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8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52篇
林业   8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204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219篇
畜牧兽医   548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应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研究猪呼吸道发育过程中淋巴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扁桃体和咽部是呼吸道进入机体的第一个淋巴组织集中的部位,弥散淋巴组织在出生时就存在,淋巴小结不明显;20日龄时扁桃体中淋巴组织增生,淋巴小结清晰可见;120日龄淋巴小结数量增加,紧靠鳞状上皮密集排列,淋巴小结发育很好,并出现生发中心。扁桃体复层鳞状上皮中含有大量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气管叉是呼吸道进入机体的第二个淋巴组织集中的部位,出生时气管叉外膜中淋巴组织直接与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相连,淋巴组织明显可见。20日龄时气管叉外膜中淋巴组织已分开,形成气管叉外膜密集的淋巴组织和气管支气管淋巴结两个部分。120日龄时气管叉处淋巴组织特别发达,黏膜上皮中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也显著增加。肺内气管和细支气管固有膜中均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其中浆细胞数量增加,上皮中仍存在少量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本试验结果提示猪呼吸道是黏膜免疫较理想的诱导位点和效应位点,新生仔猪通过鼻腔免疫可提高呼吸道局部黏膜免疫力。  相似文献   
992.
应用研究筛选出的中药方剂和剂量进行羊胃肠道线虫驱虫,经和伊维菌素对比试验,其驱虫效果差异不显著,但费用降低50%,显著提高了养羊的经济效益,便于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3.
本研究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幼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牟氏角毛藻(Chaeroeeros moelleri)、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卤虫(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存活率(SR)、变态发育和消化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单一卤虫组的幼体变态发育速度最快,14 d内全部变态为仔虾,其他3组则需要15 d;单一卤虫组、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幼体变态为仔虾时的SR分别为84.33%、84.67%和83.00%,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混合饵料组的幼体在Z5~P阶段大量死亡,变态为仔虾时的SR为35.67%。单一卤虫组投喂的脊尾白虾幼体的胃蛋白酶(1.94 U/mg prot)、脂肪酶(2.35 U/mg prot)和α-淀粉酶(0.13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高,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组的胃蛋白酶(0.08 U/mg prot)、脂肪酶(0.91 U/mg prot)和α-淀粉酶(0.08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低;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α-淀粉酶活力均为0.12 U/mg prot,而轮虫+卤虫组幼体的脂肪酶(1.78 U/mg prot)和胃蛋白酶(0.39 U/mg prot)比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分别高0.35和0.04 U/mg prot。研究表明,在脊尾白虾育苗过程中,投喂卤虫无节幼体(3~5 ind./mL),能提高幼体SR和加快变态发育速度,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加入一定的牟氏角毛藻可减缓养殖水体恶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994.
为探明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的消化机能,明确适宜的投喂频率,减少互残造成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中华蛸消化系统各器官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比较了摄食前后各消化器官消化酶活性以及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华蛸嗉囊、胃、盲囊和肠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组成,内壁含有较多的褶皱,胃壁肌层最发达,盲囊和肠黏膜褶皱层无护膜;前唾液腺和后唾液腺均为复合管状腺,由腺管及大量的分泌导管组成;肝脏内肝小叶界限不易分辨。中华蛸摄食后,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肝脏是分泌消化酶的重要器官,胰蛋白酶活性在肝脏最高为(148.74±21.25) U/mg,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肝脏和胃最高。摄食后血浆总蛋白在120 min达到最低值后上升,血糖和肌糖原浓度在200 min达到最大值后下降,血浆胆固醇和血浆甘油三酯浓度变化幅度较小。消化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食物进入嗉囊和胃部,肝脏分泌大量胰蛋白酶,机体的营养物质为消化过程供能,含量下降;第2阶段胰蛋白酶活性处于较高水平,营养物质逐步被消化吸收。中华蛸完整的消化吸收过程约400 min,研究表明,中华蛸养殖生产中适宜的投喂间隔时间为6~7 h。  相似文献   
995.
