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6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37篇
林业   126篇
农学   275篇
基础科学   35篇
  130篇
综合类   1167篇
农作物   138篇
水产渔业   122篇
畜牧兽医   711篇
园艺   139篇
植物保护   19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理化诱变小豆京农6号突变体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小豆品种京农6号种子,分别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0.5%、0.9%和1.4%处理12h和24h)、电子束(100、300、600Gy)、60Co-γ(400Gy)诱变处理,将处理后的种子种于大田,鉴定后代植株性状的变异。观察表明,EMS诱变的变异类型最丰富、60Co-γ射线次之、电子束产生的变异类型较单一。EMS处理小豆以浓度0.5%和0.9%处理24h为宜;0.5%EMS处理的粒色和荚色变异突出,有鲜红、黄白、绿白粒色和黑荚、褐荚、黑褐荚变异;0.9%处理的叶形变异突出,有鸡爪叶、剑叶、肾形叶、小密叶等突变类型;电子束诱变后,M2变异率分别为4.09%、3.64%和2.22%。400Gy60Co-γ射线处理种子,后代变异率为7.23%。通过两年的鉴定筛选,获得937个EMS诱变M3代株系,934个60Co-γ射线和电子束诱变M2代株系,已得到株高、叶形、叶色、粒形、粒色、荚色、无分枝、多分枝、叶簇生、分枝簇生、光叶、蔓生、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松散、育性、成熟特性等突变体材料1490份。本研究为小豆基因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克隆及其进一步的基因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为小豆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82.
用已鉴定的广西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G,C,Z和Q分别通过鸡胚传代进行致弱,在一定代次时分别接种敏感鸡作毒力测定试验.然后用已致弱的毒株在实验室进行攻击保护试验,最后取已致弱而且抗原性良好的毒株在广西各地鸡场进行田间应用试验。结果表明,C株在传至40代时,G,Z和Q株分别传至20代时对鸡的毒性均已大大降低;免疫鸡用标准强毒株(M_(41))攻击,然后用病毒回收的技术来衡量其免疫力,结果各株经免疫两次后均有很好的保护率(60%~10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致弱株分别在南宁、柳州、容县、岑溪和博自5县市的11个鸡场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的鸡有30群共103761羽,试验时分别对疫苗免疫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安全性和育成率进行观察和测算,结果表明,作者培育的IBV弱毒苗对鸡是安全的,使用C_(60)或C_(80)和G_(20)株先后两次免疫鸡,对IB有较好预防效果,这些弱毒株有希望成为供生产使用的疫苗。  相似文献   
83.
以5个芽黄品系和6个常规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测定30个组合在主要农艺性状上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陆地棉芽黄品系和常规品种杂交,F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比较各性状竞争优势的相对大小可知,子、皮棉产量的优势最大,分别达10.57%和10.78%,果枝数、果节数、铃数和早熟性次之,纤维品质性状的优势较小。其中10个组合F1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率超过15%杂种棉审定的增产阈值,尤以(nv32×苏棉3号)、(v16v17×鲁棉11号)这两个组合最突出。不同组合杂种一代间的性状变异主要受基因型控制,16个性状同时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差异,芽黄品系和常规品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4.
EMS诱导小麦TcLr19感叶锈病突变体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利用小麦感叶锈病突变体进行抗病基因功能和机制研究,用EMS处理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 Lr19的种子,对获得的M2、M3植株进行农艺性状观察和田间抗叶锈性鉴定。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EMS溶液处理种子共获得367个M1单株,处理浓度为1.0%时,接近半致死剂量,且M2表型突变频率最高,适宜突变筛选。在2 359个M2突变群体中,共筛选到表型突变体38个,表型突变频率1.61%;筛选出感叶锈病突变体53个,感病突变频率2.25%。在459个M3感病突变群体中,共鉴定出146个感病突变体,其中M36-2、M333-8、M333-9、M333-11、M344-4、M396-8这6个M3感病突变材料,遗传稳定率较高,达70%以上。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试验中还利用Lr19的分子标记对突变体进行分子辅助筛选。结果表明,EMS诱变是获得小麦感叶锈病突变体的有效手段,不仅为小麦抗叶锈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还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  相似文献   
85.
普通小麦品种"南农9918"经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诱变获得一个矮秆、多蘖、长穗突变体"NM9",在该突变体中定位到一个新的矮秆突变基因Rht_NM9。内源激素在普通小麦株高建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了解析Rht_NM9致矮的生理机制,本研究以南农9918及其矮秆突变体NM9为材料,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测定了不同生育期各节间内源赤霉素(GA)、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分析小麦发育关键时期的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株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孕穗期和抽穗期,矮秆突变体NM9中GA、ABA含量均显著高于南农9918,而ZR含量则显著低于南农9918,IAA含量在南农9918和突变体NM9之间无明显差异。此外,突变体NM9各节间中GA/ABA比值显著高于南农9918,而IAA/ABA、(IAA+GA)/ABA、ZR/ABA比值显著低于南农9918。以上结果表明小麦株高受多种激素调控,突变体中内源ABA含量升高,IAA/ABA和ZR/ABA比值降低会抑制植物株高伸长。  相似文献   
86.
