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23篇
农学   5篇
  12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86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 outbreak of sudden severe mortality in farmed abalone from coastal Victoria. RESULTS: The outbreaks occurred almost simultaneously in three farms following abalone movements from the wild and between farms. The initial on farm investigation identified a number of features that when considered together were highly suggestive of an infectious aetiology. In many cases, dead abalone had no significant gross lesions. Others had swollen mouths and some had prolapse and eversion of the radula. Histologically, the lesions centred on the nerves innervating the labial apparatus, primarily the cerebral and buccal ganglia, cerebral commissure and peripheral nerve branches arising from these. Nervous tissue necrosis and haemocyte infiltration were the dominant lesions seen microscopically in affected nerves. CONCLUSIONS: A recent outbreak of mortality in Australian abalone was associated with neurotropic lesions, which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described in this country. The on farm and between farm pattern of spread of the outbreak, a history of abalone movements linking farms,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moribund and dead abalone were all highly suggestive of a virulent infectious agent.  相似文献   
122.
高密度CO2处理对皱纹盘鲍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高密度CO2(DPCD)应用于加工皱纹盘鲍的可行性,在压力5~25 MPa、温度30~50℃、处理时间10~50 min下分别处理皱纹盘鲍,研究DPCD对其色泽、pH值、保水性、质量损失、质构等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的相比,DPCD处理对皱纹盘鲍的外观和pH值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其色泽、基本营养成分、质量损失、保水性和质构有显著影响(P<0.05),并且随着处理强度的增加,其影响程度也加强;结合杀菌效果,DPCD处理皱纹盘鲍的适宜条件为:20 MPa、45℃、(40~50)min。研究结果将为DPCD加工技术在贝类肌肉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3.
破腹病是鲍养殖生产中的常见病,每年的3-6月和8-10月为其高发期,外套膜破裂是其最主要症状,病鲍的死亡率可达50-90%。通过研究确认了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鲍破腹病的致病菌。该菌对鲍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注射、创伤、浸泡等多种感染方式皆可引起鲍出现破腹和死亡现象,其对2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都不太强,中度敏感药物只有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等。通过药敏性、经济性、便捷性比较,确定复方新诺明为鲍养殖生产中破腹病的主要防治药物,有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24.
杂色鲍幼苗“急性死亡脱落症”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急性死亡脱落症”发病期的杂色鲍幼苗体内和病苗附着的薄膜上,共分离到4株优势菌,即NA0301、NA0302、NA0303和NA0304。经人工浸泡感染实验证明,从病幼苗体内和苗附着的薄膜上分离到的优势菌株NA0301和NA0302是杂色鲍幼苗的致病菌,它们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极生鞭毛,能运动。常规生理生化和Biolog细菌鉴定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菌株NA0301与溶珊瑚弧菌(Vibrio coralliilyticus)的亲缘关系最近,而菌株NA0302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亲缘关系最近。为了进一步确定它们的分类学地位,分别测定了溶珊瑚弧菌和溶藻弧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NA0301与溶珊瑚弧菌的亲缘关系最近,菌株NA0302与溶藻弧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菌株NA0301和菌株NA0302分别鉴定为:溶珊瑚弧菌和溶藻弧菌。[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55—661]  相似文献   
125.
高锰酸钾及甲醛对九孔鲍受精卵及面盘幼虫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溶液及甲醛对九孔鲍受精卵和面盘幼虫进行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九孔鲍受精卵的6hLC50、12hLC50分别为:2.66×10-6,2.03×10-6,;对九孔鲍面盘幼虫的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4.34×10-6,2.82×10-6,0.357×10-6,甲醛对九孔鲍面盘幼虫的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38.5×10-6,31.05×10-6,6.05×10-6。  相似文献   
126.
[目的]解剖观察干热河谷地区牛角瓜根、茎及叶的结构,为干热河谷地区合理利用抗旱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常规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技术解剖观察牛角瓜根、茎和叶结构,分析其适应干旱的机理.[结果]牛角瓜为典型耐旱性植物,其根解剖结构表现高度木质化,木质部面积占根面积的(18.16+10.77)%;茎表现高度肉质化,髓面积占茎面积的(34.21±2.79)%;叶片厚度580.01±6.14 μm,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23.33土1.77)%.[结论]牛角瓜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在干热河谷地区可作为植被恢复极端困难地段的先锋树种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7.
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血蓝蛋白(hemocyanin)抗体浓度进行优化,进而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血蓝蛋白在肝胰脏、外套膜、鳃、消化道、腹足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免疫组织学检测发现血蓝蛋白在杂色鲍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其中肝胰脏、外套膜和鳃中分布较多,消化道和腹足中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8.
金刚  沈丽  代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73-1075
绿唇鲍为澳洲西南沿海主要养殖鲍类之一。由于较高的经济价值,国内已有单位对该鲍开展引种养殖试验。从海水温度的动态变化来分析我国沿海养殖澳洲绿唇鲍的适宜区域和可能模式。我国沿海从北到南几乎没有适合绿唇鲍全年自然水温养殖的区域,控温设备是任何一家养殖场必备的;江苏嵊山附近沿海可能是较适区域;南北两地联合养殖的模式有可能降低成本,缩短养殖周期。  相似文献   
129.
氟苯尼考对杂色鲍的急性毒性及组织毒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氟苯尼考(florfen icol)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Reeve稚鲍96 h的急性毒性,其LC50为(162.67±17.41)mg/L(95%置信限)。稚鲍中毒后的临床症状为:分泌大量黏液,附着力明显减弱,内脏团膨大,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呈麻痹状。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鲍消化腺和肾脏损伤严重,其它器官未见明显病变;随着浸浴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增加,消化腺中消化细胞空泡化,并与嗜碱性细胞逐渐从基膜脱落解体,管间结缔组织胶原纤维断裂,呈弥散状广泛坏死;肾腔上皮细胞萎缩,与基膜分离,腔体变小,微绒毛脱落,中毒严重时,肾上皮细胞融合,核解体消失。  相似文献   
130.
皱纹盘鲍与日本西氏鲍杂交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 《齐鲁渔业》2006,23(9):50-51
利用从日本引进的西氏鲍,与我国北方产皱纹盘鲍进行了杂交育苗试验,使杂交鲍苗越冬后成活率提高,生长快,抗病力强,显示出了良好的生产性状和一定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