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5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336篇
林业   168篇
农学   302篇
基础科学   176篇
  592篇
综合类   1722篇
农作物   162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503篇
园艺   139篇
植物保护   62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24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四种除草剂在水稻上的消解及残留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四种水稻用除草剂(苄嘧磺隆、吡嘧磺隆、丙草胺、丁草胺)的消解及残留规律,建立了四种除草剂在土壤、糙米、稻壳中的分析检测方法:四种除草剂在各基质中三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均在70%-110%范围内,变异系数在1.5%-14.9%之间;基质标准曲线在0.01~1mg/kg的线性范围内,可决系数均在0.98以上,线性相关性良好,可满足检测要求。土壤检测结果显示按照推荐剂量和二倍推荐剂量施药10d后,四种除草剂的残留量均小于本方法定量限;四种除草剂最终残留量均小于糙米中最低残留限量,表明在水稻上按照推荐剂量使用这四种除草剂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2.
开展了 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在杨梅上的残留田间试验,对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在杨梅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进行了分析,为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上的膳食风险评估、合理使用及制定残留限量标准提供依据。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杨梅中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当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在杨梅中的添加浓度为0.05、1.0, 2.0mg/kg时,平均回收率82.6%-96.6%,相对标准偏差为3.3%-7.4%,符合残留检测方法的要求。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中的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0.9~2.6d,属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试验表明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按有效成分40和60mg/kg,施药1次和2次,末次施药后1、2、3、5、7d,杨梅中乙基多杀菌素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5 ~0.38mg/kg、<0.05 ~ 0.39mg/kg、< 0.05 ~ 0.32mg/kg、< 0.05 ~ 0.19mg/kg、< 0.05 -0.11 mg/kg0 建议在杨梅上使用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时,有效成分用药量40mg/kg,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7d。  相似文献   
73.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技术进行食品的快速检测,具有无需标记、前处理简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以及能实时、连续监测生物分子动态反应过程等特点.详细论述了SPR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农药残留、细菌、病毒、重金属和糖类的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4.
以26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小麦芽制备过程中极限糊精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芽极限糊精酶活力均随发芽天数的增加而增大至最大值,不同品种同一发芽阶段的小麦芽酶活力差别较大;品种间达到酶活最高值所需的发芽时间略有差异,且其最高值在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比例发酵海鲜菇菌糠对简阳大耳黄羊屠宰性能、羊肉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等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简阳大耳黄羊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羊。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C组,对照组)、20%(L组)、30%(M组)、40%(H组)发酵海鲜菇菌糠。预试期10 d,正试期120 d。结果表明:1)L组宰前活重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H组(P<0.05),肺脏、肾脏、瘤胃、小肠、大肠重量以及瘤胃占宰前活重比例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且随发酵菌糠添加量的增加,眼肌面积、肺脏、肾脏、瘤胃、小肠以及大肠重量呈二次变化(P<0.05)。2)各组间背最长肌pH无显著差异(P>0.05);L组24和48 h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且均随添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变化(P<0.05),熟肉率显著高于H组(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H组(P<0.05)。3)L组背最长肌中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C组(P<0.05),天冬氨酸、苏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C和H组(P<0.05),丙氨酸、缬...  相似文献   
76.
为了提高沃柑贮藏期的保鲜效果,同时确保安全用药。以沃柑果实为研究材料,用不同复合药剂处理,测定沃柑果实在不同贮藏期的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好果率、药物残留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复合药剂处理对单果包装沃柑果实贮藏期保鲜效果及农药残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经50%抑霉唑乳油25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0%烯肟·戊唑醇2000倍液+200mg·L-12,4-滴钠盐处理后的沃柑果实保鲜效果最好,贮藏60d时好果率可达到99.67%,且果皮和果肉中的双胍辛胺、2,4-D、抑霉唑的残留量在安全间隔期14d时均下降到安全食用范围内。。  相似文献   
77.
