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2篇
  6篇
综合类   55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3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为研究肠球菌基因组DNA的不同提取方法对16SrRNA基因序列PCR、种属多重PCR、RAPDPCR等肠球菌鉴定结果的影响,分别采用6种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水煮法1、水煮法2、常规酚/氯仿抽提法、chelex-100法1、chelex-100法2和试剂盒法),对1株肠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2基因组DNA进行提取,以这些分别提取的DNA为模板在相同的扩增条件下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在16SrRNA基因序列PCR和种属多重PCR检测中以水煮法1进行肠球菌DNA的提取最适宜,而试剂盒法在RAPDPCR检测中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2.
目的通过建立粪肠球菌的模拟发酵培养体系,优化发酵条件,控制粪肠球菌的生长和产酪胺能力,为发酵肉制品的生产工艺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模拟发酵体系培养粪肠球菌,考察发酵的温度、初始pH、NaCl含量和供氧条件对体系中粪肠球菌的生长和酪胺产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出控制酪胺产量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结果25 ℃是粪肠球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低温可有效控制粪肠球菌产酪胺能力;培养基初始pH对培养体系的pH变化影响较小,初始pH在5.0左右时体系的酪胺产量较高;适当的盐质量分数可以有效抑制粪肠球菌的生长繁殖和体系中酪胺的产生;供氧条件对体系pH影响不明显,但在富氧条件下体系中酪胺的产量较低。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的控制粪肠球菌产酪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9.68 ℃,发酵液初始pH为5.22,NaCl质量分数为5.49%。验证试验测得的酪胺产量与理论值差异较小。结论通过建立粪肠球菌的培养模型,可以探究食品中粪肠球菌的生长及其影响因素水平,确定酪胺生成的关键控制条件。因此,通过控制发酵体系温度、初始pH、盐质量分数和供氧条件,对降低培养体系中酪胺生成量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3.
从健康仔猪粪便中分离到一株乳酸菌ZW002,并从形态、生理生化指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将其16S rRNA基因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JN542513。从耐酸、耐胆盐及抑菌性能等方面对菌株进行益生功能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ZW002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及益菌性能,为猪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
95.
选用断奶和成年的健康小鼠108只,分组经不同途径接种对羔羊具有致病性的粪肠球菌,分别进行半数致死量测定、临床症状观察、细菌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两种日龄小鼠均对该菌株易感,最佳感染途径是腹腔注射,皮下注射次之,鼻腔不引起感染。感染小鼠表现出典型脑炎症状及病理变化。该菌株对小鼠的LD50为6.31×1010cfu,从感染死亡小鼠脑脊液、大脑、血液及部分实质器官中均分离出该菌。小鼠感染粪肠球菌与羔羊自然感染症状及病变相似。该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探究粪肠球菌感染的体内动态分布、感染机制、毒力因子研究及免疫应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
研究了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乳酸粪肠球菌及复合益生菌对山麻鸭产蛋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乳酸粪肠球菌组及添加复合益生茵组的总蛋重分别提高了1.19%和3.13%,料蛋比分别降低了4.73%和6.47%;这两组所产鸭蛋在蛋品质指标短径、蛋白高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7.
98.
用粪肠球菌人工感染羔羊,复制粪肠球菌病病理模型。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病羊大、小脑有微血栓形成;大脑有噬神经和卫星化现象;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间质出血;脾脏的动脉周围淋巴鞘出现有许多上皮样细胞组成的上皮样细胞结节。结果表明,粪肠球菌引起羔羊出现的神经症状是非化脓性脑炎引起的,同时还伴随败血症变化。  相似文献   
99.
为了解福州动物园动物细菌耐药现状,选用肠球菌为指示菌,采用琼脂平板筛选法(ADSP法)筛选高水平耐庆大霉素肠球菌(HLGRE)。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耐药菌株对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法对分离出的不同来源的高水平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进行菌种鉴定。从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共分离出78株HLGRE,不同动物来源的分离率不同,其中草食动物HLGRE分离率最低,占55.56%;肉食动物HLGRE分离率最高,占84.3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动物来源的HLGRE均对红霉素和土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100%和96.1%,对氨苄西林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  相似文献   
100.
Early weaning induces villous atrophy in the small intestine (SI) of piglets. Oral administration of live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can improve villous shortening.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 heat‐killed and dried cell preparation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a LAB) strain EC‐12 against villous atrophy in early‐weaned mice (Experiment 1) and pigs (Experiments 2 and 3). Twelve 16‐days‐old mice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Experiment 1: gavage of EC‐12 (10 mg/kg body weight (BW)/day), or control. On day 21, SI was collected. Eighteen 21‐day‐old pig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Experiment 2: gavage of EC‐12 (10 mg/kg BW/day), or control. After 10 days, the villous height of jejunum was measured. Six 21‐day‐old pig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Experiment 3: the basal diet supplemented with EC‐12 at 0.05%‐fed group, or the basal diet‐fed group. After 10 days, the villous height of jejunum was measured. The villous heights in SI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by EC‐12 administration in all experiments. EC‐12 successfully improved the villous atrophy in the early‐weaned mice and pigs when EC‐12 was administered or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