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547篇 |
免费 | 925篇 |
国内免费 | 198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50篇 |
农学 | 2489篇 |
基础科学 | 1007篇 |
2031篇 | |
综合类 | 15128篇 |
农作物 | 1669篇 |
水产渔业 | 1486篇 |
畜牧兽医 | 8152篇 |
园艺 | 1873篇 |
植物保护 | 9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6篇 |
2023年 | 738篇 |
2022年 | 1079篇 |
2021年 | 1153篇 |
2020年 | 965篇 |
2019年 | 1055篇 |
2018年 | 541篇 |
2017年 | 921篇 |
2016年 | 1192篇 |
2015年 | 1187篇 |
2014年 | 1649篇 |
2013年 | 1644篇 |
2012年 | 2139篇 |
2011年 | 2179篇 |
2010年 | 2013篇 |
2009年 | 2114篇 |
2008年 | 2256篇 |
2007年 | 1808篇 |
2006年 | 1641篇 |
2005年 | 1486篇 |
2004年 | 1000篇 |
2003年 | 910篇 |
2002年 | 754篇 |
2001年 | 763篇 |
2000年 | 604篇 |
1999年 | 559篇 |
1998年 | 553篇 |
1997年 | 442篇 |
1996年 | 435篇 |
1995年 | 344篇 |
1994年 | 379篇 |
1993年 | 330篇 |
1992年 | 332篇 |
1991年 | 287篇 |
1990年 | 232篇 |
1989年 | 253篇 |
1988年 | 102篇 |
1987年 | 48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65年 | 2篇 |
1957年 | 8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4篇 |
1953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试验旨在研究镰刀菌毒素污染日粮对断奶仔猪血清酶、肝脏抗氧化功能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选择35日龄体重为(8.45±0.94) kg的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雌性仔猪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用霉变玉米和霉变玉米蛋白粉替代基础日粮中50%的玉米和玉米蛋白粉配制而成的镰刀菌毒素污染日粮(玉米赤霉烯酮(ZEN) 0.90 mg/kg,呕吐毒素(DON) 1.43 mg/kg,烟曲霉毒素(FUM) 5.85 mg/kg)。仔猪单栏饲喂,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断奶仔猪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相对重显著降低(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断奶仔猪血清和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③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试验组断奶仔猪肝脏出现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部分肝小叶边缘发生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发生局部空泡变性。由此可知,镰刀菌毒素污染日粮(0.90 mg/kg ZEN,1.43 mg/kg DON,5.85 mg/kg FUM)饲喂断奶仔猪可引起仔猪血清酶活性改变,肝脏抗氧化功能降低,肝脏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病理损伤,从而影响肝脏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92.
嗜酸小球菌对凡纳滨对虾体液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嗜酸小球菌投喂凡纳滨对虾,并在投喂后的20、40和60d,分别测定凡纳滨对虾血清中的一氧化氮合酶(NOS)、溶菌活力(Bacteriolytic activity)、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并分析了这5种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嗜酸小球菌能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体内的NOS、溶菌活力、T-SOD、ACP、AKP的活性;NOS与溶菌活力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SOD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溶菌活力与AKP存在显著负相关性。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嗜酸小球菌(剂量10mg/kg)可使凡纳滨对虾体液免疫因子活力到达较高的水平;凡纳滨对虾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对于嗜酸小球菌的添加量较为敏感,可作为评价嗜酸小球菌使用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93.
