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264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477篇
畜牧兽医   15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为探讨利用鱼类行为及血细胞数量变化预警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害发生的可行性,监测了生产中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的游泳行为,以及杀鲑气单胞菌攻毒后大西洋鲑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采用同一养殖基地和同一批次的大西洋鲑,其中现场实验鱼选自生产车间健康的和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养殖鱼,攻毒实验中处理组实验鱼每尾背肌注射100μL、浓度为3.05×107CFU/m L的菌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现场实验表明,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临界游泳速度较健康鱼低26.7%(P0.05),摆尾频率与游泳速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攻毒实验表明,从攻毒的第4天开始,处理组大西洋鲑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第6天的变化最为显著,白细胞总数、粒细胞数分别降低了2.8%和43.9%(P0.05),淋巴细胞数及单核细胞数分别升高了63.3%和23.9%(P0.05),且处理组4种血细胞数随时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监测大西洋鲑游泳行为(临界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以及血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可快速判断其健康状况,为病害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2.
酵母免疫多糖对受免斑点叉尾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饲料中添加定量的酵母免疫多糖,投喂注射接种了福尔马林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菌苗的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28 d后通过测定供试鱼的增重量、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溶菌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SGPT)、血清总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活性以及活菌攻毒后的免疫保护率(RPS),探讨了酵母免疫多糖对受免斑点叉尾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用添加200.0 mg/(kg.d)酵母免疫多糖的饲料投喂受免斑点叉尾,不仅可以使受免斑点叉尾对灭活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应答水平提高,增强抵抗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的能力,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促进生长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活性与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同时对胞外产物的细胞毒性和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脂酶、明胶酶和脲酶活性,但不具有淀粉酶和卵磷脂酶活性,具有很强的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肌肉注射感染发现,其对南方鲇有强致病性,其LD50为每千克鱼体重0.802 mg;注射后的南方鲇肌肉、心、肝、肾、脾、肠和胃等组织发生了严重组织病理变化,骨骼肌和心肌坏死断裂,炎症细胞浸润;肝脏严重空泡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脾充血、出血,淋巴细胞减少,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相似文献   
94.
从自然感染发病的尼罗罗非鱼肝脏和脑组织中分离出1 株细菌,经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PCR 鉴定,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命名为GD001,进一步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分离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用该菌 株接种健康尼罗罗非鱼,鉴定其致病力。结果发现,GD001 菌株对恩诺沙星、头孢噻吩、四环素和克莱霉素等抗生素 敏感,对链霉素轻度敏感,对卡那霉素和青霉素不敏感。从人工感染10 g 左右的健康罗非鱼发现,GD001 菌株具有很 强的致病力,试验鱼在感染后3~4 h内全部死亡,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的鱼一致。  相似文献   
95.
框镜鲤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患病濒死的框镜鲤为材料,得到1株细菌,动物回归试验证明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然后对病原菌的形态学、培养特性、理化特性、16SrRNA序列分析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96.
从患溃疡病的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病灶处分离出1株优势菌H1,以浸浴、创伤浸浴、体腔注射和体壁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感染实验,证实菌株H1为养殖刺参溃疡病病原菌,并证明该菌通过体表创伤侵入的方式感染刺参,以创伤浸浴和体壁肌肉注射感染的LD50(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26×107CFU/尾和1.80×107CFU/尾。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mini API系统鉴定,确定菌株H1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ma-soucida)。提取菌株H1的胞外产物(ECP)进行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ECP可导致刺参死亡,其对刺参的LD50为5.24μg蛋白/g体质量。H1-ECP具有酪蛋白酶、明胶蛋白酶、几丁质酶和淀粉酶活性,并具有溶血素活性;对底物偶氮酪蛋白(Azocasin)作用的酶比活力可达到674.5活力单位/mg蛋白,最适作用温度为50℃;对热不稳定,70℃作用30 min时,酪蛋白酶活性降到0;100℃作用30 min,ECP对刺参的毒性消失;ECP酶活可被10 mmol/L EDTA完全抑制,可被5 mmol/L PMSF抑制98.8%,Ca2 和Mg2 可使酶活性分别提高约9%和4%。结论认为,该病原菌通过体表创伤侵入方式感染宿主刺参,菌株H1胞外产物是其对刺参致病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7.