养殖鳗鲡肠道益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樊海平 《水产学报》2006,30(1):97-102
从正常养殖的鳗鲡肠道中分离得到477株细菌,通过对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试验和产酶能力测试筛选出47株细菌。通过对鳗鲡饲料培养基的利用能力从中筛选出19株细菌,鉴定分类后选择7株可能的益生菌进行鱼粉分解试验,筛选得到2株细菌,即A40209CDC4和A31009NA。最后测定这2株细菌对欧洲鳗鲡的毒力和对鳗鲡饲料的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在急性毒性试验中,试验剂量的细菌对欧洲鳗鲡无毒力,且能有效地提高对饲料的利用率,表明筛选出的2株肠道益生菌A40209CDC4和A31009NA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6.
为了确定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牛场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病牛消瘦甚至死亡的病因,本研究以病牛病变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细菌分离鉴定和细菌16SrRNA序列分析来鉴定菌种,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种特异性基因Kmt-1和各个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hyaD-hyaC、bcbD、dcbF、ecbJ、fcbD)PCR扩增来确定细菌的血清型,同时应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小鼠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从病变的肺组织中分离到1株菌落为灰白色、露珠状、不溶血,染色为革兰阴性球杆状细菌,生化鉴定结果符合巴氏杆菌特征,同时16SrRNA序列分析与NCBI上已公布的多杀性巴氏杆菌16SrRNA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Kmt-1以及各血清型特异性基因PCR扩增只扩增到Kmt-1和hyaD-hyaC特异性基因片段;分离菌株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耐药,对其他30种药物敏感,同时感染小鼠全部死亡。结果显示从病牛体内分离到1株毒力较强的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997.
对3种淡水有胃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咽喉齿、舌和鳃耙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对几种鱼胃的形态、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进行了描述;测量了食道长、胃长、胃直径、肠长、消化道长和腹腔长;并计算了有关比值。探讨了摄食习性与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8.
为了给羊只寄生虫的驱除提供合理的用药指导,选择陕北白绒山羊开展消化道线虫的驱虫试验以及驱虫后寄生虫的动态变化研究。选取3种常用驱虫药(伊维菌素注射液、芬苯达唑粉、伊维菌素芬苯达唑预混剂),通过饱和食盐水漂浮法、虫卵计数法、寄生虫剖检法对陕北白绒山羊的消化道线虫驱虫前后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对驱虫后1个月、2个月的消化道线虫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感染线虫种类6种,分别为捻转血矛线虫(Hemonchus contortus),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spp.),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仰口线虫(Bunostomum trigonocephalum),夏伯特线虫(Chabertia sp.),细颈线虫(Nematodirus sp.),优势虫种为捻转血矛线虫(Hemonchus contortus)。驱虫后伊维菌素注射液组虫卵转阴率和虫卵减少率分别为6.25%和65%;芬苯达唑组虫卵转阴率和虫卵减少率分别为为31.25%和84.21%;伊维菌素芬苯达唑预混剂组虫卵转阴率和虫卵减少率分别为为50%和77.27%。各感染消化道线虫均对...  相似文献   
999.
为揭示热带海参环境适应调节机制,为其人工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探究了红腹海参 (Holothuria edulis) 摄食和生理状况随时间的变化,对不同季节海参的消化道指标、组织学和酶活性变化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春、夏季红腹海参的摄食比较旺盛,冬季出现了与刺参 (Stichopus japonicus) 夏眠相似的特性——体质量下降,消化道组织萎缩、细胞凋亡而出现大量空腔,横行皱襞厚度降低、肠壁结构中的柱状上皮密集程度下降。消化道的消化酶和免疫酶分别在3和6月活性最高,而在12月各项酶 (除调节代谢的碱性磷酸酶外) 活性则均处于低值,因此判断红腹海参具有冬眠现象。  相似文献   
1000.
益生菌主要通过提高饲料营养的消化利用、提高动物免疫调节能力为宿主动物胃肠道(GIT)健康提供益生作用.益生菌通过提高肠绒毛高度、改善黏膜结构来帮助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增强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调节功能、防御病原菌、维持细胞稳态.益生菌对于热应激引起的环境挑战,也有很好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