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45篇
水产渔业   139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A growth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dietary protein to energy (P/E) ratio for juvenile Japanese seabass (initial average weight 6.26±0.10 g). Nine practical diets were formulated to contain three protein levels (36%, 41% and 46%), each with three lipid levels (8%, 12% and 16%), in order to produce a range of P/E ratios (from 19.8 to 28.6 mg protein kJ−1). Each diet was randomly assigned to triplicate groups of 60 fish in sea floating cages (1.5×1.5×2.0 m). Fish were fed twice daily (06:30 and 16:30) to apparent satiation for 8 weeks. The water temperature fluctuated from 26.5 to 32.5 °C, the salinity from 32‰ to 36‰ and dissolved oxygen content was approximately 7 mg l−1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ietary P/E ratio (P<0.05). Fish fed the diets with 46% protein (12% and 16% lipid, P/E ratio of 26.7 and 25.7 mg protein kJ−1) had the highest specific growth rates (SGR) (4.26 and 4.24% day−1). However, fish fed the diet with 41% protein and 12% lipid showed comparable growth (4.20% day−1), and had higher 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PER), protein productive value (PPV) and energy retention than other groups (P<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were found among dietary treatments. Carcass lipid conten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ietary lipid level irrespective of protein level and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carcass moisture content. Carcass protein and ash content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etary lipid at each protein leve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et containing 41% protein and 12% lipid with P/E of 25.9 mg protein kJ−1 is optimal for Japanese seabass.  相似文献   
122.
花鲈人工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93~1995年,作者从浙江沿海三门湾及象山港采捕花鲈亲鱼,经暂养促熟处理(控制水温、盐度、溶氧水平,投喂、填喂活饵,不定期注射适量的LRH-A等),雌鱼的性腺可发育到Ⅳ_3期,对外源激素能引起正常的排卵反应。试验用的催产剂及剂量为:雌鱼每千克体重用1.5~2.5mgPG+1200~2200IUHCG+70~140μgLRH-A,或用6~10mgDOM+200~380μgLRH-A;雄鱼的注射剂量减半。在水温14.5~16℃的条件下,注射后的效应时间为36~97小时。本试验的平均受精率为89.22%,平均孵化率为75.43%。  相似文献   
123.
黑斑病是浙江省慈溪市浙麦冬种植基地常发病害,传染速度快且严重影响麦冬的产量与品质。为了明确引起黑斑病的病原菌以便后续有效防治该病害,本文通过对染病组织培养、病原菌分离纯化和柯赫法则验证、形态学观察与基因序列分析比对(ITS、EF-RPB2Alt a 1His 3ATP),最终鉴定出引起浙麦冬黑斑病的病原菌是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研究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diastatochromogenes 1628代谢产物对黑斑病的防效结果表明,1628代谢产物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0.764%(体积浓度)。田间防效结果表明7和14 d校正防效分别可达74.08%和65.28%,均高于阳性对照多菌灵。本研究明确了浙麦冬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并筛选到能有效抑制该病原菌的生防菌株淀粉酶产色链霉菌,为后续浙麦冬黑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4.
何瑞  徐玉梅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2):1277-1280,1286
以贴梗海棠和大叶黄杨为试材,研究经SO2胁迫后,其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SO2处理使贴梗海棠和大叶黄杨O2-速率、MDA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均增加,而且贴梗海棠的增加比率比大叶黄杨大,且随SO2质量浓度的增加,这3个指标的增加比率均呈升高趋势;经SO2处理后,贴梗海棠和大叶黄杨的SOD和POD活性均上升,抗性植物的升高比率大于敏感植物,随SO2质量浓度的增加,SOD和POD活性的增加比率升高,脱离熏气后,POD活性均经一个应激上升过程随后下降,且抗性植物大叶黄杨出现应激反应早于贴梗海棠;经SO2处理后,贴梗海棠和大叶黄杨的CAT活性下降,且随SO2质量浓度的增加下降比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5.
