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78篇 |
免费 | 100篇 |
国内免费 | 23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98篇 |
农学 | 408篇 |
基础科学 | 101篇 |
434篇 | |
综合类 | 2932篇 |
农作物 | 473篇 |
水产渔业 | 12篇 |
畜牧兽医 | 327篇 |
园艺 | 599篇 |
植物保护 | 1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36篇 |
2022年 | 169篇 |
2021年 | 188篇 |
2020年 | 154篇 |
2019年 | 181篇 |
2018年 | 81篇 |
2017年 | 126篇 |
2016年 | 174篇 |
2015年 | 144篇 |
2014年 | 226篇 |
2013年 | 222篇 |
2012年 | 298篇 |
2011年 | 274篇 |
2010年 | 263篇 |
2009年 | 254篇 |
2008年 | 209篇 |
2007年 | 227篇 |
2006年 | 190篇 |
2005年 | 199篇 |
2004年 | 207篇 |
2003年 | 215篇 |
2002年 | 166篇 |
2001年 | 195篇 |
2000年 | 142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112篇 |
1997年 | 117篇 |
1996年 | 121篇 |
1995年 | 105篇 |
1994年 | 117篇 |
1993年 | 111篇 |
1992年 | 111篇 |
1991年 | 100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10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7年 | 5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83.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宽带距多行带梨麦间作系统水分效应、产量效应与土地利用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拔节一乳熟期间,间作系统内小麦日蒸腾耗水比单作麦田低21.6%;距梨树0.0~7.0m,为土壤水分的降低区,7.0~25.0m为土壤水分提高区,间作系统总体上使麦田0~200cm土壤贮水量提高11.81%;间作系统内小麦水分利用率比单作麦田约高8.7%;间作系统小麦单产量比单作麦田高6.6%,土地当量值可达1.19。就水分效应和土地利用效应而言,在黄淮海平原农区发展这种宽带距多行带梨麦间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4.
85.
云南省大豆的种植主要以与玉米间作为主,适宜的种植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为研究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找到最佳种植密度组合。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别在云南嵩明县(A)、会泽县(B)和鲁甸县(C)等3个点进行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并分别建立二元二次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密度对间作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影响显著,均呈凸抛物线型变化,在低密度水平下,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模型解析表明,玉米+大豆密度组合分别为64 110株/hm 2+147 013株/hm 2(A)、63 068株/hm 2+147 116株/hm 2(B)、64 059株/hm 2+145 077株/hm 2(C)时,各试验点可分别达到最高群体产量。玉米+大豆密度组合分别为62 909株/hm 2+149 852株/hm 2(A)、61 499株/hm 2+151 807株/hm 2(B)、62 762株/hm 2+147 108株/hm 2(C)时,各试验点可分别达到最高产值。经模拟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各试验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12 270kg/hm 2、经济产值≥24 000元/hm 2的最佳密度组合分别为玉米59 251~66 437株/hm 2、大豆140 075~161 495株/hm 2(A),玉米58 927~65 366株/hm 2、大豆144 159~169 203株/hm 2(B),玉米58 821~66 703株/hm 2、大豆139 315~154 886株/hm 2(C)。合理的密度搭配能有效提高群体产量,获得较高经济产值。 相似文献
86.
长期定位施肥对灌漠土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对灌漠土小麦/玉米间作不同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第26年耕层土壤蔗糖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肥下,土壤蔗糖酶活性随作物生长而增强,在小麦灌浆至成熟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降低。不同肥料长期单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绿肥>秸秆>氮肥>农家肥>不施肥处理;2种不同肥料长期配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绿肥+氮肥>绿肥+农家肥>秸秆+氮肥>农家肥+氮肥>农家肥+秸秆处理;2种以上肥料长期配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绿肥+农家肥+秸秆+氮肥>绿肥+农家肥+氮肥>农家肥+秸秆+氮肥处理。单施绿肥,土壤蔗糖酶活性最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比有机肥配施有机肥更能促进蔗糖酶活性的提高。全生育期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间作小麦/玉米全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 研究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对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 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及枣麦间作园土壤,测定其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结果】 在0~100 cm土壤剖面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表现为枣园 > 枣麦间作 >小麦,土壤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枣麦间作 > 枣园 >小麦。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P< 0.05)。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则表现为由农田更替为果园后,降低了各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农田更替为果农间作园后,降低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其余土层表现为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大致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果园和果农间作园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结论】 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转化为果园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农田转化为果农间作园仅提高了表层0~20 cm土层有机碳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9.
无土栽培因其能够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能为作物生长提供均衡的养分,因此无土栽培与土壤栽培相比较,作物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水培是使植物的根系直接生长在营养液中的一种无土栽培方式,与基质栽培和土壤栽培相比较,免除了植株因为与土壤、基质接触给清洗带来的麻烦,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叶菜类蔬菜的水培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近几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洁净无污染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同时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的召开,也将对洁净叶菜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