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5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53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孟金陵  严准  甘莉 《作物学报》1998,24(4):396-401
以C_3作物甘蓝型油菜作父本与野生C_3—C_4中间型植物Moricandia arvensis作有性杂交,经子房培养和胚性芽挽救,获得了4个属间杂种,经腋芽繁殖使杂种群体增至数百株。RFLP分析结果显示,杂种核DNA具有两个亲本的特征指纹,而其细胞质中仅含母本Moricandia arvensis的线粒体DNA指纹。杂种多具33条染色体,为双亲配子染色体数之和。虽然杂种植株在大多数形态特征上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但在某些性状上明显趋向某一亲本。杂种植株的一般特征是半匍匐性,浅裂叶,开浅黄花。其以CO_2补偿点很高,为C_3类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有多价体产生。杂种雌雄性皆不育。用秋水仙素将杂种加倍为双二倍体后,仍然雄性不育。对进一步向芸薹属作物基因组中导入C_3-C_4基因的技术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2.
本研究阐述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特征及其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期为今后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个发育期连续取样,系统观察并记录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温27-28℃条件下,历时25 h 25 min孵化出膜,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2)在水温(27.0±0.5)℃、盐度30、p H 8的培育条件下,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伸缩及鳞片、体色的变化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初孵至孵化后4 d为前期仔鱼;孵化后5 d,仔鱼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 d,50%的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46 d,50%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初孵仔鱼的全长平均为(1.65±0.11)mm,发育至70 d时,幼鱼平均全长已达(75.47±0.19)mm。跟踪观察的结果发现,珍珠龙胆石斑鱼作为杂交子代,从受精到发育的各阶段均能健康正常地生长发育,且生长快速、抗病力强,具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43.
水温对黑脊倒刺鲃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其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水温对黑脊倒刺鲃胚胎发育的影响,并对其胚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水温22~32℃时,胚胎均能孵化出膜,孵化时间为70.33~35.83 h,水温与孵化速率成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孵化率与水温存在极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以孵化率70%和80%分别作为胚胎发育的合适水温范围和最适水温范围的上下限标准,由孵化率与水温的回归曲线方程可以推算出,合适水温范围和最适水温范围分别为24.3~29.0℃和25.6~27.8℃;以孵化率50%作为判断胚胎发育适宜温度范围的标准,由回归曲线可以推算出,黑脊倒刺钯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2.8~30.5℃,通过曲线求导数计算极值的方法求得水温26.7℃时,孵化率达最大值.在水温24.2~33.0℃时,5日龄仔鱼进入混合营养期,8日龄进入晚期仔鱼,21日龄进入稚鱼期;从初孵仔鱼到28日龄,全长与日龄成直线相关,日平均生长0.6 mm.人工催产应选择连续晴天和水温保持在24.3~29.0℃时进行.  相似文献   
44.
本研究以野生橘色海菊蛤(Spondylus aurantius)为材料,观察了橘色海菊蛤的亲体催熟、胚胎及稚贝的发育过程,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胚胎发育速度及不同材质和采苗深度对海菊蛤附着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橘色海菊蛤在养殖池经自然催熟后性腺饱满,发育成熟;采用“晾干+流水+高温”刺激获得了橘色海菊蛤优质精卵,并成功完成了受精;受精卵通过不均等卵裂,依次发育为多细胞卵裂期、囊胚、担轮幼虫、D形幼虫、壳顶幼虫、匍匐幼虫和稚贝,累计耗时25~27 d。受精卵在温度为28℃和32℃时均可发育至稚贝,且在水温为32℃时,胚胎各个阶段发育速度均快于28℃。室内不同水层采苗结果显示,底层采苗器附着密度要显著高于上层(P<0.05);不同附着基材质附着密度结果显示,室内采苗阶段黑蝶贝壳附着效果最好,而后依次为海菊蛤壳>牡蛎壳>混凝土饼>黑色遮阳网>绿色聚乙烯网片。在自然海区养殖30d后,海菊蛤壳和牡蛎壳附着及生长效果最优。本研究首次成功开展了橘色海菊蛤人工繁育,获得了其胚胎和稚贝发育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该物种在南海人工规模化养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5.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相似文献   
46.
