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8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12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测定和研究了闽-粤东族官井洋种群养殖大黄鱼群体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类型,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亲本野生大黄鱼群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养殖大黄鱼的眼径/头长和体高/体长的比值普遍大于野生大黄鱼,而吻长/头长和眼后头长/头长的比值普遍小于野生大黄鱼。同时,养殖大黄鱼群体的眼径/头长、吻长/头长和头长/体长三项比值具有随着鱼体体长的增长而逐渐减小的特点。养殖大黄鱼体长与体重、体长生长与养殖时间的关系分别为:W=0.0195L2.9775(R2=0.9959)、y=-0.0259x2+1.7125x+4.1534(R2=0.989),鳔重与体重的比值为0.61%~2.26%,月平均鳔重指数1.08%~1.85%。  相似文献   
82.
由刺激隐核虫寄生感染而引起的"白点病"成为大黄鱼养殖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研究刺激隐核虫对大黄鱼的致病力及复方中草药HD-2对刺激隐核虫世代繁殖的抑制和阻断其感染的效果,本研究在测定了患病大黄鱼产生刺激隐核虫包囊数量、大小、孵化率和幼虫产率的基础上,测定了幼虫体外存活时间和感染力。同时,研究了HD-2中草药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滋养体和包囊的杀除效果以及口服复方中草药HD-2对患病大黄鱼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自然患病大黄鱼体型规格与产生包囊总数呈正相关,包囊直径为(340.8±64.9)μm,平均孵化率为76.4%,每个包囊可产生280±42.5个幼虫;幼虫体外最长存活时间超过24 h,幼虫孵化20 h后便丧失感染力。幼虫感染大黄鱼7 d的LD_(90)为9 712个幼虫/尾,LD_(50)为4 366个幼虫/尾。HD-2中草药液可有效杀灭刺激隐核虫幼虫,分别口服含复方中草药5、10和15 g/kg饲料30 d的实验组大黄鱼在LD50攻毒剂量下其相对感染强度较对照组分别下降32.0%、44.5%和51.8%,包囊体积较对照组分别减少35.4%、36.1%和37.3%,孵化率分别下降16.3%、23.3%和27.9%;在LD90攻毒剂量下3个实验组大黄鱼的存活率分别达到40.0%、55.0%和58.3%,显著高于对照组(8.3%),且鳃丝、胸鳍上滋养体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口服复方中草药HD-2对自然患病大黄鱼的治疗效果表明,采集口服15 d的3组大黄鱼的包囊数量分别较对照组下降73.1%、87.7%和93.8%,鱼体死亡率分别为58.3%、36.7%和21.7%,较对照组83.3%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且用药组大黄鱼的生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口服复方中草药HD-2能有效阻断刺激隐核虫的二次感染,抑制包囊的形成和发育,降低包囊孵化率和幼虫孵化数量,从而有效抑制了虫体的世代繁殖。  相似文献   
83.
宁德地区养殖大黄鱼形态组织结构与品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德地区是我国大黄鱼养殖的主产区,揭示养殖大黄鱼的形态和消化结构与品质特性可为大黄鱼的精深加工和可持续养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采用生物解剖和食品理化分析等方法,对大黄鱼的形体参数、各部分比例及采肉率,消化道各器官参数、肌原纤维直径、质构、色泽、蒸煮损失率、失水率、pH、氨基酸组成与滋味、脂肪酸组成等诸多方面的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宁德地区养殖大黄鱼肥满度高,为2.25%,鱼片占到体质量的57.32%,采肉率高;鱼头、鱼排和鱼尾共占体质量的27.35%。消化系统中胃发达,有15条环形幽门盲囊,肠长度适中,体现了养殖大黄鱼饲料喂养的消化特点。其内脏占体质量的10.73%,而肝脏占内脏重的36.65%,内脏中鱼鳔较厚,占内脏重的15.74%,肝脏与鱼鳔是值得深加工的原料。养殖大黄鱼肌肉色泽洁白,pH 6.66~6.74,大黄鱼肌纤维直径为104.21μm、肌纤维密度153.13个/mm2,肉质较细嫩;其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1.93%,且赖氨酸含量较高,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5.92%,鱼肉鲜甘甜;肌肉中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脂肪酸总量的62.04%,其中必需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8.45%,EPA与DHA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0.01%,是人体补充必需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质食材。  相似文献   
84.
为优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活体运输的条件,对大黄鱼的生态冰温进行探索。分析鱼水质量比和暂养时间2个因素对大黄鱼保活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期找到大黄鱼保活的适合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大黄鱼的生态冰温为-2℃~7℃;鱼水质量比及暂养时间对大黄鱼保活时间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温度为5℃~7℃、鱼水质量比为1∶4、暂养时间为48 h的条件下进行保活,保活时间可超过19 h。本研究结果可为大黄鱼活体运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为了评价铜合金围栏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海域的水质状况,通过大黄鱼养殖期与非养殖期的4次调查,分析评价了调查海域海水中的p H、溶解氧、铜、锌、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指标的区域分布、季节变化及污染水平,并利用内梅罗指数对调查海域水体进行了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大黄鱼非养殖时间段的海水综合质量整体上属于清洁或者较清洁状态,大黄鱼养殖时间段的海水综合质量下降,分布趋势是以养殖网箱为高值中心,向外缘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86.
