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136篇
农学   141篇
基础科学   27篇
  139篇
综合类   540篇
农作物   108篇
水产渔业   115篇
畜牧兽医   73篇
园艺   367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周尚兵 《农业考古》2006,(1):145-149,155
有两个因素导致了唐代南方山区居民的增加:逃户与北人南迁事件。唐前期,地主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及官府赋役的逐渐加重,均田制下的小农纷纷破产。尽管破产农民可以通过租佃土地或佣力谋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选择了逃亡,逃户问题遂成为唐代官府的一大难题。据冻国栋先生的研究,逃户的白热化是在高宗、武后以至玄宗时期,其基本流向是进入官府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山区,主要流往江南、山南、剑南乃至岭南一带,他们是唐代山区、丘陵地带及其它后进地区经济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典型的逃户例子莫过于武后时陈子昂所指出的剑南道东部的山林中,“今诸州逃走户有三万余,在蓬、渠、果、合、遂等州山林之中,不属州县”。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北人纷纷南迁进入长江流域,导致南方本就紧张的土地供应更形剧烈,而南迁北人所能娴熟应用的谋生技术是旱地农耕技术,由此引发了新一轮寻找旱地的高潮。山区居民的增加,畲耕农业技术遂被规模性地在山区应用,唐人的诗文忠实地记下了这一历程。一、问题的再提出大泽正昭先生对唐宋时代的畲田农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唐宋时期实行畲田的地域相当广大,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山区,“包括有唐代山南、江南两道的大部分以及剑南道的东部。这里明确的地名是以州县为代表的,实际上畲田实施区域仅是这些州县周边的山间地,并没有包括山地的全部范围。”对于从事畲耕作业的民族,“包括莫摇的蛮从事畲田是明确的,不过,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是否从事畲田,现在还不能确认。”但南方山林中不可能有现成的熟地供逃户或南迁户耕种,只能是开垦新地,而原有土著民——蛮族人所使用的畲耕方式及平原居民已有的开荒技术提供了现成的山地开发范例。再结合自居易“结茅栽芋种畲田”等诗句来看,汉族逃户与乱时迁入山区的汉族民户从事畲耕应是可以确认的。前述逃户分布区与畲耕分布区恰相一致,当然不是一种偶合。  相似文献   
52.
湘杂棉品种(特别是湘杂棉3号、湘杂棉8号)已在长江流域主产棉区大面积种植,国内有多家开发商从事湘杂棉品种F1代的开发工作。为满足开发商和棉农对湘杂棉品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既要求快速高效繁殖亲本,又要确保种子质量,做到保纯、保质、保量。棉花是常异交作物,自然环境中有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2020—2021年长江流域(片)部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包括后续设计跟进不及时、弃渣堆置不规范、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到位、水土保持监理不履职等。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水土保持意识依然淡薄,对弃土(渣)场和临时防护措施与临时用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充分。水土保持监管工作应从重点问题入手制定针对性的监管工作方案,强化水土保持意识,创新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54.
采用广义熵指数及其相应分解方法,对2004 ~2010年长江干流流域9省(市)渔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从整体趋势看,长江干流流域渔民收入差距呈现“W”型变化趋势,在“十一五”期间表现为先缩小后不断扩大趋势;从地区分解结果来看,长江干流流域渔民收入差距60%以上来源于三个地区之间的不平等,而“西部干流”地区渔民收入差距高于其它两个地区且波动最为剧烈.认为国家的强渔惠渔政策应有侧重的向“西部干流”地区倾斜,从而缓解“西部干流”地区和地区间渔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5.
小菜蛾和菜青虫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菜蛾、菜青虫属鳞翅目害虫,常混合发生,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在长江流域每年有春、秋两个发生高峰期,一般春季发生重于秋季,严重影响了蔬菜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56.
十字花科蔬菜蚜虫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虫统称菜蚜,俗名腻虫,主要包括桃蚜、萝卜蚜和甘蓝蚜三种,均属同翅目蚜科.长江流域菜蚜一年发生数十代,以桃蚜为主要种群,萝卜蚜次之;甘蓝蚜属北地性害虫,高山蔬菜种植区以该种蚜虫发生为主.  相似文献   
57.
果实套袋对翠冠梨果锈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翠冠梨[幸水×(杭青×新世纪)],具有成熟期早、丰产稳产、肉质松脆、汁多味甜等优良栽培经济性状,成为近年来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展最为迅速的早熟梨品种之一。但其果面易生锈斑,对外观品质构成严重影响。翠冠梨果面锈斑的产生虽有其固有的遗传背景(为褐色与绿色皮色基因组成的杂合体控制的中间色),但实际产生与否、程度轻重还受栽培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其中水湿条件最为关键。控制水湿条件以实行果实套袋最为有效。虽然梨果套袋研究报道甚多,但针对翠冠梨果锈产生特点展开的套袋技术研究报道却不多见。笔者在对翠冠梨锈斑发生规律与特点…  相似文献   
58.
《农家顾问》2016,(4):64
正猕猴桃起源于我国长江流域,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猕猴桃产业,主要是引进新西兰品种海沃德推广,该品种耐贮性好,但早果性、丰产性欠佳,品质一般。上世纪90年代,新西兰选育出世界第二代猕猴桃品种Hort16A(也叫黄金果),除外观较差外各方面形状不错,但不太适合我国栽培,而且Hort16A申请了在我国的的品种权保护,给该品种在国内的推广和应用造成了一定障碍。为了振兴中国猕猴桃产业,通过30多年的科研攻关,湖北省农科院果  相似文献   
59.
蓝果树,为蓝果树科落叶乔木。自然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等,但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垂直分布在海拔400~1150m以下的山谷或溪边混交林中。蓝果树是我国乡土彩叶树种之一,该树生长快,木材结构细匀,切削容易,供建筑、家具等用。树冠呈塔形宏伟壮观,叶椭圆形秋后红色是上佳观赏树种。  相似文献   
60.
提升长江流域棉花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技术层面分析导致长江流域棉花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品种结构不合理、棉花生产的组织形式落后、棉花生产中的培管措施不当、收购体系质量意识淡薄以及特殊的气候因素等。并提出解决对策。即在品种选育上主攻专用优质棉品种;在生产上扶植一些专业合作组织,改变现有的生产组织形式;田间管理上优化田间栽培管理模式,研究并推广轻便栽培技术;建立诚信的籽棉收购体系,严把棉花采摘、运输、加工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