取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幼鱼960尾,体重(3.39±0.18)g,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等比例混合油作为脂肪源,共配制4个蛋白水平(34%、38%、42%、46%),每一蛋白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10%、13%、16%),共12种饵料,糖水平保持在16%左右,饵料的蛋白能量比(P/E)在96.76~136.21mg/kcal。黑鲷幼鱼随机分成12组,每组设2重复,实验为期42d。结果表明,对特定生长率(SGR)与饵料系数(FCR)的影响,以较高蛋白组(38%、42%、46%)显著优于低蛋白组(34%)(P<0.05),中、高脂肪组(13%、16%)显著优于低脂肪组(10%)(P<0.05);各组饵料对成活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当蛋白水平为42%,脂肪水平为16%时,黑鲷幼鱼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3.20)、最高蛋白质效率(2.10)和最小饵料系数(1.14)。全鱼脂肪含量随着饵料中脂肪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升高。在同一饵料蛋白水平内,全鱼蛋白与灰分含量随着饵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呈逐渐升高趋势。经统计分析,饵料中不同蛋白能量比显著影响黑鲷幼鱼生长(P<0.05),饵料中脂肪有明显节约蛋白质的作用(P<0.05)。由生长及体成分的实验结果得出,黑鲷幼鱼的最适饵料蛋白水平为42%,最适蛋白能量比(P/E)为110.37mg/kcal。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对南极磷虾酶解液的脱氟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为南极磷虾在食品工业中开发应用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脱氟率(Y)为响应值,选择醋酸钙添加量(A)、初始pH(B)、反应温度(C)为自变量,采用Box-Bo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相互作用对南极磷虾酶解液脱氟率的影响,并分析酶解液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建立二次回归方程:Y=84.94+2.75A+2.77B-2.31AC-9.70A2-8.90B2-3.20C2;醋酸钙添加量、初始pH及醋酸钙添加量与反应温度的交互作用对南极磷虾酶解液脱氟率的影响极显著(P<0.0l).南极磷虾酶解液脱氟工艺的最佳条件为:醋酸钙添加量21.5 mg/mL、初始pH 10.2、反应时间140 min、反应温度30.24℃,在此条件下的脱氟率为(84.15±1.37)%,与理论预测值(8537%)的相对误差较小.在最佳条件下脱氟后,酶解液中总氮和氨基态氮含量分别损失3.11%和2.52%,反应前后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南极磷虾酶解液脱氟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对酶解液的营养成分影响较小等优点,有较高的可行性;建立的回归模型可用于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995.
996.
几种海藻中溴过氧化物酶的筛选及酶学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溴过氧化物酶(BrPOD)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过氧化物酶,海藻是其主要来源。对几种中国海域的红藻如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龙须菜(Gracilaria sjoestedtii)、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进行了溴过氧化物酶的藻种筛选,并对酶活较高的珊瑚藻进行溴过氧化物酶分离纯化及性质的研究。通过硫酸铵沉淀、DEAE-cellulose 52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等方法,从珊瑚藻中分离得到溴过氧化物酶。对该酶性质研究表明,该酶分子量较大,表观分子量为64 kD;溴化单氯甲酮的最适pH值为6.0;pH在5.0-9.0时酶活性稳定;在30-70℃温度范围内酶活性稳定;Ca2 、Co2 、Cu2 、Mn2 、NaF和EDTA等化合物使溴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钒酸盐能提高酶活性。反应动力学实验表明,该酶对Br-、H2O2的Km分别为7.40 mmol/L和96.09μmol/L。 相似文献
997.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乌龟是杂食性的爬行类动物。以植物的种子、植物茎叶、小鱼虾、螺、昆虫等为食。人工饲养条件下,配合饲料既要满足其营养需求,又要考虑饲料原料的来源、价格、消化吸收等因素。因此,研究其配合饲料动植物蛋白比,适当提高植物蛋白饲料的比例,具有显著经济意义,对环境保护也有裨益。为此,笔者等在乌龟配合饲料四因素正交试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98.
用蛋白酶k酚氯抽提法从圆斑星鲽、高眼鲽、大菱鲆和真鲷4种海水鱼的肌肉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金枪鱼、牙鲆及相关鱼类的线粒体DNA(m tDNA)序列保守片断设计出扩增引物,扩增从16SrRNA到ND4之间约9400 bp的m tDNA长片段。用10种限制性内切酶(H inf I,H ind III,EcoR V,EcoT22 I,Mun I,EcoT14 I,Apa I,B ln I,Ava II,D ra I)对扩增得到的m tDNA长片段进行限制性酶切和分析,其中8种酶有酶切位点。利用Ne i-L i的片断法计算出单倍型的片断共享度,根据片断共享度计算出4种鱼之间的遗传距离,用M ega 3.1软件构建NJ系统关系树,同时探讨利用线粒体大片断PCR-RFLP方法进行鱼类系统发生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9.
对虾病毒性疾病有多种,如白斑病毒、桃拉病毒、黄头病毒等。多年来,科研人员对病毒病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代生物检测技术得到较多应用,如酶联免疫吸附(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探针斑点杂交等,发表了较多提取病毒、改进病毒检测方法等文章。检测方法越来越简易、灵敏,并开发有WSSV、TSV等病毒检测试剂盒。利用现代生物检测技术诊断对虾病毒病对监测养殖生产中的疾病流行趋势有一定的作用,但各种检测方法大都局限于国家机构的实验室进行,难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是什么原因使先进的检测技术无法服务于养殖生产?现结合生产以及科研实践进行多方面探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