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4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59篇 |
农学 | 13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6篇 | |
综合类 | 368篇 |
农作物 | 1篇 |
水产渔业 | 195篇 |
畜牧兽医 | 43篇 |
园艺 | 25篇 |
植物保护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2.
73.
74.
中华倒刺又名清波、乌鳞、清板,鲤属鲃亚科。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体污染严重,中华倒刺鲃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今后有望成为一种优良的人工养殖对象。本文将其养殖技术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1、生活习性中华倒刺属广温性鱼类,在我国南方地区可常年进行养殖,但水温对其生长影响较大,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 ̄28℃。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表现为食欲减弱;水温超过34℃时,基本停食。不耐低氧,要求水质清新,透明度高,溶氧量在4毫升/升以上。中华倒刺主要生活在流水较急且底乱石多的江河中,属底栖性鱼类,摄食周围的饵料和沉入水底的菜叶、谷物等… 相似文献
75.
76.
为探究毛竹的潜在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并确定对其分布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变量,文章基于MaxEnt预测模型,利用环境变量图层及316个毛竹分布点数据研究毛竹地理分布的变化。结果显示:1)限制毛竹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干月降水量、年均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年平均温、温度年较差和海拔;2)当前毛竹的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中国东南部,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致重叠,高适生区主要位于总适生区的东部和西北部;3)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毛竹总适生区面积有所缩减,各不同等级适生区面积变化大,其中高适生区面积大幅度缩减。研究获得的毛竹适生区变化趋势可为毛竹培育、引种以及入侵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记述了采自陕西太白山的横皱叶蝉属1新种,即凸斑横皱叶蝉Oncopsis convexus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宁波地区发现的一种严重危害云锦杜鹃的茎蜂类害虫,明确其种类和分类地位,并探讨该类茎蜂多样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经典比较形态学研究法,确定种类名称并判断本种害虫的所属类群。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组装、序列特征分析、近缘种遗传距离统计并构建基于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确定蛀茎危害云锦杜鹃的茎蜂害虫是一个新物种:杜鹃简脉茎蜂Janus dujuan Wei, sp. nov.。杜鹃简脉茎蜂与西藏东部分布的黄腹简脉茎蜂J. xanthus Naito&Smith, 1998近似,但体色和构造与该种均不同。杜鹃简脉茎蜂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全长17 725 bp,包含全部37个基因。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了简脉茎蜂属5个物种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杜鹃简脉茎蜂与斑翅简脉茎蜂种团的缘斑简脉茎蜂组成单系群,杜鹃简脉茎蜂与已知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的简脉茎蜂属种类差距很大,cox1序列的K2P距离为14.7%~21.4%。讨论了茎蜂科茎蜂属和简脉茎蜂属的生物地理特征,推测简脉茎蜂属在东亚南部的多样化可能与本地区杜鹃花科植物的多样... 相似文献
79.
植硅体是一种新兴的植被、环境和气候代用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古生态学和考古学中,其作为古植被和古气候指标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植物植硅体形态研究。例如,画眉草亚科(Eragrostoideae)植物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均能发育成形态和大小相近的短鞍型植硅体,迄今为止有关其详尽的形态对比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描述了5种画眉草亚科植物和芦苇的茎叶和花穗产生的短鞍型植硅体的形态,并测量了植物不同部位产生的短鞍型植硅体的长度和宽度。结果表明:除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花穗短鞍型植硅体无凹边外,大部分短鞍型植硅体形态相似;进一步引入形态参数区分,画眉草亚科植物茎叶短鞍型植硅体的底长平均为(11.9±2.3)μm,鞍长平均为(8.1±1.9)μm,宽度平均为(12.2±2.7)μm,芦苇茎叶短鞍型植硅体底长平均为(11.9±2.2)μm,鞍长平均为(7.9±1.1)μm,宽度平均为(11.2±1.6)μm,表明画眉草亚科植物和芦苇茎叶的短鞍型植硅体形态测量数据重合,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小画眉草花穗短鞍型植硅体底长平均为(8.3±1.0)μ...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