为了研究氯硝柳胺在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lus)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在静水条件下经安全性试验确定安全浓度后,直接对水族箱泼洒25%氯硝柳胺乙醇胺盐(NES)粉剂后采集斑点叉尾皮肤、肌肉和水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ESI/MS/MS)测定样品中氯硝柳胺的浓度,结果表明,静水条件下25%氯硝柳胺乙醇胺对斑点叉尾的安全浓度为0.113 mg/kg;养殖水环境中氯硝柳胺能快速消解,实验第2天即低于1μg/L,并呈无规律性持续较长时间;用药24 h内,氯硝柳胺在鱼体肌肉和鱼皮中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但48 h后,其在鱼皮和肌肉中呈现快速消除至较低浓度,但后期消除缓慢,并会持续一定时间;氯硝柳胺(NIC)在斑点叉尾肌肉和鱼皮中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0.66和9.24 d,显著大于在水体中的消除半衷期。  相似文献   
78.
文章探讨了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水产品中替米考星残留量的方法。通过对分析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最佳检测参数,并从提取和净化2个方面确立了前处理的最佳步骤与条件。通过验证不同基质试样的加标回收试验,结果显示,在20~200μg·kg-1的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77.22%~93.25%,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定量检出限(LOQ)为20μg·kg-1。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且应用范围广,可用于日常水产品中替米考星残留量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79.
苹果园春季土施尿素的利用及其在土壤中的累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林  姜远茂  彭福田  张序  房祥吉  李洪波 《园艺学报》2009,36(12):1805-1809
 以7年生嘎拉苹果/平邑甜茶为试材, 利用15N示踪技术, 研究了苹果生产体系中氮素年周期 的利用、残留、损失及在土壤中的迁移动态。结果表明, 对春季土施尿素的利用率盛花期较低, 为11.38% , 至采收后达到最高。土壤氮素残留率盛花期最高, 为57.10% , 果实采后残留率最低。年周期中各土层氮素残留量不同, 盛花期20~40 cm土层残留量最高, 采收后最低, 0~20 cm土层在新梢旺长期残留量最高, 果实成熟期最低, 而40~60 cm土层在果实膨大期残留量达到最高, 在采收后0~20 cm土层残留有所增加, 其余各土层残留量均达到最低值。氮素损失与土壤残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氮素损失率在盛花期最低为31.53% , 随物候期的推迟逐渐升高, 在果实采后高达58.40%  相似文献   
80.
The taxonomy and phylogeny of Indian Citrus is revisited using PCR-RFLP of the trnD-trnT and rbcL-ORF 106 regions as well as sequence data analysis of the trnL-trnF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of cpDNA. The study was based on 50 accessions of Citrus genotypes, collected from wild, semi-wild and domesticated stocks. Of the 13 restriction enzymes (RE) used for restriction digestion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mplicons, four (Hinf I, Msp I, Alu I, Hae III) generated 47 restriction fragments, of which 24 (51%) were polymorphic. PCR-RFLP data showed a genetic distance ranging from 0 to 0.79 among 50 accessions of Citrus, and a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Neighbor-Joining (NJ) method, placed all the accessions in eight major clusters. Analysis of trnL-trnF sequences from 23 representative accessions of Citrus showed a pair-wise sequence divergence rate in the range of 0–0.064. NJ, minimum evolution (ME) and maximum parsimony (MP) analyses of trnL-trnF sequences produced phylogenetic trees, which placed all the 23 accessions in five clusters. PCR-RFLP analysis resulted in a well resolved phylogenetic tree with branches supported by moderate to high bootstrap values, while the trnL-trnF sequence-based trees showed only moderate to low bootstrap support for the internal tree branches, indicating uncertain origin of some Citrus genotypes.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trnL-trnF spacer sequence data can detect genetic variation in Indian Citrus genotypes, but the utility of the data in inferring phylogeny at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levels is limited probably by factors such as hybridization, bud mutations, apomixis and polyploidy. However, PCR-RFLP and trnL-trnF data supported the recognition of C. maxima, C. medica, and C. reticulata as the basal species of edible Citr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