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14篇
  免费   1146篇
  国内免费   3019篇
林业   416篇
农学   2569篇
基础科学   12篇
  1032篇
综合类   8423篇
农作物   1879篇
水产渔业   1055篇
畜牧兽医   6290篇
园艺   1014篇
植物保护   1289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350篇
  2022年   741篇
  2021年   907篇
  2020年   931篇
  2019年   1010篇
  2018年   757篇
  2017年   1034篇
  2016年   1244篇
  2015年   1141篇
  2014年   1090篇
  2013年   1071篇
  2012年   1663篇
  2011年   1671篇
  2010年   1292篇
  2009年   1252篇
  2008年   1147篇
  2007年   1305篇
  2006年   1076篇
  2005年   855篇
  2004年   617篇
  2003年   502篇
  2002年   374篇
  2001年   373篇
  2000年   279篇
  1999年   244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0篇
  1956年   18篇
  1955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巴西橡胶树多聚遍在蛋白基因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中发现橡胶树胶乳中的橡胶粒子膜上存在遍在蛋白(Ubiquitin),天然橡胶就是在橡胶粒子上合成的,一些与橡胶合成相关的酶或蛋白就位于橡胶粒子膜上,为了探讨多聚遍在蛋白(Polyubiquitin)基因在天然橡胶合成中可能的调节作用,对橡胶树Polyubiquitin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Northern blot分析表明,Polyubiquitin基因在橡胶树叶片,树皮和胶乳中都表达,在胶乳中的表达量比叶片和树皮中的高。用外源乙烯和茉莉酸处理的末开割橡胶树和开割橡胶树进行处理后,均可引起Polyubiquitin基因表达增强,未开割橡胶树对外源乙烯和茉莉酸处理比开割橡胶树的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992.
水稻抗白背飞虱新基因Wbph6(t)的定位初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应用由90个株系组成的TN1/鬼衣谷F3群体,分析了水稻抗白背飞虱新基因Wbph6 (t)与DNA标记的连锁关系。应用隐性极端群体法,将[WTBX][STBX]Wbph6[WTBZ][STBZ](t)定位于第11染色体短臂,与SSLP 标记RM167的遗传距离为21.2 cM。  相似文献   
993.
农杆菌介导glgC-TM基因转化水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农杆菌介导将glgC-TM基因导入多个水稻品种。研究表明农杆菌转化过程中,潮霉素是一种很好的筛选剂,成熟胚以及国产的羧苄青霉素不适宜用作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的质粒在转化过程中对抗性愈伤的得率和阳性植株的转化率不存在显著影响。T1代PCR检测表明,在转基因当代就有可能获得转基因纯系。  相似文献   
994.
水稻稻瘟病菌胁迫应答cDNA片段的表达及定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抗稻瘟病品系G205为材料,应用cDNA微阵列分别获得了一个受稻瘟病菌诱导的含NBS LRR的cDNA克隆(暂命名为RIM1, rice induced by Magnaporthe grisea)和一个受稻瘟病菌抑制的编码腈水解酶(Nitrilase)的cDNA克隆(暂命名为NIT),并通过Northern得到证实。RFLP分析将RIM1和NIT分别定位于水稻第2和第3染色体上,它们均位于控制水稻稻瘟病部分抗性QTL区间。  相似文献   
995.
