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67篇
  免费   958篇
  国内免费   1205篇
林业   1918篇
农学   924篇
基础科学   872篇
  4112篇
综合类   9796篇
农作物   768篇
水产渔业   571篇
畜牧兽医   2662篇
园艺   1419篇
植物保护   488篇
  2024年   327篇
  2023年   921篇
  2022年   1006篇
  2021年   890篇
  2020年   759篇
  2019年   896篇
  2018年   541篇
  2017年   810篇
  2016年   970篇
  2015年   969篇
  2014年   1421篇
  2013年   1415篇
  2012年   1598篇
  2011年   1465篇
  2010年   1313篇
  2009年   1265篇
  2008年   1087篇
  2007年   986篇
  2006年   901篇
  2005年   748篇
  2004年   581篇
  2003年   517篇
  2002年   406篇
  2001年   317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3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要求蔬菜食品无公害,而且还要达到品质优良,口味极佳,风味独特。传统的土壤栽培不仅肥料供应定量不准确,而  相似文献   
972.
为有效控制蒿板青颗粒的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蒿板青颗粒中有效成分一枝蒿酮酸和(R,S)-告依春含量进行了研究.采用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4%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 min,5%A;0~10 min,5%A→15%A;10~25 min,15%A→30%A;2...  相似文献   
973.
城市生活垃圾污泥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养分含量污泥垃圾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垃圾有机-无机复混肥,油菜产量和质量都明显高于施用化学复混肥;在施用同等养分水平条件下,施用养分含量为20%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土壤速氮、速磷、速钾明显高于40%的有机-无机复混肥,而40%的高于30%的,同时,施用污泥垃圾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土壤和植株各相对应养分含量均高于施用化学复混肥.这说明污泥、垃圾作为复混肥料的原料对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和作物产量的提高都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4.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耕层(0—20cm)不同大小矿物颗粒结合态有机碳储量差异及其固定速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均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砂粒、粗粉粒、细粉粒及粗黏粒结合有机碳的储量,且以配施有机肥(M、NPKM和1.5NPKM)效果最显著,固碳速率分别达到0.13-0.24、0.19-0.23、0.05-0.16及0.12~0.36Mg·hm^-2.a^-1;施化肥(NPK、NP、N)和秸秆还田(NPKS)有利于增加细黏粒有机碳储量,且固碳速率高于配施有机肥,分别达到0.08~0.13和0.11Mg·hm^-2·a^-1。17a有机肥配施有利于增加固存于粗粉粒(30.5%)和粗黏粒(30.7%)中的有机碳;而秸秆还田(NPKS)和化肥施用下,有利于增加固存于粗粉粒(32.9%)和细黏粒(42.9%)中的有机碳,说明无论化肥配施还是有机无机配施,红壤粗粉粒是固定新增有机碳的主要组分,而长期配施有机肥是提升红壤各级颗粒有机碳库的较好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975.
Land Use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in China’s Village Landscap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illage landscapes, which integrate small-scale agriculture with housing, forestry, and a host of other land use practices, cover more than 2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across China. Village lands tend to be managed at very fine spatial scales (≤ 30 m), with managers both adapting their practices to existing variation in soils and terrain (e.g., fertile plains vs. infertile slopes) and also altering soil fertility and even terrain by terracing, irrigation, fertilizing, and other land use practic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ne-scale land management pattern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n the top 30 cm of village soils were studied by sampling soils within fine-scale landscape features using a regionally weighted landscape sampling design across five environmentally distinct sites in China. SOC stocks across China’s village regions (5 Pg C in the top 30 cm of 2 × 10 6 km 2 ) represent roughly 4% of the total SOC stocks in global croplands. Although macroclimate varied from temperate to tropical in this study, SOC density did not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climate, though i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gional mean elevation. The highest SOC densities within landscapes were found in agricultural lands, especially paddy, the lowest SOC densities were found in nonproductive lands, and forest lands tended toward moderate SOC densities. Due to the high SOC densities of agricultural lands and their predominance in village landscapes, most village SOC was found in agricultural land, except in the tropical hilly region, where forestry accounted for about 45% of the SOC stocks. A surprisingly large portion of village SOC was associated with built structures and with the disturbed lands surrounding these structures, ranging from 18%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o about 9% in the tropical hilly region. Thes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local land use practices, combined with local and regional variation in terrain, were associated with most of the SOC variation within and across China’s village landscapes and may be an important cause of regional variation in SOC.  相似文献   
976.
红壤丘陵景观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点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探究景观尺度上土壤有机碳(SOC)空间格局与变异特点,选择典型红壤丘陵景观采样,分析表层SOC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红壤丘陵景观SOC平均含量为12.7gkg-1,变异系数为31.3%,属于中等程度变异;SOC半方差模型为指数模型,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块金/基台值为6.3%);SOC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条带状和斑块状格局,与景观单元内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高度一致。SOC含量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四类利用方式下SOC含量顺序为水田(16.0gkg-1)旱地(11.2gkg-1)果园(9.5gkg-1)林地(8.4gkg-1)。空间可视图显示利用方式对SOC含量的影响大于高程。研究表明利用方式和地形(高程和坡度)是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景观SOC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7.
农村有机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人畜粪尿等,具有污染和生物质资源双重特性。本文分析了重庆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978.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土壤系统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与短期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室内化验分析和数理统计,研究了河南省不同土壤类型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及交换性钾含量,分别提高24.8%、14.3%、7.8%和24.8%;而对小麦增产效果并不显著。4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免耕、浅耕相比旋耕、深耕,提高小麦穗数15.0%~32.2%,提高穗粒数2.6%~12.6%,但4种处理间小麦千粒重及籽粒产量效果无显著差异;免耕、浅耕较旋耕、深耕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苗期和灌浆期土壤含水率、以及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并显著提高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免耕与浅耕是较为适宜河南省小麦生产及土壤可持续利用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979.
近年来,农田土壤碳固定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为明确贵州农田主要作物固碳潜力,借鉴经验公式对贵州主要农作物碳固定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近10年贵州6种作物的总固碳量平均(1 151.16±62.99)万t.a-1,变幅为1 052.65万~1 268.28万t.a-1,呈波动变化缓慢增加趋势,主要作物间接碳排放量为(48.53±1.82)万t.a-1,变幅为45.87万~51.68万t.a-1,只相当于固碳量的4.21%。贵州农田作物的固碳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80.
神府矿区复垦土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矿区不同复垦条件下,复垦土地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与土壤环境的关系,采用实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复垦时间和复垦措施条件下土壤有效铜(Cu)、铁(Fe)、锰(Mn)、锌(Zn)4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属于极低水平;土壤环境整体呈碱性,土壤pH值均在8.5以上,且变异系数属于小变异;土壤有机质无论是在不同恢复年限条件下,还是在不同治理措施条件下,其变异系数均属于高度变异。土壤环境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呈负相关关系,有效锰、有效铜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较高;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有效锌、有效铜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