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4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44篇
林业   121篇
农学   308篇
基础科学   91篇
  73篇
综合类   2087篇
农作物   293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364篇
园艺   66篇
植物保护   51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褐飞虱共生菌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解毒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测定了褐飞虱共生菌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3种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褐飞虱共生菌不同抗感吡虫啉菌株3种解毒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抗吡虫啉菌株的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敏感菌株,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说明褐飞虱共生菌对吡虫啉抗药性的提高,与其体内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992.
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毒发生的水稻病毒病。受耕作制度、农田气候、虫源基数增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病在我县有逐年上升发展的趋势,成为我县水稻的突发性病害,是我县水稻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一、危害症状1.水稻发生黑条矮缩病的主要症状是:植株矮缩丛生,  相似文献   
993.
运用生态位模型软件Max Ent,模拟和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尺度范围西藏飞蝗适生区分布及其变化可能性。基于当前数据和IPCC AR5提出的三种气候情景以及西藏飞蝗分布信息,采用Max Ent生态位模型和Arc GIS预测西藏飞蝗适生区及未来变化趋势,用ROC曲线检测模型精度、刀切法(Jackknife test)筛选主导环境变量。当前气候条件下,西藏飞蝗高适生区主要位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中风险区则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包括四川西部、西藏东部、云南北部等。西藏飞蝗适生区分布、面积及中心点位置不同。Max Ent模型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西藏飞蝗适生区准确模拟与预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对虫害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4.
稻田蜘蛛捕食作用及其数学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和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稻田蜘蛛对稻纵卷叶螟和飞虱的捕食作用。模拟了几种蜘蛛和不同猎物间功能反应和干扰反应模型。单种蜘蛛对单种猎物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而两种蜘蛛共同作用于一种猎物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Ⅲ型(S型)。猎物不同、捕食者不同或容器不同,捕食功能反应亦不相同。本文尝试了田间自然条件下蜘蛛捕食功能反应和干扰反应模型的模拟方法,并与室内模拟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95.
用花粉母细胞分带和端体研究小麦与偃麦草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PMC MI(花粉母细胞中期I)染色体显带表明,1B~7B、4A染色体能根据带纹特征加以辨认,可以直接判断这些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对于A组和D组染色体,则采用端体作为配对标记,并结合PMC MI染色体显带技术,对其在杂种F#-1中的配对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中,小麦的A组、B组、D组染色体的平均配对频率分别为24.59%、18.68%、28.67%,每个花粉母细胞平均有5.03条小麦染色体参加了配对,其中A组、B组、D组分别占1.72条、1.31条和2.0条。在杂种中至少有10个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同亲配对形成5个二价体。这一结果表明:中间偃麦草中无A、B、D中任何一染色体组,但存在小麦染色体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配对。中间偃麦草自身可能有两组部分同源。采用花粉母细胞分带研究普通小麦中国春与长穗偃麦草的杂种F#-1代配对表明,小麦染色体1B~7B和4A在花粉母细胞中的配对频率平均为21.5%,1B~7B和4A 8条染色体平均有1.7条染色体参加配对。在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代中有一种不配对的减数分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期I两条染色单体可辨别清楚,从这种减数分裂中可获得不减数配子。  相似文献   
996.
收集和整理龙游县病虫测报站1991年前积累的19年田间虫量,灯诱虫量,气象和栽培技术等因子,用逐步回归方法组建褐飞虱主害代(五代)发生程度的长、中,短期预报模式15个,从中选出相关系数极显著的因子共10个,经主因素分析后选取5个因子,然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组建褐飞虱主害代发生量预测式。通过对1973年至1991年19年回代检验,历史符合率达89.47%,对1992~1995年4年试报,预报准确。  相似文献   
997.
为验证飞防助剂对植保无人机喷雾沉雾滴沉积的影响,为今后茶园飞防农药减施增效以及植保无人机的改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在四川主要茶叶产区进行飞防助剂与植保无人机的施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飞防助剂可以提高喷施药剂与植保无人机的兼容性,改善雾化效果,同时也能避免用无人机施药所导致的药液漂移大、沉积量少、挥发快等诸多问题,能够显著提高喷雾雾滴在茶园冠层中的雾滴沉积效果,对于提高防治效果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经过连续的试验观察,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防效已出现大幅下降,单剂使用已无法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暴发。目前褐飞虱防治的主导药剂和配方为烯啶·吡蚜酮或吡蚜酮+毒死蜱,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吡蚜酮抗性的增加,其对褐飞虱的防效也将出现明显下降。哌虫啶10%悬浮剂、三氟苯嘧啶10%悬浮剂对水稻褐飞虱有极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持效期长达25~30 d,是防治褐飞虱的有效药剂。呋虫胺20% 可溶粒剂、氟啶虫胺腈240悬浮剂对褐飞虱的速效性较好,持效性一般或较短,只能用作褐飞虱防控的应急补充。  相似文献   
999.
啶虫脒的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啶虫脒对7种害虫的杀虫活性.啶虫脒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接触LD50值为2.17×10-3μg/头,其活性是吡虫啉的1/6;对萝卜蚜(Hyadaphis erysimi)的接触LC50值为46.86 mg/L,其活性是吡虫啉的1.6倍;在18℃、25℃、32℃这3种不同温度下,啶虫脒对萝卜蚜的接触LC50值分别为34.55 mg/L、46.8 6mg/L、15.43?mg/L;啶虫脒对大猿叶甲(Colcaphellus bowringi)、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3种蔬菜鞘翅目害虫成虫的接触LC50值分别为3.72 mg/L、32.14 mg/L、40.78 mg/L;3%啶虫脒乳油2000倍处理菜青虫(Plutella xylostella)3龄幼虫5?d的死亡率达100%,500倍处理斜纹夜蛾(Prodenia latura)2龄幼虫,5 d的死亡率为93.33%.啶虫脒对大猿叶甲、菜青虫的杀虫活性高,是防治这两种蔬菜害虫的优良杀虫剂.  相似文献   
1000.
华山新麦草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人工接菌方式,测定了华山新麦草以及20份小麦-华山新麦草异染色体系对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小麦全蚀病菌)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华山新麦草高度抗全蚀病菌的侵染,是一个新的野生抗全蚀病种质。7份附加系、3份代换系和2份易位系中度抗病,其中附加系H1抗病性接近高抗,其余8份异染色体系为中度感病至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