植物自主开花途径花发育基因FVE对植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小麦中的调控功能,利用小麦基因组数据和二穗短柄草基因组数据,通过RT-PCR和PCR技术对小麦花发育基因FVE的DNA序列和cDNA序列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分别获得了7 034bp(TriFVE1,Gene Bank JQ317687)和6 910bp(TriFVE2,Gene Bank JQ317688)的两个FVE基因序列。基因结构分析表明,FVE基因由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组成,TriFVE1和TriFVE2基因的内含子序列存在大片段的插入/缺失,同源性仅为79.87%。TriFVE1和TriFVE2的cDNA编码区序列均为1 368bp,存在4个SNP位点,编码455个氨基酸的FVE蛋白序列完全一致。利用"中国春"和21个缺四体将TriFVE1和TriFVE2分别定位于小麦3A和3D染色体上。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了FVE基因在单棱期、二棱期和穗分化时期的小麦茎尖组织表达模式,发现二棱期和穗分化期TriFVE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单棱期,表明FVE在小麦花发育由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基于FVE蛋白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苔藓植物、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被明显分为不同类群,该基因随着物种的进化而进化,可以为研究植物分子进化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基于近等基因导入系发掘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玉米自交系掖478与中自01构建近等基因导入系群体(BC4F2),通过田间人工接种甘蔗花叶病毒鉴定获得抗病植株。采用38个SSR标记分析抗病株基因型,通过连锁不平衡分析,在玉米第3和6染色体上发掘3个主效抗病QTL。第3染色体上的QTL置信区间为26.1cM-phi053-5cM;第6染色体上的QTL置信区间分别为1.2cM-bnlg161和5.3cM-bnlg1538-7cM。建立了基于近等基因导入系发掘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主效QTL技术,获得了一批含有抗病毒QTL的近等基因导入系,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997.
辣椒斑点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Xcv)在非寄主烟草上的过敏反应与xopX基因有关,但在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基因组中并未标注xopX同源基因的功能。为研究白叶枯病菌中xopX同源基因在致病性中的作用,对白叶枯病菌的xopXoo基因进行了克隆和突变,并对xopXoo突变体在非寄主烟草上的过敏反应、水稻苗期的水浸症状以及成株期的致病性和病菌生长能力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显示,xopXoo基因突变并不改变白叶枯病菌在烟草上激发过敏反应和在水稻上产生水浸症状能力,但突变菌株在成株期水稻上的致病性和菌体生长能力显著下降。遗传互补能够恢复xopXoo突变体的致病性和菌体生长能力,表明xopXoo是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基因。还对白叶枯病菌激发非寄主烟草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基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8.
一个水稻双子房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籼稻保持系C2与绵香5B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植株显著矮化的双子房突变体。该突变体花器官主要表现为:雄蕊数目减少,雌蕊增加,双子房,多柱头,胚囊畸形,有雄蕊雌蕊化现象。由于其高度不育,突变性状采用杂合体保存,经5代连续自交,均表现稳定遗传特性。同时,杂合株系呈典型的3∶1分离比例,表明该突变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控制,并将该突变体暂时命名为TOR。  相似文献   
999.
There exists 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G or T, at the first base of the donor splice site of waxy gene intron 1 in rice.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base of the donor splice site of waxy gene intron 1 and amylose content in rice, the one-step PCR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is G or T in 220 Yunnan indigenous rice varieties from 14 districts, 55 towns/counties of Yunnan Province, and 101 varieties of which were validated by the PCR-Acc I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G/T polymorphism, 164 rice varieties showed GG-genotype, while the other 56 fell into TT-genotype, accounting for 74.5% and 25.5% of all the test varieties, respectively. When all the rice varieties were divided into indica and japonica subspecies, it was found that 80.5% of indica rice and 67.0% of japonica rice belonged to GG-genotype. The rice varieties with GG-genotype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amylose content (18.95% on average) than those with TT-genotype (all below 16%), but 33 rice varieties with GG-genotype still had low amylose content ranging from 3.91% to 15.93%, and most of them came from the Dai minority area in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ean amylose content of the same GG or TT genotypes between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suggesting that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s, indica or japonica, had no effect on amylose content. The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enotype and amylose content was 0.733 (P<0.01).  相似文献   
1000.
高原粳稻子预44抗稻瘟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高感稻瘟病的低海拔粳稻江南香糯与高抗稻瘟病的高原粳稻子预44作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F2、BC1F1和以F2单粒传构建的、由276个株系组成的F7重组自交系群体。分别用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13和ZE1对两亲本江南香糯和子预44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F2和BC1F1进行抗性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子预44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13和ZE1的抗性都表现为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进一步利用重组自交系F7群体的266个有效株系作为定位群体,将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E1的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上与SSR标记RM206间遗传距离为0 cM的位置,暂定名为Pi zy(t)。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将子预44中的抗性基因用于水稻抗病育种及该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