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8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204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214篇
畜牧兽医   54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饵料与卵形鲳鲹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以浮性饲料、沉性饲料、鱼浆加鳗粉喂养卵形鲳鲹幼鱼21d后,比较了3种饵料对胃、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胃、肠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均以摄食鱼浆加鳗粉组增加幅度最大,肝胰脏蛋白酶以摄食浮性饲料增加幅度最大,蛋白酶活性均以摄食沉性饲料增加幅度最小。胃淀粉酶以摄食沉性饲料组增加幅度最大,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淀粉酶均以摄食浮性饲料增加幅度最大,淀粉酶活性均以摄食鱼浆加鳗粉组增加幅度最小。胃、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脂肪酶均以摄食鱼浆加鳗粉增加幅度最大,均以摄食浮性饲料增加幅度最小。[结论]该研究结果对合理配合饲料养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2.
王长文  崔秀艳  刘墨  刘冠廷  娄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58-16961,16983
[目的]探讨鹅日龄和消化道部位对正常菌群定植规律的影响以及正常菌群定植与消化纤维的关系。[方法]以吉林白鹅为试验动物,试验期间饲喂以羊草和玉米秸为纤维源的日粮。采用稀释滴种法对0~56.00日龄雏鹅消化道6个部位(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靠近黏膜的内容物及黏膜的8种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类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计数。[结果]雏鹅出壳前其消化道是无菌的,出壳后约6h,就可以在腺胃中查出细菌。随后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大量繁殖后,出现厌氧菌的繁殖高峰,46.00日龄左右雏鹅消化道完成定植过程;羊草组细菌数量比玉米秸秆组少,但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相对含量比玉米秸秆组高;大肠杆菌的优势部位为腺胃,肠球菌和乳酸杆菌的优势部位为回肠,葡萄球菌、真杆菌、类杆菌、消化球菌、双歧杆菌的优势部位为盲肠。[结论]日龄、消化道部位和纤维源显著影响各种菌的定植规律。  相似文献   
43.
李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684-18686
[目的]应用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抗血清研究七彩山鸡(Phasianus colchicas)胃肠道SS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并探讨其分布型的成因及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试验。[结果]SS细胞在腺胃及十二指肠以下都有分布。在回肠分布密度最高,空肠和十二指肠较高,盲肠和腺胃次之,直肠很少。SS细胞的型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等,主要分布于胃肠固有膜、黏膜上皮细胞之间、黏膜上皮细胞基部、腺泡上皮细胞之间。[结论]七彩山鸡胃肠道SS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根据形态,认为七彩山鸡胃肠道SS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44.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消化道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口咽腔较小,上下唇有许多绒毛状突起;上下颌无齿,鳃耙内侧具有绒毛状细齿,口咽腔具有多种类型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有许多较为宽大的黏膜褶;胃呈"U"形,盲囊部明显,贲门部和盲囊部具有丰富的胃小凹和胃腺;前、中、后肠黏膜褶丰富,后肠黏液细胞密度最大,肠长比为0.61;幽门盲囊细长,有25~35条。消化腺为肝胰脏。食道以Ⅰ型黏液细胞为主,贲门部以Ⅰ型和Ⅲ型黏液细胞为主,盲囊部、幽门部、前肠、中肠和幽门盲囊以Ⅲ型黏液细胞为主,后肠以Ⅱ型黏液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45.
[目的]从光谱学角度分析神经干细胞(NSCs)与神经细胞(NCs)的光谱区别,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试验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体外培养NSCs和NCs,应用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测定2种细胞的拉曼光谱。[结果]NSCs与NCs的拉曼特征峰主要出现在600~1800 cm-1的波数范围和2850~3 000 cm-1波数范围内,拉曼光谱的峰位和相对峰强存在一定差异。NSCs的拉曼峰646、2917 cm-1与NCs的拉曼峰652、2908 cm-1处存在较大差异。NCs核中B型DNA胸腺嘧啶和酪氨酸含量相对更丰富。NSCs核中具有NO2成分,而NCs核中NO2较少或没有。NSCs与NCs核内部酰胺Ⅲ、C-H键、类胡萝卜素、C-H键、CH2键、CH3基团的结构不发生明显变化。NSCs较NCs的DNA、酪氨酸、蛋氨酸、腺嘌呤、苯基丙氨酸、胡萝卜素、酰胺Ⅲ等含量更丰富,其中以胡萝卜素和酰胺Ⅲ的相对含量最高。[结论]从光谱学角度研究NSCs与NCs,是一种新的干细胞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褶纹冠蚌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探讨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褶纹冠蚌消化系统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褶纹冠蚌的消化道由唇瓣、口、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组成。消化道管壁大都有许多皱褶,黏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唇瓣、食道、胃、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黏液细胞,纤毛和黏液细胞在食物的运输中起重要作用。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2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结论]该研究可为褶纹冠蚌的消化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摄食、组织病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7.
鸟类消化系统形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铸  杨春文  金建丽  金志民  戴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506-3507,3518
从消化道形态结构与食性、食物质量、能量、生态类型等方面的关系,对国内外鸟类消化系统形态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科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48.
马肠道微生物群对其营养消化及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肠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具有不同功能,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马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结构遭到破坏,可导致肠道微生物失衡和机体功能紊乱,进而引起多种疾病。介绍了马肠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群结构组成特征,阐述了影响马肠道微生物群变化的各类因素,以期为改善马肠道营养健康、开发马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工具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马肠道微生物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9.
Background: Despite frequent clinical us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efficacy of pantoprazole in camelids is not available. Objectives: To examine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both IV and SC pantoprazole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pantoprazole administration would increase 3rd compartment pH in alpacas. Animals: Six healthy adult alpacas. Methods: Alpacas were fitted with a 3rd compartment cannula for measuring gastric pH. After recovery, alpacas received 1 mg/kg pantoprazole IV, q24h for 3 days or 2 mg/kg SC q24h for 3 days. Alpacas received both IV and SC pantoprazole, with a minimum of 3 weeks between treatments. Third compartment pH was recorded and plasma samples were taken for pharmacokinetic analysis. Results: Pantoprazole induced a slow but sustained increase in 3rd compartment pH when given by both the IV and SC routes. Third compartment pH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baseline values (1.81 ± 0.7; mean ± SD) at 24 (2.47 ± 0.8), 48 (3.53 ± 1.0) and 72 hours (4.03 ± 1.3) after daily IV administration of pantoprazole. Third compartment pH increased from 1.73 ± 0.6 at baseline to 3.05 ± 1.1, 4.02 ± 1.4, and 3.61 ± 1.6 at 24, 48, and 72 hours after SC administration, respectively. Pharmacokinetic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pantoprazole had a short elimination half‐life (0.47 + 0.06 h) and a high clearance rate (12.2 ± 2.9 mL/kg/min) after both IV and SC administration. Conclus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antoprazole represents a safe and effective drug for increasing 3rd compartment pH in camelids. Either IV or SC administration is likely to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gastric ulcers.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