口服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被膜疫苗的动物免疫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将热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生物被膜(biofilm,BF)菌苗和浮游(freecell,FC)菌苗口服免疫小鼠和剑尾鱼,通过测定抗体效价、相对保护率、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和肠道sIgA浓度,评价免疫效果。免疫20d后,BF菌苗组50尾剑尾鱼的相对保护率为68%;FC菌苗组为42%。BF菌苗组12只小鼠的相对保护率为70%;FC菌苗组为50%;对照组为17%。BF菌苗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是7.28、FC菌苗组为3.87、对照组为2.36。BF菌苗组小鼠肠道sIgA浓度是1.22μg/mL;FC菌苗组为0.73μg/mL;对照组为0.465μg/mL。免疫30d后,小鼠的血清凝集抗体达到最高,BF组抗体达128:1,FC组为32:1,对照组为2:1。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果表明,BF菌苗较FC菌苗能更有效地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肠道淋巴组织的免疫应答,对剑尾鱼和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98.
草鱼三元病原菌融合子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细胞融合技术首次将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菌株和鱼害粘球菌菌株融合,构建二元融合菌株AM-1,再将AM-1与荧光假单胞菌菌株融合,构建三元融合菌株AM-2。对AM-1和AM-2菌株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抗原性、抗体效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M-1活菌椭圆形,无鞭毛,死菌短杆状,AM-2菌株短杆状,有鞭毛,它们的生理生化性状介于3原始亲本菌株之间;用AM-2菌株对当年健康草鱼种进行人工感染攻毒,被攻毒草鱼种具有烂鳃病、赤皮病及肠炎病的部分症状;AM-2菌株抗原的受免草鱼种对荧光假单胞菌、鱼害粘球菌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分别达64.90%、68.00%、67.00%,抗体效价最高达1∶256、1∶256、1∶512。测定了AM-1和AM-2菌株及亲本DNA含量并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AM-1和AM-2菌株DNA含量明显高于任一原始亲本。图4表6参23  相似文献   
99.
4种中药对嗜水气单胞菌抑菌效果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采用Meta分析大黄、五倍子、黄连和乌梅等4种中药对不同来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为筛选防治嗜水气单胞菌的中药及其复方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5月,搜集大黄、五倍子、黄连和乌梅体外抑制嗜水气单胞菌效果的研究文献,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提取数据,利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五倍子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大黄[MD=8.11,95% CI(6.26,9.95),P<0.00001],黄连的抑菌效果显著低于大黄[MD=-3.41,95%CI(-5.61,-1.21),P=0.002],乌梅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大黄[MD=6.43,95% CI(5.18,7.69),P<0.00001],乌梅的抑菌效果显著低于五倍子[MD=-9.34,95%CI(-18.14,-0.54),P=0.04],黄连的抑菌效果显著低于五倍子[MD=-10.81,95%CI(-12.64,-8.97),P<0.00001];敏感分析结果显示Meta分析结果均稳定.[结论]大黄、黄连、五倍子和乌梅4种中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为五倍子>乌梅>大黄>黄连,分析结果稳定,今后防治嗜水气单胞菌的中药复方配伍或中西药配伍时可首选五倍子和乌梅.  相似文献   
100.
采用表型鉴定与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从患病草鱼体内分离的病原菌株16-1进行分类鉴定,综合该菌株的表型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其为维氏气单胞菌。随后,对该菌株的细胞黏附特性及其携带的黏附素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以聚集性方式黏附于鲤鱼上皮瘤细胞(EPC)周围,平均黏附菌数随共孵育时间延长而增加,90 min达到峰值,说明该分离株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性。黏附因子检测表明,该菌株同时携带ompAI、ompAII和ahl13种黏附素基因,这些黏附素基因在分离菌株与不同来源参考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介于95.8%~99.5%和95.0%~100%(ompAI),96.3%~99.1%和97.9%~100.0%(ompAII),78.6%~99.6%和75.5%~99.4% (aha1),说明所携带的ompAI和ompAII黏附素基因在不同来源的维氏气单胞菌之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