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58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782篇
林业   1380篇
农学   1761篇
基础科学   1386篇
  447篇
综合类   10548篇
农作物   1327篇
水产渔业   2021篇
畜牧兽医   8864篇
园艺   2312篇
植物保护   508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384篇
  2022年   425篇
  2021年   437篇
  2020年   407篇
  2019年   499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370篇
  2016年   565篇
  2015年   771篇
  2014年   1374篇
  2013年   1372篇
  2012年   1820篇
  2011年   1862篇
  2010年   1653篇
  2009年   1826篇
  2008年   1842篇
  2007年   1656篇
  2006年   1676篇
  2005年   1772篇
  2004年   1346篇
  2003年   1249篇
  2002年   1057篇
  2001年   1163篇
  2000年   734篇
  1999年   468篇
  1998年   466篇
  1997年   439篇
  1996年   369篇
  1995年   365篇
  1994年   332篇
  1993年   249篇
  1992年   235篇
  1991年   230篇
  1990年   229篇
  1989年   210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4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17篇
  1957年   29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确定了荞麦排种器的排种轴转速、单排阻种套孔数量及种床带速度对播量均匀性变异系数及区间种子平均粒数影响的先后顺序和最优因素组合。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并利用极差法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各因素对播量均匀性变异系数及区间种子平均粒数的影响程度及最优组合。使用极差法对变异系数的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RA=51.74、RB=2.95、RC=12.03;对平均粒数的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可得RA=5.71、RB=1.25、RC=3.14。影响播量均匀性变异系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阻种套单排孔数量、种床带速度及排种轴转速。影响平均粒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阻种套单排孔数量、种床带速度及排种轴转速。在阻种套单排孔数量12、种床带速度5 km/h及转速160 r/min的条件下,荞麦排种器的播量均匀性变异系数达20.89%,为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952.
气力集排式精量排种器内部流场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气力集排式精量排种器内部流场分布规律,确定排种器合理工作压力范围,采用分割实体方法构建排种器内部流场仿真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发现充种区域压力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扰种气流,排种气室内部压力适中且分布均匀,轴向不同排种行存在微小差异。气室压力试验表明:压力在2.5~5.5 kPa范围内,漏播指数始终保持在平均值为0.19%的较低水平,充种性能较好;重播指数随压力升高而增大,合格指数随压力升高而降低。综合考虑田间振动等影响,合理压力范围应为2.5~5.5 kPa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53.
依据浙江省已有标本,详细描述了浙江省短叶哈摇蚊[Harnischia curtilamellata(Malloch,1915)]、截铗哈摇蚊[Harnischia japonica(Hashimoto,1984)]、叶突哈摇蚊[Harnischia tenuitubercula(ChaudhuriChattopadhyay,1990)]和膨铗哈摇蚊[Harnischia turgidula(WangZheng,1993)]等4种哈摇蚊属,并附主要特征图和分种检索表。以上4种均为浙江省新记录种,其中叶突哈摇蚊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954.
为揭示山西云顶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系,本研究通过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测定,对其植物群落13个优势种78个种对的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个优势种间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不显著,种间联结不紧密,说明山西云顶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结构不很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退化风险;多数原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据主要位置,同时也出现少数非原生优势种优势明显,有逐渐取代典型原生优势种的逆行演替趋势,这是由于人类频繁的旅游扰动所致。因此,应当合理的控制旅游开发强度与游客数量,保持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维持,以持续高效的维持云顶山亚高山草甸的经济及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955.
【目的】针对免耕条件下玉米播种施肥时,采用自然回土方式存在的种肥间距不稳定、种子覆土量不足等问题,采用主动覆土方法,设计一种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方法】设计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利用EDEM对该装置的作业性能进行离散元仿真,研究圆盘直径、圆盘入土深度、圆盘张角、排种管前后间距及圆盘后方开口间距对种肥间距和种子覆土厚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圆盘直径(150,175,200,225,250 mm)、排种管前后间距(60,80,100,120,140 mm)及圆盘后方开口间距(110,135,160, 185,210 mm)为试验因素,利用3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回归试验,分析各关键因素对种子覆土厚度的影响。与不加覆土圆盘的装置进行田间对比试验,对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作业效果进行验证。【结果】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得出了影响种子覆土厚度的主次因素:圆盘后方开口间距、排种管前后间距、圆盘直径;最优组合是圆盘直径201 mm,圆盘后方开口间距103 mm,排种管前后间距115 mm。田间试验表明,设计的装置种肥间距与种子覆土厚度与仿真优化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7.63%和11.45%;设计的装置种肥间距和种子覆土厚度较不加覆土圆盘的装置分别增加了14.30%和19.30%,种肥间距与种子覆土厚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21%和7.26%。【结论】所设计的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作业效果满足种肥分施要求,为后续种肥分施技术与装置的研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56.
油菜精量集中排种器电驱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丘陵区油菜机械化精量播种要求,针对地轮驱动致使传动系统复杂或滑移影响播种精度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油菜电驱排种控制系统。该系统集成无线蓝牙传输模块、单片机模块和Android终端平台开发,采用优化PID算法,实现集排器转速随作业速度的同步控制和自动调节播种穴距。台架试验研究了油菜电驱排种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和排种性能,当集排器转速为10~55 r·min~(-1)时,实际转速与理论转速的平均偏差均小于1.5%,且转速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稳定性较好;当穴距和作业速度分别为60~180 mm和1.6~3.2 km·h~(-1)时,穴距均匀性变异系数均低于15.0%。该系统实现了集排器电驱条件下播种穴距的同步调节,为油菜轻简化精量播种机的排种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57.
美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生产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在对美国种薯生产进行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美国马铃薯种薯生产概况、种薯质量检测、种薯认证方式和认证程序等,并对种薯分级、田间检测、收获后检测标准和检测参数、病害允许率等进行了详细阐述。美国的种薯生产和认证的经验,可为中国发展马铃薯种薯生产与认证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58.
959.
试验以‘红橘’为基砧,‘清见’‘罗伯特’和‘华盛顿’脐橙为中间砧,‘春见’为接穗,研究了3种不同中间砧对‘春见’柑橘树体生长、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中间砧嫁接树树势中庸,均呈自然开心形;以‘罗伯特’为中间砧的干周最大(65.50 cm),显著大于其他2个中间砧;以‘清见’为中间砧的株产最高(50.39 kg),显著高于其他2个中间砧;以‘清见’为中间砧的枝梢生长最旺,显著高于‘华盛顿’中间砧;以‘清见’为中间砧的单果重最大(303.96 g),以‘华盛顿’为中间砧的果实纵横径、果形指数、可食率均高于其他2个中间砧;以‘罗伯特’为中间砧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均最高,以‘华盛顿’为中间砧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最高;以‘清见’为中间砧的果实固酸比显著高于‘罗伯特’和‘华盛顿’中间砧,分别高7.20和1.20;以‘清见’为中间砧的果实综合评分最高(83.10分),显著高于‘罗伯特’和‘华盛顿’中间砧,分别高6.20分和4.60分。综合分析表明,以‘清见’为中间砧的砧穗组合整体优于其他2个砧穗组合。  相似文献   
960.
为明确北方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 2016年—2017年于山东烟台系统研究了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日光温室及露地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均以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1年发生4代, 世代重叠严重?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发生早28 d左右, 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模式下黑刺粉虱发生期差异不显著?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成虫全年均有4次发生高峰期, 第1次高峰期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较日光温室早20 d左右, 日光温室较露地早30 d左右?黑刺粉虱发生量依次为日光温室>露地>日光温室盖保温被, 均于10月上旬陆续以3龄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