程龙  宋坚  何舟  宁军号  庞云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33-12934,12949
[目的]为合理调控刺参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浓度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在pH8.O、水温20℃条件下研究氨氮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结果]氨氮对刺参幼参的24、48、72、96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18.6、288.2、244.5和212.1mg/L,安全浓度为21.2mg/L;非离子氨对刺参幼参的24、48、72、96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2.00、10.86、9.21和7.99mg/L,安全浓度为0.80mg/L。[结论]刺参幼参对氨氮的耐受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2.56±0.12)g的花鲈600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0、300、400、500和700mg/kg谷胱甘肽的试验饲料。试验期56d。结果表明:1)各组间生长性能和常规营养成分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100 mg/kg组血清葡萄糖和尿素氮含量以及700 mg/kg组血清葡萄糖含量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500和700 mg/kg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各试验组血清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300和400mg/kg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100、400、500和700mg/kg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100和700mg/kg组肝脏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300mg/kg组肝脏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可提高花鲈血清和肝脏一些抗氧化指标,但对于部分抗氧化指标和肝脏炎症因子指标却呈负面影响。因此,在本试验基础饲料条件下,花鲈饲料中应当慎重添加谷胱甘肽。  相似文献   
127.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2.26±0.03)g的鲈鱼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饲喂维生素D含量实测值分别为34.2、219.4、393.8、775.9、1 534.1和3 091.2 IU/kg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9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当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在34.2~393.8 IU/kg时,鲈鱼的增重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的升高显著上升(P0.05),但是当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高于393.8 IU/kg时,鲈鱼的增重率变化不显著并且出现平台期(P0.05)。同样,鲈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表现出与增重率相似的变化趋势。2)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显著影响了鱼体粗灰分、钙和磷含量,脊椎骨、鳃盖骨和鳞片粗灰分含量以及脊椎骨钙和磷含量(P0.05),但对鱼体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羟脯氨酸、钙离子和无机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4)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显著影响了鲈鱼肝体指数及肝脏脂肪和维生素D含量(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的升高,肝脏维生素D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并在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达到1 534.1 IU/kg时变化趋于平稳。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鲈鱼幼鱼获得最大生长时对饲料中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431.0 IU/kg饲料。以肝脏维生素D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得出鲈鱼幼鱼获得最大肝脏维生素D沉积量时对饲料中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2 444.4 IU/kg饲料。  相似文献   
128.
本研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生长激素(GH)和生长激素受体(GHR)cDNA全长序列。结果显示:花鲈GH(Gen Bank登录号JQ995145)cDNA全长949bp,开放阅读框615 bp,编码20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23.06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6.0%~90.2%;花鲈GHRⅠ(Gen Bank登录号JX402001)cDNA全长3 070 bp,开放阅读框1 911 bp,编码63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70.79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2.2%~86.2%;花鲈GHRⅡ(Gen Bank登录号JQ995146)cDNA全长2 926 bp,开放阅读框1 749 bp,编码58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64.42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0.8%~81.4%。西伯利亚鲟GH(Gen Bank登录号JX003684)cDNA全长999 bp,开放阅读框645 bp,编码21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24.14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8.3%~70.1%;西伯利亚鲟GHR(Gen Bank登录号JX003685)cDNA全长2 283 bp,开放阅读框1 716 bp,编码57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63.41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9.5%~49.2%。花鲈和西伯利亚鲟GH和GHR cDNA全长序列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鱼类GH/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轴对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9.
本试验旨在研究酶制剂对刺参生长、体成分、免疫能力及氨氮胁迫下免疫酶活力和热休克蛋白70含量的影响。试验共配制粗蛋白质含量为20%的试验饲料5种,首先配制不含酶制剂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然后分别以0.04%木聚糖酶、0.10%纤维素酶、0.01%淀粉酶和0.15%复合酶(由0.04%木聚糖酶、0.10%纤维素酶和0.01%淀粉酶组成)等量替代基础饲料配方中的α-淀粉。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体重(4.02±0.04) g 的幼参40头。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复合酶组的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7.38%(P<0.05)、7.63%(P<0.05)、1.88%(P>0.05)和20.75%(P<0.05),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0.25%/d(P<0.05)、0.03%/d(P<0.05)、0.01%/d(P>0.05)、0.30%/d(P<0.05)。2)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显著提高了刺参体壁粗蛋白质的含量( P<0.05),添加纤维素酶、淀粉酶和复合酶显著提高了刺参体壁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 P<0.05)。3)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复合酶显著提高了体腔液中过氧化氢酶的活力( P<0.05);添加淀粉酶显著提高了体腔液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 P<0.05)。4)在120 h氨氮胁迫过程中,各组体腔液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及热休克蛋白70含量基本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除纤维素酶组外,其余加酶组体腔液中热休克蛋白70含量的最大值均高于对照组。综上,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或其复合酶均能显著促进刺参生长,改善体成分,提高免疫能力,木聚糖酶的促生长作用更明显,而淀粉酶的促免疫作用更明显。氨氮胁迫下,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或其复合酶均能使刺参更迅速和强烈地表现出免疫抵抗反应。  相似文献   
130.
花鲈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花鲈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产量高,收益好,味道鲜,深受全国消费者的喜爱。花鲈营养丰富,富含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也正因此容易腐败变质。故运用恰当的保鲜技术,延长其货架期同时保留营养和风味非常重要。通过对花鲈保鲜的大量研究进行整理和归纳,以期为花鲈保鲜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至今为止,花鲈的保鲜技术主要为辐照和超高压处理、低温贮藏、保鲜剂使用、包装技术、组合保鲜等。花鲈贮藏之前,辐照杀菌效果显著,且因对花鲈的感官品质影响较小,故保鲜效果优于超高压处理;贮藏期间,微冻比冻藏节能且比冷藏的保鲜效果好,是个较好选择。对于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保鲜剂的使用能很好地抑制温度变化对花鲈品质造成的损害,同时减少低温保鲜的能耗成本。保鲜剂的发展趋势是生物保鲜剂及其复合使用。充气包装和活性包装在维持花鲈的新鲜度方面也有显著效果,值得进行更多研究开发。花鲈的保鲜技术将会是多种技术组合使用,最终兼具高效、安全、经济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