为研究GHITM基因在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胚胎发育及生长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和RACE方法获得了中华鳖GHITM全长cDNA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GHITM mRNA组织表达及不同温度孵化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华鳖GHITM cDNA序列长度为2650 bp,开放阅读框为1050 bp,5?非编码区为123 bp,3?非编码区为1477 bp,编码349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等电点为10.01,分子量为37.12 kDa。GHITM编码氨基酸序列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组成,7个跨膜域组成跨膜区。GHITM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显示,中华鳖与锦龟(Chrysemys picta bellii)和绿海龟(Chelonia mydas)同属一个分支,3种鳄鱼构成一个分支,7种鸟类形成一个分支。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显示,GHITM基因在肝脏、肌肉和脑垂体中的表达水平较高,显著高于心脏、性腺、肠、肾脏和脾脏组织(P<0.05);50 g左右和500 g左右雄性个体肝脏中的GHITM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性个体(P<0.05);低温胁迫孵化能显著抑制胚胎肝脏中GHITM基因的表达(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GHITM基因与中华鳖生长和胚胎发育密切相关,其在中华鳖胚胎中的表达受孵化温度调节。本研究为探讨中华鳖胚胎发育和生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体节极性基因dpp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利用家蚕EST数据获得了家蚕dpp基因(Bmdpp)cDNA序列。该cDNA序列全长1 206 bp,ORF1 146 bp,编码38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38.6 kD,等电点9.18。将克隆的Bmdpp基因完整CDS序列亚克隆到pET-28a(+)表达载体,转化、诱导后经SDS-PAGE电泳检测到约40 kD与预测分子质量相符的目的蛋白条带。对Bmdpp在家蚕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受精6~14 h的表达量很低,甚至没有表达。这一表达模式和果蝇dpp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相似,推测Bmdpp在家蚕早期胚胎发育的背-腹轴分化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8.
黄鹂无齿鲹(Gnathanodon speciosus)是一种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的名贵海水鱼类。本文报道了黄鹂无齿鲹的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受精卵孵化条件为:盐度(30.26±0.67)‰、 温度 (24.72 ± 0.32)°C 、 pH值(7.46±0.12)、溶解氧(5.13±0.33) mg/L、光照强度约3 000 LUX。结果显示黄鹂无齿鲹受精卵为透明浮性圆球形,平均卵径764.29 ± 14.74 μm;含单油球,油球平均直径166.32 ± 18.28 μm。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与孵化出膜期8个阶段,再进一步细分成24个时期。受精后18 h 30 min孵化出膜,进入仔鱼阶段(含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前仔鱼期位于孵化后0-3天,卵黄囊没有完全吸收;后仔鱼期位于孵化后4-20天,卵黄囊完全吸收。初孵仔鱼全长1 520 ± 19 μm,出膜后第6天油球储备耗尽并形成鳔。孵化后第20天,鱼体后脊索完全弯曲,各鳍和消化系统发育完善,体表大量色素沉淀且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仔鱼进入稚鱼阶段。本研究为黄鹂无齿鲹苗种培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9.
以山东省主栽大豆品种"荷豆12"成熟种子胚尖为材料,探讨了6-BA和潮霉素浓度等因素对基因枪法遗传转化的影响,并通过报道基因GUS检测了外源基因的表达和整合情况.结果表明:经5 mg·L<'-1>6-BA诱导16 h,"荷豆12"胚尖的再生丛生芽数目、丛生芽的伸长速率等综合指标最佳;5~15 mg·L<'-1>的潮霉素...  相似文献   
50.
介绍了基因组印记重组对动物胚胎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