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5篇
  免费   472篇
  国内免费   341篇
林业   309篇
农学   492篇
基础科学   13篇
  444篇
综合类   2446篇
农作物   450篇
水产渔业   474篇
畜牧兽医   614篇
园艺   172篇
植物保护   145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176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338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347篇
  2012年   442篇
  2011年   431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376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6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纤维素油脂的统合生物加工过程是将纤维素酶生产、纤维素水解和微生物油脂发酵过程组合,通过一种微生物完成.运用统合生物加工过程生产微生物油脂可以降低生物转化过程的成本.该文对20株纤维素降解菌进行筛选评价,结果发现青霉菌株 P‐2同时具备有效的纤维素降解和油脂积累能力.脂肪酸组分分析表明,菌株 P‐2胞内油脂的脂肪酸组分主要为棕榈酸( C16:0,21.05%)、油酸( C18:1,22.43%)和亚油酸( C18:2,27.78%).菌株P‐2在以纤维素粉为底物的液体发酵和以秸秆、麸皮混合物为底物的固态发酵条件下可达到的最高油脂产量分别为0.65 g/L 和40.13 mg/g(按干物质计).说明青霉 P‐2是一株潜在的低成本纤维素油脂生产菌.进一步分析在发酵试验中的油脂产量和纤维素酶活力发现,菌株 P‐2的纤维素酶分泌能力在其油脂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外源纤维素酶添加试验证实,在培养基中外源纤维素酶添加量的提高可以促进 P‐2油脂的生产.添加24 IU /g (按干物质计)纤维素酶可使 P‐2发酵后的最高油脂产量达到0.83 g/L .对固态发酵所得到的滤纸酶活力和油脂产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证实滤纸酶活力与油脂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2=0.711,P<0.01).当固态发酵系统中的滤纸酶活力从1.0 IU /g 增加到3.5 IU /g(按干物质计)时,对应的油脂产量从26.24 mg/g上升到40.13 mg/g(按干物质计),产量增长量达到52.93%.以上结果暗示纤维素酶分泌能力不足是制约 P‐2油脂产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通过调控菌株 P‐2的纤维素酶分泌能力可能是提高油脂产量的可行性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232.
通过平板对峙法从香草兰根际微生物中筛选出对香草兰根(茎)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香草兰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和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均有良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10株。通过16S r DNA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其中7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2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s),1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methylotrophicus)。提取脂肽类化合物进行抑菌分析,发现10株生防菌脂肽类提取物对香草兰根(茎)腐病菌和香草兰疫病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有4株的脂肽类粗提物对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菌有强烈的抑制活性。对其中2个菌株脂肽类粗提物进行MALDI-TOF/TOF-MS检测,发现菌株VX2R11产生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和伊枯草素A(Iturin A)2种脂肽类化合物,菌株VX2S02仅产生伊枯草素A,推测产生伊枯草素A是菌株VX2R11和VX2S02拮抗香草兰根(茎)腐病菌和疫病菌重要机制;产生表面活性素是菌株VX2R11拮抗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菌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33.
为掌握黑刺粉虱在川西地区茶园的发生动态,为其绿色防控打下基础,通过7年田间调查,系统研究黑刺粉虱的空间分布,卵、各龄幼虫(共3龄)、蛹和成虫的田间消长动态。结果表明:黑刺粉虱主要分布于茶棚中下层,约占虫口总数的90%,其中约70%的虫口分布于茶棚下部;川西茶区黑刺粉虱1年发生3~4代,主要以2~3龄幼虫越冬,越冬存活率约20%;黑刺粉虱在叶层厚且郁闭的茶园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234.
不同浓度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室内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苏云金杆菌(Bt)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不同浓度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对美国白蛾进行室内防治试验。[结果]不同浓度的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浓度增加而增强,苏云金杆菌悬浮剂500倍、800倍稀释液对美国白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结论]综合考虑击倒速度和防治成本,采用苏云金杆菌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以800倍稀释液为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235.
付红梅  李森  檀根甲  王子迎  赵平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82-11484,11495
[目的]筛选具有生防潜力的大豆疫霉拮抗菌,为寻找病害防控措施、设计新的疫病控制策略提供基础。[方法]从黑龙江省3个不同地区采集大豆根围土壤样本并分离各类土壤微生物,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出对大豆疫霉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并在此基础上测定拮抗力较强微生物对大豆疫霉菌的生长抑制率及其对大豆疫病的控制作用。[结果]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拮抗效果相对较好的细菌,命名为B048菌株。对峙试验结果显示,拮抗细菌B048菌株对大豆疫霉的生长抑制率达97.5%;拮抗持久力测定显示,在与大豆疫霉对峙培养21d时抑菌带宽度仍达20.0mm;在盆栽试验中,B048对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为100%。经形态学和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拮抗细菌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结论]拮抗细菌B048菌株具有较好的开发成大豆疫病生物防治菌的前景。  相似文献   
236.
研究了青霉素、甘氨酸、溶菌酶浓度、酶解温度、菌龄、再生培养基对生防芽孢杆菌Snb2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的影响。培养液中青霉素和甘氨酸的终含量分别为0.3%和1.0%时,菌株Snb2的生长量最佳;菌株原生质体形成的最佳条件是,溶菌酶浓度为2.0mg·mL-1,酶解温度为35℃,生产原生质体的最佳菌龄为对数生长中期;在最佳再生培养基HCNB培养基上,原生质体再生率为66.0%。  相似文献   
237.
生物有机肥在盐碱地上的应用效果及其对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筛选能够在高渗透压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巨大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将其作为功能微生物发酵生产出生物有机肥,应用于盐碱地改良。同化学改良法比较得出,在投入相同的条件下,生物有机肥改良的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显著改善,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多,生物量碳、土壤的呼吸作用和酶活性也有一定增加;玉米长势良好,植株健壮,叶色浓绿,未出现盐碱化症状,增产幅度明显。试验表明,利用生物有机肥进行盐碱地改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8.
为了明确根际细菌对杨树耐盐能力的影响,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根际细菌Bacillus sp.和Arthrobacter sp.对杨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Bacillus sp.对杨树株高没有明显的影响;在无NaCl或NaCl浓度为85.5 mol/L时,显著降低杨树叶片细胞膜透性;在NaCl...  相似文献   
239.
以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4号生理小种孢子悬浮液接种盆栽粉蕉(Musa ABB‘Fen jiao’)苗,观察粉蕉假茎组织细胞的发病特征.结果表明,接种后的粉蕉苗假茎出现维管束中间和边缘组织褐变症状,而盆内种植韭菜(Allium tuberosum)或淋洒韭菜汁的粉蕉苗接种后,维管束褐变减弱,并以盆内种植韭菜并淋洒韭菜汁者对香蕉枯萎病的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40.
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可引起食物中毒的机会致病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致病菌株与炭疽杆菌具有相似的毒素,引起中毒的菌株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研究该菌的分型方法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溯源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菌的分型方法有传统分型和分子分型,传统分型方法包括噬菌体分型、生化分型等;分子分型方法包括重复序列PCR分型、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和全基因组测序分型等。本文以蜡样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型方法进行了综述,说明了不同分型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该细菌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