大黄鱼与黄姑鱼异源三倍体的诱导和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参照大黄鱼雌核发育诱导程序,应用冷休克抑制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受精卵的第二极体排出,培育了两个异源三倍体家系(PPN1和PPN2)。异源三倍体家系的受精率、孵化率略低于大黄鱼自繁二倍体对照家系(PP),而初孵仔鱼畸形率略高于PP家系。倍性分析显示,异源三倍体家系初孵仔鱼细胞DNA含量约为大黄鱼自繁对照家系的初孵仔鱼细胞DNA含量的1.46倍,且三倍体率达到100%。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结果表明,父本杂合基因在异源三倍体中分离,后代分别得到父本两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分离比符合孟德尔式遗传预期;由于基因的第二次分离被阻断,母本基因在异源三倍体中的传递表现出半四分子的特点,其中部分个体同时保留了母本两个等位基因,表现为杂合基因型。综合倍性分析和微卫星分析结果可以判断,异源三倍体家系成员为含有2个大黄鱼基因组和1个黄姑鱼基因组的异源三倍体。可见,大黄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或三倍体诱导程序中用于抑制第二极体排放的条件,同样适用于诱导异源三倍体。然而,PPN1和PPN2的仔鱼在15日龄后出现生长停滞,陆续死亡,没有个体存活超过1个月,表明母本染色体加倍不能有效提高杂种成活率,但异源三倍体仔鱼可作为遗传作图、基因组比较...  相似文献   
87.
东黄海大黄鱼洄游路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徐兆礼  陈佳杰 《水产学报》2011,35(3):429-437
依据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82年共12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产量分布、鱼群移动等方面,研究了东黄海大黄鱼的洄游路线。结果显示,东黄海大黄鱼只有一个种群,两处越冬场。其中,外海越冬场主要位于30°00′N~32°00′N,124°00′E~126°00′E水域,近海越冬场位于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北部禁渔线外侧。每年3-4月,外海越冬场鱼群向西进入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5月,这部分鱼群部分向西北进入吕泗渔场沿海产卵,另一部分向西进入舟山群岛沿海的岱衢洋、大衢洋、黄泽洋和大目洋等水域产卵;到了6月,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近海形成索饵群体;6-8月,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近海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4°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索饵场的大黄鱼向南做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从这里,一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一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北部禁渔线外侧近海越冬的大黄鱼群体,在春季产卵洄游中,部分北上在舟山渔场与外海来的鱼群汇合,进一步游向吕泗渔场和舟山群岛沿海产卵,部分就近游向沿岸的猫头洋、洞头洋、乐清湾、官井洋和东引岛等水域产卵,产卵后的群体在产卵场附近索饵,冬季回到就近的越冬场。  相似文献   
88.
研究了养殖大黄鱼分别用-20℃空气冻结和-65℃低温速冻处理后,在-18℃冻藏过程中肌肉蛋白质生化特性、质构特性以及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是-20℃空气冻结还是-65℃低温速冻,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养殖大黄鱼的盐溶性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硬度均呈下降趋势,pH值先下降后上升。低温速冻处理冻结速率快,组织细胞产生的冰晶小且均匀,细胞形态基本保持完整,对盐溶性蛋白质含量和Ca2+-ATPase活性影响极显著(P0.01),低温速冻更有利于保持养殖大黄鱼的品质。  相似文献   
89.
海水小瓜虫病是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数十种海水鱼类较难控制的主要疾病,它是由刺激隐核虫(Cryptography irritans)感染引发,严重威胁鱼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利用复方中草药"HD-2"(槟榔、川楝子、绵马贯众、大青叶、穿心莲等以一定比例混合,超微粉碎经过200目过筛后收集粉末)投喂大黄鱼,研究大黄鱼溶菌酶(LZM)、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变化和不同用药方式对刺激隐核虫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口服"HD-2"可以促进鱼体LZM、T-SOD、AKP、ACP活性升高,以添加2%中草药组在提高4种酶活性方面作用显著,投喂后第14~21天酶活性最高。"HD-2"对体外刺激隐核虫幼虫的杀灭实验证实:4 h内在50 mg/L浓度下对幼虫没有杀伤作用,80 mg/L、100 mg/L、200 mg/L浓度分别可以杀死20%、54%、89%的幼虫,400 mg/L浓度下幼虫被全部杀死,幼虫4 h半致死浓度为109 mg/L。在室内为期15 d的大黄鱼小瓜虫病治疗实验中,A组按20 g/kg添加"HD-2"药物口服,同时按10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为50%;B组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同时按5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50.67%;C组,在无药浴情况下,仅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存活率为42.67%;A、B、C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活率2.67%(P0.05)。此外,A、B、C 3组中,大黄鱼胸鳍上白点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3个组的大黄鱼鳃丝上隐核虫数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实验结束时几乎观察不到虫体;而对照组大黄鱼鳃丝上隐核虫数量明显上升。实验过程中A、B、C 3组大黄鱼释放到体外的包囊数量明显下降,第12天时其包囊数量分别下降100%、91.1%、77.7%,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所述,口服和药浴同时用药具有最佳效果,仅口服中草药亦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从实用性和成本考虑,建议仅进行口服处理,即能保障大黄鱼较高成活率,中草药添加量为2%,投喂时间为6~14 d。该结果为防控鱼类小瓜虫病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在养殖生产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0.
在福建宁德三都澳大黄鱼主养区,开展全程分别投喂市场反馈好、销量较大的某3种品牌大黄鱼配合饲料及(鲜杂鱼糜+A)饲养大黄鱼的对比试验。经过2年多来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的诱食效果优于鲜杂鱼糜;大黄鱼养成投喂粗蛋白含量≥46.0%的配合饲料的养殖效果、经济效益与投喂(鲜杂鱼糜料+A)差异不显著(P0.05),但大黄鱼成活率显著提高;粗蛋白含量≥46.0%的优质配合饲料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鲜杂鱼糜+优质配合饲料),可在大黄鱼养殖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