻贝胚胎和早期幼虫神经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荧光染色技术初步研究了厚壳贻贝胚胎及早期幼虫的神经发育情况以及含有不同类型神经细胞的时空分布.在厚壳贻贝从受精开始至囊胚期的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均未发现FMRF酰胺类免疫阳性信号和5-羟色胺免疫阳性信号,神经最初形成于担轮幼虫阶段,出现了FMRF酰胺类免疫阳性信号和5-羟色胺免疫阳性信号,36 hpf时,更多的FMRF酰胺类免疫阳性信号出现在幼虫顶部区域左右两侧,伸出的阳性纤维延伸后形成基底神经纤维,并延伸至正在发育的中足所在区域.在顶端区所有阳性信号中,第一个免疫信号始终处于腹部,位置未发生变化.D形幼虫阶段神经系统的FMRF酰胺类免疫阳性信号分别是顶器官的3个顶部阳性信号、侧部2个阳性信号以及足区形成的2个阳性信号.顶器官中的信号延伸出免疫活性纤维形成基底神经纤维.18 hpf时,第1个5-羟色胺免疫阳性信号出现在早期担轮幼虫的顶器官前端.在早期D形幼虫阶段,阳性信号伸出一个短小的基底神经纤维,并延伸至后来发育成的顶器官神经纤维网部位,42 hpf时,更多5-羟色胺阳性信号细胞出现在顶区域,数量增至2~3个.D形幼虫阶段(48 hpf),5-羟色胺免疫阳性信号数量增至4个,分布于脑神经节的周围,其发出的基底纤维延伸至紧密的顶神经纤维网.  相似文献   
162.
本文首次报道用0.05mol/L pH7.8磷酸缓冲液抽提,热变性,饱和硫酸铵盐析和Sephadexg—50凝胶柱层析。从软体动物殆贝(Mytilus)中纯化出仅对胰蛋白酶专一性抑制的蛋白酶制剂结晶。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末端分析及氨基酸组成的测定表明贻贝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子量约为32100,是以甘氨酸、赖氨酸为末端,由253个氨基酸组成的二条多肽链或亚基聚成的一组蛋白。  相似文献   
163.
为评估舟山海域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的营养水平、确定其食用价值和养殖开发前景,采用常规营养指标测定方法对厚壳贻贝软体部分营养成分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厚壳贻贝软体部分(鲜样)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4.20%、11.12%、3.10%和1.70%。共检出17种常见的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4种鲜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7.2%和37.9%;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Ile)和苏氨酸(Thr),氨基酸指数(EAAI)为45.27,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模式。矿质元素中钠(Na)质量分数最高,其次为钾(K)和钙(Ca);微量元素中锌(Zn)质量分数最高,其次为铁(Fe),铜(Cu)、Fe、Zn之间的比值合理。结果表明厚壳贻贝是营养价值较高的海水经济贝类,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广阔的养殖前景和市场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4.
为研究海洋细菌的运动性在生物被膜形成和贝类附着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厚壳贻贝(Mytiluscoruscus)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marina)野生型菌株和ΔcheW菌株不同时间段的运动性能分析,调查了运动性能不同的细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膜厚、细菌密度以及胞外产物的动态变化,探究了其生物被膜的动态演替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研究发现,野生型菌株和ΔcheW菌株在6、12、24、48、72和96h等不同时间的运动性能差异显著(P<0.05)。同时,对2株菌株形成菌圈的半径进行测量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菌圈的半径不断增加,均在96h达到最大。整体上,野生型菌株在不同时间段形成的菌圈大于ΔcheW菌株。在运动性的作用下,2株菌株随着时间的变化形成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及膜厚在48h达到最大值,在72h后开始扩散。在运动性的影响下,野生型菌株在不同时间段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附着诱导效果显著高于ΔcheW菌株。在运动性介导下,2株菌株形成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在48 h达到最高,在72 h后开始降低,这一...  相似文献   
165.
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暴露浓度(4、20和100 µg/L)菲(phenanthrene, PHE)的富集(10 d)和释放(5 d)实验,分别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定量qPCR法分析了厚壳贻贝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对PHE的富集和释放实验及HSP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10 d的富集阶段,厚壳贻贝3个组织对PHE的富集能力大小表现为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3个组织对PHE的富集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释放实验阶段,厚壳贻贝3个组织中PHE含量在释放前期迅速下降,但在15 d时,3个组织中PHE残留量仍均高于对照组;PHE对厚壳贻贝体内HSP70 mRNA诱导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外套膜中HSP70 mRNA表达量最高。研究结果可为PHE在贝类体内的富集动力学及致毒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6.
为探讨存在于人工鱼礁表面的海洋细菌与贝类附着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从自然海域中的人工鱼礁表面上分离了9株海洋细菌,并分别构建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探索不同细菌种属形成的生物被膜特性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9株人工鱼礁表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Mesoflavibacter sp.2对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最高,Phaeobacter sp.2的诱导活性最低。Sutcliffiella sp.1和Jeotgalibacillus sp.1的细菌密度与诱导活性呈显著正相关,Cytobacillus sp.1和Phaeobacter sp.2的细菌密度与诱导活性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比较分析Mesoflavibacter sp.2和Phaeobacter sp.2生物被膜的蛋白质及多糖含量发现,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多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本研究初步探索了人工鱼礁表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为后续在自然海区进一步解析人工鱼礁表面生物被膜与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同时,对于人工鱼礁表面海洋生物附着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7.
自贻贝鳃丝上分离的1种吻毛类纤毛虫,经鉴定系下毛虫属1新种,定名为威海下毛虫(Hypocomidesweihaiensisn.sp.)。对下毛虫属内各种进行了比较,并依据对纤毛图式特征的比较研究,将著毛虫属的模式种———风雅著毛虫(InsignicomavenustaKozlof,1946)进行重新组合为风雅下毛虫(Hypocomidesvenustan.comb.)。同时探讨了贻贝下毛虫的危害性及其与宿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