以"北陆"蓝莓为原料,研究果胶酶、护色单宁、酿酒酵母、二氧化硫和原酒冷冻浓缩对蓝莓酒品质的影响,探讨蓝莓酒中甲醇含量高、色素不稳定、有硫臭味、干浸出物含量低、感官品质差的解决方法,以提高蓝莓酒品质.结果表明,蓝莓果浆采用20 mg/L Clarification果胶酶酶解效果好,蓝莓酒中的甲醇含量低;采用浓缩汁发酵蓝莓酒,未检出甲醇,但原酒的典型性减弱;发酵前期加入500 mg/L护色单宁Tanin VR Supra,或陈酿期加入500 mg/L护色单宁Tanin VR Color,可有效提高蓝莓酒色素的稳定性;发酵结束后原酒中加入30 mg/L二氧化硫,既没有硫臭味,又能防止酒体氧化;8%原酒冷冻浓缩为10%原酒可提高干浸出物含量,增强其典型性;使用拉弗德F33酵母发酵酿造蓝莓酒,酒香浓郁,果香鲜明,酒体协调,蓝莓酒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87.
木霉对多菌灵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田连生  陈菲 《土壤学报》2009,46(6):1127-1131
从耐药性木霉菌株的诱变选育过程中,得到一株能在含多菌灵2 000 mg L-1培养基上生长的变异菌株T32。该菌株在以多菌灵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于25℃、200 rm in-1振荡培养5 d,对多菌灵的降解率达到61.4%。在pH6.0、25℃、5%接种量和加入0.5%酵母粉为最适降解条件下,该菌株对多菌灵、速克灵、扑海因、甲基布托津和三唑酮这5种常用化学农药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1.4%、92.1%、55.3%、40.1%和86.5%。对原土壤、自然风干土壤和高温烘干土壤中的多菌灵进行室内降解实验,在25~28℃、5%接种量、含水量维持15%的条件下处理10 d,对多菌灵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8.6%、75.3%和70.5%。  相似文献   
88.
一种非EDSV引起的鸭传染性减蛋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自1999年5月以来,浙江省许多产蛋鸭发生了一种以产蛋率锐减为特征的新疾病,其中某地区67户养鸭专业户,共饲养蛋鸭15.7万羽,陆续进入产蛋高峰期后,有2375 羽鸭群的产蛋率突然下降,由原来的91.2%减到52.7%,同时伴有畸形蛋、沙壳蛋,蛋质低劣,蛋清稀薄,除少部分病鸭伴有烦躁不安和吵棚外,鸭群的精神体态基本正常,采食量略有下降,一般不引起死亡。起初养鸭户都误认为是当地饲料厂供应的饲料所致,后来发现该病具有传染性,疫病主要沿河流自上而下蔓延。在此后1个多月时间内,共有49户养鸭户12.3 万羽蛋鸭相继发病,产蛋率下降幅度为20%~80%,使用各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提高饲料营养也不起作用。该病发病急,传播迅速,通常在2~3天内产蛋率由80%~90%以上下降到30% ~40%,有的甚至更低,产蛋率越高,感染后下降幅度往往越大。病鸭从产蛋下降到康复需3 -7周时间,恢复后不能达到标准产蛋曲线,产蛋周期缩短。剖检病鸭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病变,卵巢卵泡减少、萎缩,输卵管蛋白分泌部缩小,蛋白分泌腺减少,子宫萎缩,有的严重病例可见卵黄性腹膜炎,肝、心、肾和肺有斑点出血。该病的临床症状类似于减蛋综合征( EDS)[1],但是,用减蛋综合征灭活苗免疫预防不能有效保护。作者对病鸭体作无菌检查并分离了病毒(命名为YH99株),用0.2 μm滤器过滤后,经人工感染易感蛋鸭能成功诱导典型发病,再从病鸭中回收到同样病毒。将YH99株与鸡源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AV127)[2~4]和鸭源减蛋综合征病毒[3](EDSV-JE 1,由上海市畜牧兽医站周锦萍提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89.
伪狂犬病病毒Ea株UL54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90.
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接种鸡胚,收取鸡胚液为抗原研制了禽流感灭活疫苗,并对制苗抗原以及疫苗的物理性状、安全性、免疫效力、免疫剂量和保护期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获得了较高效价的制苗抗原.灭活前后HA分别为2^10.0-11.0和2^9.0-10.0。试制疫苗物理性状符合要求,安全性良好。试验鸡在免疫14d后血清抗体达到2^7.5,210d血清HI抗体仍维持在2^5.0左右;免疫后18d使用高致病性H5亚型禽流感病毒攻毒,获得100%的保护。分别使用0.1,0.3和0.5mL免疫鸡,发现0.3~0.5mL剂量组免疫后血清抗体达到2^7.4-8.0。疫苗在2~8℃保存540d,疫苗物理性状没有改变,免疫后血清HI抗体可以达到2^7.5。这提示研制的疫苗可以有效控制禽流感H5亚型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