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1篇
  免费   437篇
  国内免费   710篇
林业   531篇
农学   200篇
基础科学   410篇
  2132篇
综合类   2273篇
农作物   46篇
水产渔业   1010篇
畜牧兽医   217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789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279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362篇
  2016年   371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410篇
  2012年   579篇
  2011年   572篇
  2010年   450篇
  2009年   381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13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黄权 《水产学报》1998,22(1):1-8
花羔红点鲑的鳞片年累特征为疏密一切割混合型。体长和体重关系密切,属均匀性生长类型。主要以水生昆虫为食,对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摄食季节为夏秋两季,但可终年摄食。雌雄鱼几乎2+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为10 ̄11月,绝对繁殖力为280 ̄500粒,每年产一次卵,属秋季产卵类型。产卵场底质为石砾,水深50 ̄70cm,水流速度1.5 ̄2.0m/s,水温一般为5 ̄8℃。  相似文献   
122.
李捷  李新辉 《南方水产》2008,4(4):64-66
鲇形目,鳞科的长须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在广西桂林漓江首次发现,为珠江水系新记录。采集标本1尾,全长254.78mm,标准体长207.70mm,背鳍Ⅱ-6,胸鳍Ⅱ-6,腹鳍i-5,臀鳍19,外部第一鳃弓鳃耙数16;标准体长为体高的9.32倍,为头长的6.46倍,头长为吻长的3.96倍,为眼径的4.21倍,眼间距的2.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09倍。  相似文献   
123.
为研究长江口鳗苗捕捞量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于2012年汛期对长江靖江段鳗苗的捕捞量进行了监测,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日捕捞量与水温、潮差、气压、浑浊度等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分析。结果显示,靖江段鳗苗汛期为1月下旬—4月上旬,单船总捕捞量为221~443尾,平均(344.8±83.4)尾。1月均值仅0.4尾/d,且空网率高达90.9%;4月为旺汛期,均值10.4尾/d,空网率仅为10.0%。GAM模型显示,潮汐周期—月份交互项、水温和潮差对鳗苗日捕捞量的影响显著,而气压、浊度和月相周期对鳗苗日捕捞量的影响不显著。潮汐周期—月份交互项、水温和潮差对鳗苗日捕捞量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42.4%、19.1%和13.1%,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统计也显示,日捕捞量表现出上、下弦月较低、新月或满月前后较高的半月周期波动。鳗苗捕获的最低水温为6.3℃,而10~15℃为适宜捕捞水温。高潮期和低潮期分别占总捕捞量的76.8%和23.2%。研究表明,长江口鳗苗在借助潮汐流而快速溯河的过程中,部分在口门水域即被捕获,部分滞留在了长江河口段,而影响鳗苗溯河的重要生态因子是潮汐和水温。  相似文献   
124.
应用于鱼道设计的新疆木扎提河斑重唇鱼的游泳能力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斑重唇鱼的游泳能力,给过鱼设施设计和鱼类游泳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参数,本研究以木扎提河野生斑重唇鱼(全长TL=12~16 cm)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在(16.6±1.6) ℃水温下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及持续与耐久游泳能力。结果显示,斑重唇鱼感应流速为(0.18±0.02)m/s,相对感应流速为(1.40±0.23) BL/s (BL为体长);临界游泳速度为(1.02±0.15) 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8.58±1.65) BL/s;爆发游泳速度为(1.39±0.17) m/s,相对爆发游泳速度为(10.92±1.86) BL/s;最大持续游泳速度为0.87 m/s,最大耐久游泳速度为1.37 m/s,与平均爆发游泳速度相近。其持续游泳时间与流速呈负相关(${\rm lg}T = - 5.136{{X}} + 8.504$)。当以斑重唇鱼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为吸引鱼类进入鱼道,进口流速设计为1.02~1.39 m/s,休息池主流设计为0.20~1.02 m/s,鱼道竖缝处流速宜低于0.85 m/s。鱼道长度为1 000 m时,鱼道内平均水流速度应低于0.78 m/s。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木扎提河流域鱼类游泳能力研究提供参考,对保护日益减少的鱼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5.
长江上游原生动物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3~2007年采集了长江上游通天河至三峡水库的原生动物样品,对长江上游地区原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作了较全面的调查.该调查共设93个采样站点,其中通天河-重庆在长江干流设38个采样站,支流设22个采样站,三峡库区设33个采样点,每年丰水期和平水期各采集1次.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共检出309种原生动物,隶属于60科106属,其中通天河至金沙江段检出140种,水富-重庆江段检出90种,三峡水库检出245种.金沙江段优势种为砂壳虫、匣壳虫、表壳虫和圆壳虫;水富-重庆段优势种为砂壳虫、匣壳虫及巢居法帽虫;三峡库区种类较为丰富,除了砂壳虫科和表壳科依然占据优势外,简壳虫、变形虫、领鞭虫、吸管虫和钟虫也逐渐增多,成为一些区域的优势种.三峡水库检出的原生动物种类多于上游河流段,其中有125种只在三峡库区检出.与1990年三峡地区原生动物资料相比.库区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原生动物种类组成也由以有壳肉足虫为主的河流型逐渐转变为以纤毛虫占优势的静水型种类.  相似文献   
126.
