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5篇
  免费   326篇
  国内免费   224篇
林业   733篇
农学   394篇
基础科学   176篇
  482篇
综合类   2081篇
农作物   384篇
水产渔业   125篇
畜牧兽医   341篇
园艺   309篇
植物保护   260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239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214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298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411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城市不同绿地类型降温增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选择林地、草坪、裸地、水泥地等几种下垫面类型,对城市不同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季节林地和草坪都有降低地表和土壤温度,减轻温度剧烈变化,增加空气相对湿度的作用,林地与草坪、裸地和水泥地相比,地表最高温度分别降低9.5、17.5和24.5℃,平均地表温度分别降低6.1、9.7和15.5℃,在裸地和水泥地出现最高温的16:00,土壤温度分别降低7.0、13.0和14.5℃,晴天林地平均相对湿度为55.7,比草坪、裸地、水泥地分别高5.0、9.1和12.4.  相似文献   
222.
 以滇独蒜兰的不同部位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种子为外植体最佳,种子在MS+NAA0.2 mg/L 的培养基在上经过2~3个月的培养,有一部分的种子开始形成极小的愈伤组织或原球茎;再转接到MS+BA5.0~10.0 mg/L+NAA0.2 mg/L 的培养基上,其中少部分会进一步分化成胚状体,并形成小植株,经过多次继代转接可形成丛芽,丛芽的增殖系数高达6倍。通过进一步优化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可使种子培养的效率提高。以叶片和鳞茎为外植体,均未获得组培苗。  相似文献   
223.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作物行定位技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针对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作物行中心线定位困难问题,提出了基于垂直投影法的作物行定位方法。对作物图像运用过绿特征值分割作物和背景,将得到过绿特征图像划分为若干水平图像条,对图像条过绿特征值进行垂直投影,求取投影曲线上突出峰点的位置;利用稳健回归法对位置点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作物的行中心线。采用320×240像素的大豆图像进行作物行定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获得较好的定位结果。  相似文献   
224.
烘青茶坯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次使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分析烘青茶坯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烘青茶坯中共鉴定出30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以醇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包括芳樟醇、顺-茉莉酮、β-紫罗酮、二氢海癸内酯、橙花叔醇、茉莉酮酸甲酯等绿茶中常见的香气成分.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经过精制的烘青茶坯以高沸点挥发性化合物为主,含量较高的有2-丁基-1-辛醇、2-己基-1-癸醇、石竹烯+雪松烯、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杜松烯、二氢海癸内酯、3,7,11,15-四甲基-1-十六烷醇、乙酸-3,7,11,15-四甲基-十六酯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225.
为进一步提高外源基因在水稻悬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以花椰菜花叶病毒(Ca MV)35S启动子为对照,克隆了玉米泛素蛋白启动子(Ubi)、水稻肌动蛋白启动子(Actin)以及水稻Oscc1启动子,以GFP为报告基因,通过启动子串联的方式,构建了10个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 1304 35S-GFP、Ubi-GFP、Actin-GFP、Oscc1-GFP、35S/Ubi-GFP、35S/Actin-GFP、35S/Oscc1-GFP、Ubi/Actin-GFP、Ubi/Oscc1-GFP、Actin/Oscc1-GFP,采用根瘤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表达载体导入日本晴胚性愈伤,经悬浮培养分别获得转基因的悬浮细胞系,利用荧光显微镜、酶标仪检测GFP荧光强度,用Western blot检测GFP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串联启动子明显强于单个启动子驱动的GFP蛋白质表达水平。在10个表达载体中,35S/Ubi、Ubi/Actin和Ubi/Oscc1是3种优化的启动子组合,其中Ubi/Oscc1串联启动子驱动GFP的表达水平最高,约为对照35S启动子的3倍。  相似文献   
226.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碳氮元素重要的储存库,也是温室气体不容忽视的排放源.城市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除受原自然条件影响外,更多的受城市人为活动的影响.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相互作用下,城市绿地碳氮库和碳氮流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在综述城市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人为活动对城市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并从城市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的时空差异性、人为干扰对城市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子以及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绿地景观植被3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27.
