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264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480篇
畜牧兽医   65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71.
Abstract Predation is an important force structuring aquatic communities, but predator–prey interactions are complex and regulated by multiple factors. Invasive fishes may interact with native fishes to alter predator–prey preferences and community dynamics. For example,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L., is an invasive species that can become abundant and negatively affect aquatic ecosystems. Juvenile common carp are occasionally found in predator diets, but predator preferences for common carp compared with alternative prey remains unknown. Prey selection and feeding behaviour of five piscivores (flathead catfish, Pylodictis olivaris (Rafinesque); 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 (Lacepède); smallmouth bass, M. dolomieu Lacepède; walleye, Sander vitreus (Mitchill); and northern pike, Esox lucius L.) foraging on juvenile common carp and two alternative prey (fathead minnow, Pimephales promelas Rafinesque, and yellow perch, Perca flavescens Mitchill) at variable densities and habitats were evaluated. Common carp and fathead minnow were generally selected for or neutrally selected across predator species, habitat types and prey assemblages. By contrast, yellow perch was generally selected against. Common carp were easily captured but difficult to manipulate and ingest compared with other prey. These results reveal that common carp are vulnerable to a variety of predators, suggesting control of this detrimental invader may be possible through biomanipulation.  相似文献   
772.
本研究首次从鲤(Cyprinus carpio)中得到2种形式的14 kD载脂蛋白(Apo-14kD)和4种形式的载脂蛋白E(ApoE),分别为Apo-14kDa-a和Apo-14kDa-b(同源性为79%)、ApoE-a1和ApoE-a2(同源性为91%)以及ApoE-b1和ApoE-b2(同源性为90%)。系统学分析表明,Apo-14kDa-a与多数硬骨鱼的Apo-14kDa同源性高于与Apo-14kDa-b的同源性,而Apo-14kDa-b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Apo-14kDa同源性较高,提示二者在鲤科鱼类中的分化时间较早;ApoE-a和ApoE-b的分化时间也应该处于鲤科鱼类分化的早期阶段,随后进一步分化出4个同源基因。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Apo-14kDa-a基因在肝、头肾中大量表达,肠中微弱表达,其他组织无表达,Apo-14kDa-b基因只在肝表达;ApoE-a1基因和ApoE-a2基因只在肠表达;而ApoE-b1基因和ApoE-b2基因均在脑、皮肤、鳃、肝、精巢、肠、心脏、肌肉、体肾、头肾中表达,但在脾和卵巢发生表达分化。进一步的qRT-PCR检测发现6个基因在不同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也有较大不同,且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均存在阶段差异性。另外,qRT-PCR分析证实Apo-14kDa基因和ApoE基因均有可能在鲤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显著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3.
以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5个配套选育系进行双列杂交产生的F1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统计学和数量遗传学方法对6个繁殖性状(雄鱼性腺指数、雌鱼性腺指数、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受精率和孵化率)进行了配合力测定和杂交优势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组合间的繁殖性状存在较大差异,但以"麻花"作母本的交配组合的平均雌鱼性腺指数和孵化率最高,以"全红"作母本的交配组合的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最高,以"粉花"作母本的交配组合的所有繁殖性状参数均较差;雌鱼性腺指数与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表型相关(r=0.411~0.847,P=0.01~0.04),绝对繁殖力与相对繁殖力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表型相关(r=0.847,P<0.01);雌鱼性腺指数、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3个性状检测到显著的特殊配合力;通过遗传效应预测,10个杂交组合均存在特殊配合力与杂交优势预测值,其雄鱼性腺指数、雌鱼性腺指数、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和孵化率的杂交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均呈极显著相关(r=0.959~0.985,P<0.01)。本研究结果为瓯江彩鲤配套系育种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74.
利用1对特异性引物DABF和DABR,分别从30尾感病和13尾抗病"粉玉"体色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var.color)的cDNA中扩增出长度为624 bp的MHC classⅡB基因片段。对210个有效克隆进行测序,获得84个不同的编码序列,分属13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其中Cyca-DAB3*17和Cyca-DAB3*18为新发现的2个等位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变异位点总数为267、130,变异率较高(42.79%、62.50%)。MHCⅡB基因片段包括第1 4个外显子,分别编码信号肽、β1和β2结构域及跨膜区。β1结构域的变异明显大于β2结构域,表现为在长度为276 bp的β1结构域中,核苷酸、氨基酸变异位点分别为150个(54.35%)和72个(78.26%);而长度为282 bp的β2结构域的核苷酸、氨基酸变异位点较少,分别为105个(37.23%)和54个(57.45%)。在β1结构域的24个抗原结合位点(PBR)上,有22个发生了变异。β1结构域的PBR、非抗原结合位点(non-PBR)及β2结构域的非同义碱基替换率(dN)与同义碱基替换率(dS)的比值ω分别为1.366、0.992、0.792,表明"粉玉"体色瓯江彩鲤MHC classⅡB基因的β1结构域在进化过程中受到正向选择作用。基因Cyca-DAB3*09在抗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7.81%)显著高于感病群体(1.37%,P<0.05),新等位基因Cyca-DAB3*18(频率为3.13%)只出现在抗病群体中,基因Cyca-DAB1*08、Cyca-DAB3*08和Cyca-DAB3*17为感病群体所特有。研究结果为抗病"粉玉"体色瓯江彩鲤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5.
