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29篇
  免费   2079篇
  国内免费   5266篇
林业   2607篇
农学   6485篇
基础科学   587篇
  2292篇
综合类   25135篇
农作物   4326篇
水产渔业   1680篇
畜牧兽医   17877篇
园艺   3725篇
植物保护   1560篇
  2024年   647篇
  2023年   2043篇
  2022年   2528篇
  2021年   2638篇
  2020年   2091篇
  2019年   2469篇
  2018年   1263篇
  2017年   1931篇
  2016年   2310篇
  2015年   2251篇
  2014年   2463篇
  2013年   2706篇
  2012年   3733篇
  2011年   3818篇
  2010年   3672篇
  2009年   3869篇
  2008年   3737篇
  2007年   3163篇
  2006年   2828篇
  2005年   2695篇
  2004年   2331篇
  2003年   2079篇
  2002年   1488篇
  2001年   1426篇
  2000年   1030篇
  1999年   840篇
  1998年   644篇
  1997年   548篇
  1996年   538篇
  1995年   448篇
  1994年   467篇
  1993年   338篇
  1992年   336篇
  1991年   289篇
  1990年   219篇
  1989年   203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7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研究对桑葚(Morus alba L. cv.‘Cheongil’) MaMYB44转录因子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等的研究,首先对桑葚中MaMYB44基因进行克隆。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aMYB44基因长度为720 bp,编码239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58 215.61 Da,理论等电点5.10;通过分析桑葚蛋白MaMYB44的疏水性可知,其中的氨基酸呈现疏水性;通过桑葚MaMYB44蛋白进行跨膜区分析表明,Ma MYB44所有氨基酸都在细胞膜外,无跨膜结构,所以并不是跨膜蛋白;即使有信号肽结构的存在,但是螺旋结构并不存在;然后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获取阳性质粒,亚细胞定位后显示MaMYB44基因定位于细胞核中;进一步RT-qPCR分析得出结果,MaMYB44基因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果实、叶、根。可初步推测该基因主要在桑葚茎中表达并行使功能。  相似文献   
92.
本研究以中华枸杞(Lycium chinese Mill.)和宁夏枸杞‘宁杞5号’(Lycium barbarum L.)为实验材料,通过外源施加根腐病菌串珠镰孢菌(Fumonisin moniliforme)分泌的毒素伏马菌素B1 (Fumonisin B1, FB1),对枸杞叶片进行糖代谢组和脂质代谢组检测分析。糖代谢组检测分析发现,‘宁杞5号’中激活更多的糖分子参与调控对FB1的响应,包括海藻糖、D-果糖、蔗糖以及D-半乳糖;而中华枸杞中只有L-岩藻糖和D-山梨醇两种糖分子受FB1诱导表达量上调。脂质代谢组检测分析发现,在中华枸杞与‘宁杞5号’中分别有67种和66种脂质分子参与调控枸杞对FB1的应答,这些脂质分子主要集中在脂肪酸、磷脂酸、甘油三酯、甘油二酯、磷脂酰乙醇胺等11个类别。此外,本研究发现,FB1诱导枸杞叶片中磷脂酸下调表达、甘油三酯上调表达,而且甘油二酯和磷脂酰乙醇胺的高积累量有助于提高枸杞对FB1的耐受力。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枸杞响应根腐病菌的作用机制,为提高枸杞对根腐病菌的抵抗力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枸杞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
1993年全国小麦秆锈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3年我国小麦秆锈病发生较轻,从8个省18个区县中的47个品种上采集到的95个标样中分离到菌株336个,鉴定出21C3CKR、21C3CKH、21C3CTR、21C3CTH、21C3CFR、21C3CFH、34C1MKR、34C1MKH和34C2MKR等9个致病类型;21C3CKR的出现频率为65.2%,居于首位,21C3CDH为14.5%,21C3CTR为10.7%,21C3CFR为4.2%  相似文献   
94.