【目的】掌握养殖水体和底泥中孔雀石绿残留的消除规律,为其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养殖生态系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不同光照强度(1025、5320、12000 lx)、扰动强度(50、100、200 r/min)和p H(6.0、8.0、10.0)对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残留与消除规律的影响。【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残留量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底泥吸附的孔雀石绿残留量呈降低—回升—降低的变化趋势。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量均是在光照强度12000 lx、扰动强度200 r/min、pH 8.0的条件下消除最快。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光照强度是影响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中残留消除的主效环境因子,光照强度与扰动强度是影响孔雀石绿在底泥中残留量消除的主效环境因子,p H变化对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不同环境因子对养殖水体和底泥中孔雀石绿残留消除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光照强度〉扰动强度〉p H,因此清除水产养殖环境中的孔雀石绿残留应从底泥入手,通过暴晒和翻耕等方法制造高光照强度、高扰动强度条件以加速底泥中孔雀石绿的降解。  相似文献   
228.
【目的】研究绿肥和施氮对黄土高原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从酶学角度筛选最佳绿肥品种和施氮量。【方法】样地位于2008年开始的黄土高原长武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站,于2012年6月和9月采集土样,研究不同绿肥品种(大豆、绿豆、怀豆和休闲)及不同施氮量(不施氮肥和施氮量为当地常规施氮量135kg/hm2的80%,100%,120%)条件下,土壤化学性质(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5种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种植和翻压绿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对速效钾含量提升效果不明显。除大豆降低了土壤脱氢酶活性外,绿肥均显著提高了5种土壤酶活性,其中怀豆处理土壤总体酶活性增幅最大,绿豆、大豆处理次之,且均显著高于休闲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蔗糖酶、脲酶(6月除外)、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总体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绿肥和施氮量对土壤酶活性具有较强的交互作用。种植和翻压绿肥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化学性质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且大多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在黄土高原旱地怀豆是一种可推广的优质豆科绿肥;种植和翻压绿肥后可减少氮肥施用量,氮肥最佳用量以108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29.
为探讨重要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趋色性以及茶梢信息物质增强其趋色效应,遂选用12种有色粘板于茶园中诱捕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发现该叶蝉强烈趋向芽绿和素馨黄,其次趋向于土黄、果绿和橘黄,再次是大红,较少趋向于紫色、纯白、天蓝、湖蓝、桃红和墨绿。将11种信息物质制剂分别载于橡皮头上制成诱芯:(1)10-2 g·m L-1香叶醇、芳樟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1-戊烯-3-醇、2-戊烯-1-醇和β-紫罗酮单组分制剂;(2)10-2 g·m L-1顺-3-己烯-1-醇和β-紫罗酮等量的制剂、10-2 g·m L-1反-2-己烯醛和芳樟醇等量的制剂;(3)10-2 g·m L-1反-2己烯醛、1-戊烯-3-醇、2-戊烯-1-醇、反-2-戊烯醛、芳樟醇、顺-3-己烯-1-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七组分按照1:1:1:1:1:1:1、以及1:1:1:1:1:5:25体积比的制剂。每个诱芯上信息物质均为10 mg,以正己烷为CK。每块芽绿粘板携带1个诱芯在茶园中诱捕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结果表明:(1)11种诱芯诱效差异显著,七组分的1:1:1:1:1:5:25比例的混合物制剂诱效最强,七组分的等量混合物制剂诱效次之,顺-3-己烯-1-醇和β-紫罗酮等量制剂的诱效又次之,单组分诱效最差;(2)单组分中β-紫罗酮和顺-3-己烯-1-醇诱效较明显;(3)携带七组分1:1:1:1:1:5:25比例诱芯的芽绿粘板可用于防治该叶蝉。分析认为,茶梢主要信息化合物以接近自然状态的比例组成的混合物可显著增强假眼小绿叶蝉的趋色性。  相似文献   
230.
不同施肥措施对青萝卜生长发育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冀中地区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产量、干物质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不施氮处理(CK)相比,氮肥施用显著提高了萝卜产量,增加幅度达37.4%~72.9%。与农民常规施肥(CNT)相比较,70%优化施肥处理(70%ONT)和优化施肥处理(ONT)的产量分别提高24.0%和25.8%。萝卜干物质量和氮磷钾累积量表现为70%ONT和ONT最高,CK最低。萝卜总干物质累积量与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总氮量对干物质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总钾量,总磷量最小。氮肥利用率、农学效率、生理效率及偏生产力均以70%ONT处理最高。综合评价各指标,当地产量水平下青萝卜合理施氮量为120~16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