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7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9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6篇 |
农学 | 9篇 |
基础科学 | 4篇 |
36篇 | |
综合类 | 171篇 |
农作物 | 6篇 |
水产渔业 | 596篇 |
畜牧兽医 | 11篇 |
园艺 | 8篇 |
植物保护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60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 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 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 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 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 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 食物链越来越短, 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年期, 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平均营养级从4.4下降到3.4, 平均以每10年0.19的速度下降, 高于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下降速度; 种类组成的变化、个体小型化, 以及摄食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引起莱州湾生态系统营养级波动的主要原因。
54.
依据柘林湾附近海域2013年2月、5月、8月和12月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定量采样数据,对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89种,全年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7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8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8;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个季度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丰度的k-优势度曲线表明,4个季度的多样性水平为冬>春≈秋>夏。R型聚类结果表明,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可以归为一类群;曲线拟合表明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之间、多样性指数与种类数之间、丰富度指数与种类数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高。Q型聚类结果表明,大致可将28个站位分成3类群或者5类群。 相似文献
55.
利用2011年5月?2012年4月(除冰期12月和翌年1?2月外)在渤海莱州湾逐月由底至表垂直拖网(网孔目160 µm)获得的浮游动物样品,开展小拟哲水蚤丰度分布周年季节变动研究。结果显示,小拟哲水蚤季节变化呈单峰型,7?10月份丰度较高,高峰值出现在8月份;水平分布以湾中部偏东侧丰度较集中,其次为湾口站位,湾顶站位为相对低值区。应用Primer 6.0软件中的BIOENV程序分析发现,小拟哲水蚤总丰度的月变化主要受水温影响、特别是1月前的水温,可能还受黄河径流量的间接影响;水平分布则与盐度、水深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6.
采用室内营养加富法研究了2008年流沙湾春季和夏季营养限制状况.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N、P、Si、Fe等单营养添加缸浮游植物均无显著的促进效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N、P和N、P、Si多营养添加缸均显著促进了浮游植物的增长.其中春季N、P缸和N、P、Si缸浮游植物叶绿素a最大生物量分别为49.9 mg/m3和38.4 mg/m3,夏季N、P缸和N、P、Si缸叶绿素a最大生物量分别达14.2 mg/m3和49.4 mg/m3.N、P协同限制流沙湾浮游植物生长;流沙湾大规模高密度贝类养殖导致的营养沉降作用和大型藻类和海草类生物代谢作用可能是造成流沙湾浮游植物营养限制的主要因素.流沙湾浮游植物受到养殖贝类高摄食压力及海域低营养供给共同作用,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不平衡. 相似文献
57.
根据2009-2013年每年8月在莱州湾水域进行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100种资源种类,其中鱼类56种;渔业资源种类和资源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2013年渔业资源种类数为2012年种类数的84.4%,仅为2009年的60.3%,平均网获质量明显下降.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各生态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2.67-3.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70-3.83,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12-0.63.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分析表明,在相同的相似性水平上分组,组内平均相似性与组间相异性变大.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各年渔业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莱州湾渔业资源逐年衰退,优势种更替明显,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多样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8.
Maria Lourdes A Cuvin-Aralar Alma G Lazartigue & Emiliano V Aralar 《Aquaculture Research》2009,40(2):181-187
Postlarvae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were acclimated and stocked in lake-based cages at the following stocking densities: 10, 20, 30 and 40 shrimp m−2 . Another set of shrimp was stocked in concrete tanks as reference samples at 30 shrimp m−2 .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mong stocking densities throughout the 95-day culture. The final weight at harves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tocking density: mean weights of 23.3, 15.8, 13.0, 10.9 and 14.6 g for the 10, 20, 30, 40 shrimp m−2 and reference tanks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throughout the culture period, ranging between 69% and 77%. Daily growth rates (range: 0.11–0.24 g day−1 )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s (range: 3.54–4.34%) also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stocking densities, both increasing with decreasing stocking density. The feed conversion ratio in the cages did not differ among the stocking densities, ranging from 1.53 to 1.6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ing density and mean individual weight at harvest followed the equation y =81.06 x −0.54 ( R 2 =0.938) and that of stocking density and production (in g m−2 ) is y =58.01 x −0.46 ( R 2 =0.834). 相似文献
59.
应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辽东湾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10年6月和8月辽东湾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了28种鱼类和26种无脊椎动物的营养位置。结果表明,辽东湾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处于2.98~4.84,集中在3.70~4.56;相比6月δ15N值的分析结果,8月有50%的鱼类δ15N值增加,孔鳐(Raja porosa)增幅最大,增加了1.06‰;9种鱼类δ15N值减少,鯒(Platycephalus indicus)减幅最大,减少了1.84‰,可见鱼类样品的δ15N值随季节的变化因种类而各异;8月有87.5%的无脊椎动物δ15N值减少,其中,减少幅度大于1‰的有6种,占37.5%,可见无脊椎动物的δ15N值随季节的变化较明显。通过对不同采样点同种生物δ15N值的比较发现,辽东湾近岸海域的10种无脊椎动物的δ15N值均高于远岸海域,差值范围为0.05‰~1.49‰,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陆源污水排放使近岸海洋生物的δ15N值升高。 相似文献
60.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网跟踪调查的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2.13倍和2.50倍,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3.38倍和8.19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11.57倍和23.39倍。礁区2次刺网跟踪调查礁区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的2.29倍和3.14倍,平均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5.51倍和9.49倍,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11.33倍和10.06倍。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