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87篇
林业   36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5篇
  39篇
综合类   177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584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Daytime sampling using a seine net was conducted at Pak Phanang Bay (Nakhon Si Thammarat Province, Thailand) in February and July 2006, to determine differences in fish assemblage structures between a mangrove site and an adjacent site completely cleared of mangroves. The overall numbers of fish species and individua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the mangrove site than the cleared site in both months. Although benthic crustacean feeders showed more species and individual numbers at the mangrove site in both months, the opposite was found for zooplankton feeders. A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the abundance of each speci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fish assemblage structures were distinc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sites. In additi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ngth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for each of the four most abundant speci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sites in February and/or July. Small individuals of Scatophagus argus, Ambassis nalua, and Tetraodon nigroviridis were more common at the mangrove site, and of Chelon subviridis at the cleared sit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angrove deforestation exerts marked effects on fish assemblages.  相似文献   
22.
2012年5月和11月对三沙湾海域水质化学需氧量( COD)进行大面积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三沙湾海域COD含量变化范围为0.52~2.13 mg/L,平均含量为0.94 mg/L;水平分布特征呈西北侧向东南水域逐渐递减的趋势,白马港海域COD含量最高;秋季高于春季;平均COD含量能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化学需氧量与活性硅酸盐、无机氮、总氮及悬浮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3.
采用室内营养加富法研究了2008年流沙湾春季和夏季营养限制状况.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N、P、Si、Fe等单营养添加缸浮游植物均无显著的促进效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N、P和N、P、Si多营养添加缸均显著促进了浮游植物的增长.其中春季N、P缸和N、P、Si缸浮游植物叶绿素a最大生物量分别为49.9 mg/m3和38.4 mg/m3,夏季N、P缸和N、P、Si缸叶绿素a最大生物量分别达14.2 mg/m3和49.4 mg/m3.N、P协同限制流沙湾浮游植物生长;流沙湾大规模高密度贝类养殖导致的营养沉降作用和大型藻类和海草类生物代谢作用可能是造成流沙湾浮游植物营养限制的主要因素.流沙湾浮游植物受到养殖贝类高摄食压力及海域低营养供给共同作用,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不平衡.  相似文献   
24.
福建三沙湾鱼类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08年福建海区三沙湾春季和秋季两个季度月鱼类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福建三沙湾鱼类群落结构及生态类型特点。结果表明:渔获鱼类经鉴定共有94种,其中,软骨鱼类的须鲨目、鲼形目和电鳐目各1种;硬骨鱼类的鲈形目最多,47种,其次鲱形目10种,鲽形目9种。以暖水性种类为主,占总种数70.2%,具有明显的热带和亚热带特征。从种类重量和数量组成看,整个调查港湾以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种类为主,优势种为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 ilaevis)、硬头鲻(Mugil strongylocephal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 blyopus rubicundus)、大黄鱼(Larim ichthys crocea)、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龙头鱼(Harpodon neherus)、棱鮻(Liza carinatus)、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等;总平均资源相对密度为3.49 kg/h,种类多样性指数H为2.017,种类均匀度指数J′为0.820,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2.434。整个海区优势种明显,平均资源相对密度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布处于中下水平。  相似文献   
25.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网跟踪调查的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2.13倍和2.50倍,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3.38倍和8.19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11.57倍和23.39倍。礁区2次刺网跟踪调查礁区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的2.29倍和3.14倍,平均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5.51倍和9.49倍,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11.33倍和10.06倍。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6.
辽东湾安氏短吻银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克静  姜志强 《水产学报》1986,10(3):273-280
安氏短吻银鱼Neosalanx andersoni(Randahl)曾为辽东湾早春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对该鱼的形态特征、繁殖、食性、洄游等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分布、精巢数目、资源下降的原因以及繁殖保护的措施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7.
罗源湾夏季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7月在罗源湾进行的底拖网和笼壶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96种,底拖网平均相对资源量为5.43kg/h。以生物量为单位计算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盯平均为1.793,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为2.386,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653。优势种为日本囊对虾(Penaeusjaponicus)、小鳞沟根虎鱼(Oxyurichthys microlepis)、日本蟪(Charybdisjaponica)、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常见种为髭锻虎鱼(Triaenopogon barbat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锯塘鳢鱼(Prionobutis koilomatodon)、绿斑细棘服虎鱼(Acentrogobius chlorosigmatoide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与历史资料相比,罗源湾游泳动物种类数明显减少,渔业资源呈现出小型化和低质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8.
大亚湾鱼卵、仔稚鱼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亚湾鱼卵、稚仔鱼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5年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拖网对大亚湾鱼卵、仔稚鱼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采获鱼卵31361粒,仔稚鱼244尾。经鉴定分析共有27种,其中鱼卵19种,隶属于6目16科18属;仔稚鱼18种,隶属于5目15科16属;鱼卵、仔稚鱼共有种11个。鱼卵平均丰度为614.55 ind/1000 m^3,稚仔鱼的平均丰度为3.69 ind/1000 m^3。鱼卵丰度季节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空间分布显示,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央列岛、人工鱼礁区、湾口东岸。鱼卵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05~2.26,平均值为0.86,稚仔鱼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2.53,平均值丰度0.82;鱼卵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02~0.99,平均值为0.50;稚仔鱼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1.00,平均值为0.52。根据Pearson相关性结果分析表明,与种群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温度和溶解氧(P<0.01)。研究结果显示,春夏季是大亚湾海域鱼类产卵的重要时期,中央列岛海域是大亚湾鱼类繁殖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29.
调查结果表明,象山港桐照滩涂小型底栖动物有11个类群,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3%),其次是涡虫、桡足类等.按生物量统计,线虫占53%,其次是多毛类(18%).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4168.66个/10 cm2,年平均生物量1828.39 μg /10 cm2.小型底栖动物在丰度和生物量上出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其最高值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冬季.并且还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布,超过60%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2)cm层段,随着深度的增加数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30.
为了掌握莱州湾头足类的资源现状,根据2011—2012年进行的9个月份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48网次共捕获头足类6种,隶属于3目、3科、4属。头足类生物量及个体数均以10月最高、3月最低,周年平均值分别为3 111.39 g/h和723.54个/h。枪乌贼为莱州湾头足类的绝对优势种,其周年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为13 097。头足类个体数的空间分布随月份变化,6—7月以莱州湾中南部密度较高,8—11月以莱州湾中北部密度较高,3—5月头足类的密度整体较低。CLUSTER和MDS分析将9个调查月份分为4个群组,ANOSIM分析显示群组两两间的群落结构均呈显著性差异,SIMPER分析表明枪乌贼对群组区分的贡献最大。头足类的个体数分布与浮游动物密度的相关性最高。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是影响莱州湾头足类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的首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头足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