吉红  程小飞  李杰  张建禄  刘超 《水产学报》2012,36(10):1599-1611
为研究蚕蛹替代鱼粉对框鳞镜鲤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健康状况的影响,试验配制含10%鱼粉的基础饲料(CP 36.18%,EE 5.18%)和蚕蛹替代50%鱼粉蛋白的蚕蛹饲料(CP 35.38%,EE 5.06%),饱食饲喂饲养于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框鳞镜鲤幼鱼(12.10±0.89)g 61 d,日投喂3次。结果显示,蚕蛹组与鱼粉组的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增长率、饲料系数、成活率等生长性能指标,肥满度、内脏指数、脾脏指数、肝胰脏指数、肠指数等生物学性状指标,以及全鱼、肌肉、肝胰脏的一般营养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蚕蛹组全鱼Lys水平和肌肉Tyr水平,肌肉C14∶0、C16∶1n-7、C18∶1n-7水平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C18∶3n-3、∑n-3PUFA水平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肝胰脏C18∶3n-3、C22∶5n-3水平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动脉粥样硬化指数(IA)和促凝血指数(IT)差异不显著(P>0.05);蚕蛹组和鱼粉组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蚕蛹组和鱼粉组的前肠和中肠肠道褶皱高度、褶皱密度、褶皱宽度、粘膜下层厚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蚕蛹组前肠肌层显著较鱼粉组薄(P<0.05),中肠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其生长指标、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组织结构形态,蚕蛹替代框鳞镜鲤日粮中50%鱼粉蛋白对机体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框鳞镜鲤的健康状况,且有促进生长及饲料利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776.
王巍  胡红霞  孙向军  牛翠娟 《水产学报》2012,36(11):1658-1666
为了解色素控制基因与体色分布的关系,实验用分子克隆技术得到了锦鲤酪氨酸酶(tyrosinase, Tyr) cDNA 基因序列, 并利用半定量PCR的方法分析了酪氨酸酶基因在锦鲤不同品系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实验得到了长约1 779 bp锦鲤酪氨酸酶cDNA基因, 其包括长1 608 bp开放阅读框, 编码535个氨基酸。cDNA、蛋白水平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都表明酪氨酸酶在鱼类间的保守性要高于鱼类与其他脊椎动物间的保守性。半定量分析研究显示,酪氨酸酶基因在皮肤、肝、心、脑和眼中都有表达, 其中眼部和黑色皮肤表达最高, 其次是脑, 红色和黄色皮肤, 肝和心的表达最低。不同品系同组织间眼、肝、心、脑的酪氨酸酶基因表达差异不显著, 但是在皮肤中有差异表达, 黑色皮肤表达最高, 其次是红色和黄色皮肤, 在白色皮肤中也有少量表达。酪氨酸酶基因在非黑色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可能与存在多种形式酪氨酸酶有关, 也有可能非黑色素细胞能转化为黑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777.
以2%棉粕酶解蛋白肽(以下简称蛋白肽)分别等质量替代基础日粮中2%鱼粉和2%植物蛋白原料(1.0%豆粕+0.5%菜粕+0.5%棉粕),考察蛋白肽对(48.56±1.39)g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生长性能、血清及肠道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肽替代鱼粉或植物蛋白后试验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蛋白肽可降低脏体比和肝体比,并显著性提高鱼体粗蛋白含量(P<0.05);同时可提高试验组建鲤血清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778.
[目的]研究适量添加黄霉素对池塘养殖建鲤的生长效果的影响。[方法]在60 d的试验周期中,选用约55 g重的建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饲料中黄霉素不同添加水平对池塘养殖建鲤的生长效果、肌肉成分及体型特征的影响。[结果]当饲料中黄霉素添加量为2、48、mg/kg时,建鲤生长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建鲤成活率,黄霉素添加量为2 mg/kg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添加量为48、mg/kg时显著高于对照组。黄霉素不同添加水平对建鲤肌肉成分和体型特征无显著性影响。当黄霉素添加量为4 mg/kg时,与其他各组相比,建鲤生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成活率最高。[结论]池塘养殖条件下建鲤饲料中黄霉素适宜的添加量为4 mg/kg。  相似文献   
779.
五倍子对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南大学水产与水文学院,重庆 400716)  相似文献   
780.
运用CodonW程序计算和统计分析了鲤和斑马鱼HOX基因家族密码子组成、同义密码子使用频率。结果表明,鲤和斑马鱼HOX基因家族的最优密码子分别为6和9种。鲤和斑马鱼以A或u结尾的密码子发生强烈偏向;最优密码子的使用频率(Fop)与密码子适应指数(CAI)、密码子偏爱指数(CBI)、基因的G+C含量(GC),尤其是第三位密码子的G+C百分含量(GC3S)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鲤和斑马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O.5946和0.7884、0.9772和0.9616、0.3356和0.5380、0.5424和0.8144),而与有效等位基因数ENc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1241和0.3987)。实验表明:同义密码子第三位密码子碱基含量和组成直接影响着最优密码子使用偏性,基因的表达水平越高,对密码子的使用偏性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