中国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0、31号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本文报道了1991年以来对新小种条中30、31号鉴定与致病性的研究。继1991年发现对绵阳系成株小麦有致病力的、对Hybrid46有毒的新致病类型91—1,1993年又发现了新的致病类型93—1。根据它们对我国鉴别寄主的反应,命名为条中30、31号。与条中28、29号相比,新小种具有更宽毒性基因组成和更高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值,它们对我国生产品种、高代品系和重要抗源有更广的致病范围。证实两个新小种的出现和发展是绵阳系小麦抗条锈变异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新小种抗病育种和流行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95.
为探究吉林地区犬细小病毒(CPV)的生物学特性及当前CPV流行株的遗传变异,采集吉林省长春市某动物医院疑似感染CPV病犬的肛拭子,经PCR鉴定为CPV阳性.利用F81细胞进行病毒培养,通过电镜形态学观察、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及攻毒试验等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表明,成功分离鉴定出1株CPV,命名为CPV-JL19株;电镜下病...  相似文献   
96.
据《HortScience》(2012年2月)中一篇研究报道,黑斑病是亚洲梨栽培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而乙烯在调节植株抗病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日本研究人员以感病的“Nijisseiki”梨叶片为材料,分别用乙烯类似物和乙烯活性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  相似文献   
97.
环糊精在食品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它具有特殊的结构,可以和许多化合物生成包合物。本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麦芽糖基(α-1→6)-β-环糊精(Mal-β-CD)的热分解动力学。按Kissinger方程和Ozawa方程计算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21.44k J/mol和18.7k J/mol,麦芽糖基(α-1→6)-β-环糊精在高温、高浓度碱中处于稳定,在酸中可被水解。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变大。  相似文献   
98.
转基因甜瓜植株的获得及其抗病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甜瓜(Cucumis melo)子叶外植体能被含双元载体的根瘤农杆菌菌不妨功体内含1个NPT-Ⅱ基因(新霉素磷酸基转移酶Ⅱ基因),以供选择卡妹妹纱抗性的转化甜 1个WMV-2 CP基因(西瓜花叶病毒2号外壳蛋白基因)。卡那霉素抗性植株经PCR-Southern杂交试验表明,外源的WMV-2 CP基因确已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途径导入甜瓜细胞。目前转基因甜瓜已开花结果。攻毒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转基因  相似文献   
99.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的气传叶部病害。不断发掘和利用新抗源是持续控制条锈病流行危害的重要基础研究工作。‘老白麦’是我国小麦农家品种,对我国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和致病类型均表现为高抗水平。本研究采用常规杂交分析方法,对‘老白麦’及其与感病品种‘Taichung 29’的杂交后代在成株期和苗期分别接种CYR32号小种和CYR33号小种,进行抗条锈性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老白麦’对CYR33号小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近免疫,其全生育期抗条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2号小种在成株期表现近免疫,苗期表现高感,成株抗条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属细胞核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老白麦’至少含有2对显性抗病基因,分别控制‘老白麦’对CYR33号小种的全生育期抗性和对CYR32号小种的成株抗性。基因推导分析认为‘老白麦’对CYR33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可能为未知新基因。建议在抗病育种中加以有效合理利用,促进小麦品种中抗病基因多样化布局。  相似文献   
100.
已知抗瘟基因在黑龙江省寒地稻区的评价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12个日本鉴别品种、7个中国鉴别品种、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6个当地主栽品种,对2006年采自该省主要积温区不同水稻品种的178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006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划分为104个日本小种,077.7号生理小种比例最高为4.49%,017.1号、017.5号、037.5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3.93%。就抗性基因而言,抗瘟基因Pi9(t)在全省抗谱为97.75%,是较好的抗源可以在全省内广泛利用;Piz-5、Pi12(t)抗瘟基因抗谱分别为78.09%和78.65%,根据品种种植区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就品种而言,抗瘟基因Pi9(t)、Piz-5是空育131;Pi5(t)、Pita-2是垦稻10号;Pi9(t)、Pita是上育397;Piz-5、Pi12(t)是垦稻12号等品种抗瘟改良的有利基因;在研究中同时加强对稻瘟病菌种群的监测和新抗源的发掘,有针对性地向主栽品种导入新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