根据2010年3月-12月对三峡水库小江沿岸水体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等水质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 a含量分别为1.980±0.119mg/L、0.114±0.018mg/L、9.520±1.748 mg/L和23.342±8.810 mg/L,小江沿岸水体呈现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叶绿素a含量与温度、pH、溶解氧、亚硝酸氮和化学需氧量显著相关,与总氮、总磷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小江沿岸水体叶绿素a含量与总营养盐无关,而主要与水体所含的有机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7.
为了探究水电开发对流域鱼类资源的影响,遏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趋势,2009-2015年5-7月对乌江下游干流漂流性鱼卵进行阶段性调查,初步分析银盘电站蓄水前后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卵12种,包括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中华金沙鳅(Jinsha sinensis)、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吻鮈(Rhinogobio typus)、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蛇鮈(Saurogobio dabry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铜鱼(Coreius heterodon)、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漂流性鱼卵年资源量为1012.99万~18673.97万粒,鱼类产卵场自上而下分布有彭水、高谷、江口(杨家沱)、武隆(石鼻子)、土坎(桃子沟)、羊角6处。银盘电站蓄水后,乌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较蓄水前发生了显著变化。种类组成中,典型的流水生境繁殖类群减少,缓静水生境繁殖类群增加;产卵规模显著下降,以长鳍吻鮈、铜鱼、圆筒吻鮈、中华金沙鳅的减少尤为显著;产卵场减少并逐步往坝下压缩,数量由6处减少到3处,长度由35 km减少到18 km,位于银盘库区的彭水、高谷产卵场消失,江口产卵场规模显著减少。产漂流性卵鱼类的大规模产卵都在涨水时发生,不同种类产卵对水文条件的要求有所差异,大坝建设引起的栖息地萎缩和水文情势改变是导致乌江下游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建议采用水库生态调度补偿措施,通过合理下泄生态流量,加大脉冲流量和流水江段长度来满足重要鱼类的繁殖和早期发育需求,并结合人工增殖放流、鱼类基础监测和生态学研究等综合手段,强化乌江下游鱼类资源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28.
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亲鱼为材料,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以人工孵化的丰年虫(Eubranchipus vernalis)为仔、稚鱼饵料,通过已知日龄法观察其耳石的微结构,分析其日轮形成特征。结果表明,仔、稚鱼的微耳石和矢耳石一般由1个中心核和1个耳石原基组成,少数存在多个中心核或原基现象,星耳石中心核和原基区分不明显。微耳石和矢耳石中心核直径分别为(37.73±5.34)μm和(39.78±7.11)μm,耳石原基直径分别为(16.29±3.46)μm和(17.09±3.88)μm。矢耳石和星耳石轮纹清晰度、规律性、周期性和完整性不及微耳石;微耳石第1条日轮在仔鱼出膜后第2天形成,以后每天沉积1轮。30日龄稚鱼微耳石轮纹数(N)与日龄(T)的关系符合直线模型,相关关系式为:N=1.0016T-0.8753(R2=0.9961,P<0.01,n=197),线性方程斜率与1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微耳石和矢耳石样本中共观察到孵化标记轮和转移标记轮2种,其中孵化标记轮的出现率分别为78.68%和83.33%,转移标记轮的出现率分别为29.95%和48.98%。60尾33日龄稚鱼微耳石的生长轮宽度变化范围0.522~2.244μm,平均为(1.087±0.231)μm。  相似文献   
129.
珠江斑鳠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珠江斑鳠的胸鳍和鳃盖骨,研究其年龄特征、渔获物年龄组成和体长、体重组成,并对其体长与鳃盖骨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以及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其年轮形成时间为12 月~翌年3 月;体长与鳃盖骨长的关系式为L= 34 .76 R+ 0 .453 3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 W= 0 .032 L3 .187 2 。生长Von Bertalanffy方程分别为Lt = 156 .75〔1 - e- 0 .089(t- 0 .016 8)〕和Wt = 31 193 .17〔1 - e- 0 .089( t- 0 .016 8)〕3 .187 2 。还讨论了年轮形成原因和生长特性,并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产养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0.
河流故道区梨树-药材立体种植技术研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流故道区梨园内间作不同药材,研究立体模式种植技术及环境效益。结果表明:梨树-半夏复合系统中,间作半夏不会造成梨减产,半夏株行距3 cm&#215;15 cm时,产量最高563.2kg/hm^2、收获指数最高4.6、商品指数最高57%。梨树-防风复合系统中,行距为40 cm时,防风产量最高21 610.8 kg/hm^2,收获指数最高9.3、商品指数最高100%。梨树-紫菀复合系统中,提出了氮、磷、钾肥料合理配比的施用量为1 hm^2中N∶P2O5∶K2O为115.8∶292.5∶303.5,紫菀产量为16 049.69 kg/hm^2,紫菀铜含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对3种复合系统进行土地利用价值分析。结果表明:梨树-半夏的LER为1.8最大,梨树-紫菀的LER为1.4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