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0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241篇
林业   820篇
农学   163篇
基础科学   133篇
  106篇
综合类   1916篇
农作物   79篇
水产渔业   1420篇
畜牧兽医   980篇
园艺   477篇
植物保护   195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336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379篇
  2007年   364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2006—2007连续两年广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暴发一种流行性传染病,该病波及面广,传染性强,死亡率30%~100%。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浮头、转圈、狂游及发病后期单边眼睛浑浊、突出及伴有全身大面积弥漫性出血。作者先后从症状较为典型发病班点叉尾鮰分离到CMS003~CMS005、CMS009~CMS012共7株代表性菌株,经人工感染实验表明分离菌株对健康斑点叉尾鮰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斑点叉尾鮰症状相同。通过常规形态、生理生化及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特异性PCR诊断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7株细菌均为海豚链球菌。研究结果表明,海豚链球菌已成为广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的高致病性病原菌。  相似文献   
92.
利用腹腔注射秋水仙素制备肾细胞染色体的方法,对斑点叉尾鮰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数目为2n=58,核型公式为2n=6m+10sm+22st+20t,染色体总臂数NF=74。  相似文献   
93.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洲鲶.斑点叉尾鮰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饲养、易起捕以及出肉率高,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是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对象,尤其是出口前景看好,在美洲市场十分畅销,美国市场上一年要消费斑点叉尾鮰8万~10万吨,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品种,关键是在养殖过程中要实行无公害化养殖,并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4.
新型风味素对养殖脊尾白虾海鲜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年军 《水产学报》2005,29(4):507-511
运用感官分析和GC/MS技术研究了两种新型海洋风味素对养殖脊尾白虾的感官特征和海鲜风味的影响,以及在暂养过程中的吸收规律。在脊尾白虾室内暂养的饲料中添加从海藻中提取的两种新型风味素DBP和TBP,经过一段时间的暂养后分别测定其体内的风味素含量,并进行感官分析,对各个实验组的明度、色调、香味、风味、异味、滋味、味觉、弹性和嫩度等感官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打分,并对虾的色泽、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特征进行整体的描述与评价。结果表明:脊尾白虾能通过饲料添加的途径吸收一定浓度的风味素,两种风味素在脊尾白虾体内的累积能力各不相同。在实验条件下,脊尾白虾肉中风味素TBP的最大累积量为754.5ng·g-1,而对DBP的最大累积量为172.2ng·g-1。感官分析表明,通过在暂养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风味素TBP可提高脊尾白虾的总体口感和海鲜风味。在脊尾白虾肉中的TBP含量在162.6~451.8ng·g-1时,脊尾白虾具有最好的口感和海鲜味。  相似文献   
95.
食糜在矛尾复鰕虎鱼消化道排空速度及其营养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规格一致、健康无病、初始体质量(43.42±0.75)g的矛尾复鳙虎鱼240尾,随机分到20个水族箱内,每箱12尾.饱食量投喂鲜杂鱼.然后不同时间取样,测定胃、前肠、中肠、后肠内容物的质量及其粗蛋白、脂肪和水分含量,探讨食糜在矛尾复鰕虎鱼消化道排空速度及其营养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矛尾复鰕虎鱼在刚摄食后胃内容物达到最大值,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减少,至22 h排空为0.线性回归模型能较好地用来模拟食糜在胃中的变化;食糜在前肠、中肠和后肠出现的时间分别为摄食后1、3 h和4 h.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摄食后12、9 h和10 h.试验结束时(投喂后26 h)前肠、中肠和后肠仍有剩余食糜.食糜中粗蛋白和脂肪含量在胃、前肠、中肠、后肠逐渐降低,但胃中粗脂肪含量高于食糜中的含量,而粗蛋白含量低于食糜中含量.  相似文献   
96.
斑点叉尾(鱼回)鳃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鳃的表面微细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鳃的表面结构和微细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鳃弓和鳃耙表面被具环形微嵴的扁平上皮细胞所覆盖,鳃弓表面细胞之间有孔洞;鳃耙基部较粗壮;中部鳃丝上皮细胞表面的微嵴两侧有细小的横突,有些微嵴出现融合或间断;端部和基部鳃丝上皮细胞表面的微嵴消失,形成密集颗粒状突起;鳃小片的高度和片间距较大。讨论了斑点叉尾鮰鳃的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
池养脊尾白虾的繁殖、生长及其最大持续轮捕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李明云 《水产学报》1994,18(2):85-92
池养脊尾白虾经过3个月生长可达性成熟,抱卵亲虾占总虾数比例为3.84%-16.71%,相对抱卵量平均值为512.72粒/克体重。本试验中池养脊尾白虾的体长、体重与月龄关系可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在目前的轮捕条件下,3月龄的个体可供渔具选择,年总死亡率φ=0.6270,轮捕死亡率E=0.2744,自然死亡率D=0.3526。若把首次轮捕月龄从3月龄提高到4月龄,轮捕强度控制在  相似文献   
98.
红色斑点叉尾鮰又称美国红鮰鱼,是斑点叉尾鮰繁育群体中少量基因突变的子一代品种。由于其体色艳丽、肉质鲜美,集观赏、垂钓、美食于一体,倍受消费者的喜爱,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鲇、钳鱼,属于鲇形目鮰科鱼类。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1984年从美国引进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近年  相似文献   
99.
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的方法,采用6个不同Mn2+浓度(0、10、100、1000、10000、30000nmol/L)的培养处理,对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培养基中Ca2+、Mg2+离子的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Mn2+浓度对各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达极显著(P<0.01);低Mn2+浓度(0~1000nmol/L)促进四尾栅藻细胞生长和叶绿素a的合成,而高浓度Mn2+(30000nmol/L以上)抑制四尾栅藻细胞生长,导致生物量下降;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P<0.05);四尾栅藻细胞吸收的Ca2+、Mg2+与其生物量成正比。在所设置的浓度范围内,Mn2+并未表现出与Ca2+、Mg2+之间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微生物群落在水产养殖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构建机制对了解池塘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中细菌群落机构特征,并分析了细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冬春季样品相似性较高。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优势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与池塘水体细菌群落间有明显的差别。线性判别分析显示,冬、春和秋季的特异性优势菌群较为丰富,冬季和春季分布较为集中,分别集中于浮霉菌、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秋季特异性优势菌群分布特别分散,而夏季优势细菌类群最少,只有绿弯菌门厌氧绳菌属1个属具有显著优势。环境因子中,透明度和总溶解性悬浮物与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相关(<0.05),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也最大。本研究旨为斑点叉尾鮰池塘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调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