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33篇
农学   109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196篇
农作物   45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7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1.
棉花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已在农作物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重大进展。为了便利棉花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标记的研究和应用,介绍了利用基因芯片、简化基因组测序、重测序等在棉花中开发SNP标记的方法 ,综述了SNP标记在棉花遗传图谱构建、数量位点的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测序以及系统进化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异源四倍体棉花中SNP标记开发时,同源序列位点和部分同源序列位点上的SNP标记辨别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对其快捷的开发、检测方式和在数量基因定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SSR标记技术在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SSR分子标记技术具有共显性遗传、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稳定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本文简述了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重点对马铃薯SSR引物的开发及其在马铃薯品种鉴定、遗传图谱构建与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饱和大豆公共图谱SSR标记,以大豆育成品种冀豆12×地方品种ZDD03651组合的211个F6株系为作图群体,以Kosambi作图函数构建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栽培大豆冀豆12与大豆地方品种ZDD03651间SSR标记多态率为44.6%,遗传图谱包含21个连锁群,117个SSR标记,遗传距离总长度1 501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5.6 cM,其中包含8个偏分离标记。与公共遗传图谱相比,位点间排列顺序、遗传距离和偏分离位点比例基本相同。将SSR新标记Barcsoyssr41181、Barcsoyssr41201、Barcsoyssr41235和Barcsoyssr51266整合到C1连锁群上,填补了国际大豆公共遗传图谱中C1连锁群94.62~120.12 cM之间的SSR标记空白区段。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SRAP、SSR、AFLP和TRAP标记遗传图谱构建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以黄籽GH06为母本、黑籽P174为父本杂交得到的第6代重组自交系188个株系为作图群体,通过SRAP、SSR、AFLP和TRAP四种分子标记对该群体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构建了一张包含20个连锁群、300个标记位点的甘蓝型油菜分子遗传图谱(LOD≥3.0),包括202个SRAP标记、65个SSR标记、23个AFLP标记和10个TRAP标记。图谱总长度1273.7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4.25cM。连锁群上的标记数在4~56个之间,连锁群长度变动在37.1~109.2cM之间,群内平均图距在1.80~14.20cM之间。LG1包含的标记最多,有56个;标记最少的连锁群(LG9、LG18、LG20)只有4个。LG13的平均图距最大,为14.20cM;LG6的平均图距最小,仅为1.80cM。在整个图谱上,存在图距大于20cM的空隙6个。本研究首次将SRAP及TRAP标记用于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的构建,结果表明,SRAP及TRAP标记在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的构建上是一种良好的标记系统。  相似文献   
15.
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的加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密度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是QTL定位、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的基础。以小麦品种“京花1号/小白冬麦”的双单倍体(DH)群体和“农大015/复壮30”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作图群体,选用在DH群体双亲间的339个多态性标记和在RIL群体双亲间的343个多态性标记分析作图群体各个株系的基因型,对本中心近年开发的SCAR、EST-SSR标记以及他人开发的SSR、EST-SSR标记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并利用连锁分析软件Joinmap 4.0将2个作图群体的结果整合,最终构建了10个连锁群,将217个SSR、EST-SSR和SCAR位点定位在9条染色体上,进一步提高了小麦遗传图谱的密度。  相似文献   
16.
高丹草(高粱×苏丹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在许多作物上已获得了高密度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定位了许多主要农艺性状的QTL,而在牧草上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为提高育种中对牧草产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效率,对高丹草的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分蘖数、叶片数)进行QTL定位,确定其在染色体的位置及其遗传效应,探讨其杂种优势产生原因。在以高粱413A和棕壳苏丹草杂交获得的248个F2:3家系构建的作图群体中,应用AFLP和RAPD两种标记技术构建了高丹草(Sorghum×Sudan grass)的遗传连锁图谱。共包含168个标记,分布于10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836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4.98 cM。采用Joinmap/QTL4.0对高丹草单株产量及其三大构成因素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QTLs19个,分布在8个连锁群上,其中,第1和3连锁群最多,各为4个和3个。单个QTL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5.20%~51.50%。检测到的19个QTL中,表现加性效应的有1个,占5.26%,部分显性效应的有3个,占15.79%,显性效应的有6个,占31.58%,超显性效应的有9个,占47.36%。超显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在高丹草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亚麻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分子标记辅助改良农作物品种在国内外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各种标记方法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加快了新品种的选育速度。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子标记因其灵敏度高、速度快、可对整个基因组进行标记。且费用和技术难度较低,易于应用而备受青睐,已在农作物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等性状和作物品系鉴定,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等方面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在秃尖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的玉米高密度SNP遗传图谱,并对其秃尖QTL进行定位,为玉米秃尖分子机理研究及玉米抗秃尖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无秃尖性状的自交系S群411331为母本、有秃尖性状的自交系综53313为父本,通过杂交和自交获得F2代群体.利用容量达10K的分子芯片获取大量SNP分子标记,从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SNP分子标记,构建F2代群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并结合秃尖表型数据,分别采用QTL定位软件Rqtl和QTL.gCIMapping.GUI 1.1对相应的秃尖QTL位点进行鉴定及定位.[结果]F2代群体的平均秃尖长度为4.25 cm,说明其秃尖性状更偏向于父本综53313,秃尖整体较长,且秃尖变幅为0~6.1 cm,偏度和峰度值均位于-1.00~1.00,符合数量性状的分布特征.从2612个多态SNP分子标记中共筛选出2599个SNP分子标记成功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总图距5624.38 cM,标记间平均距离2.27 cM.利用Rqtl共检测到6个QTL,分别位于第3、4、5、6、8和9染色体,其中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最大的2个QTL分别位于第6和8染色体,解释遗传变异的14.4%和16.3%.利用QTL.gCIMapping.GUI 1.1共检测到9个QTL,分别位于第1、4、5、6、8和9染色体,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最大的2个QTL分别位于第6和8染色体,与Rqtl检测结果相比,二者均在第8和9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检测到1个QTL,在第5染色体检测到的QTL位置也较邻近,且效应最大的2个QTL均位于第6和8染色体;不同之处在于Rqtl在各染色体上只检测到1个QTL,而QTL.gCI-Mapping.GUI 1.1在第6和8染色体分别检测到2和3个QTL,在第1染色体检测到1个QTL,在第3染色体未检测到QTL,而Rqtl检测出的第1和3染色体QTL情况相反.[结论]玉米秃尖QTL分别位于第1、3、4、5、6、8和9染色体,其中主效QTL在第6和8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QTL Analysis of the Oil Content and the Hull Content in Brassica napus L.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QTLs of the oil content and the hull content were analyzed in Brassica napus L. By constructing the linkage map. The F26 RIL population with 188 lines, derived from the cross of GH06 × P147, was used as the mapping population. The SRAP, SSR, AFLP, and TRAP marker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linkage map, and th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CIM) to identify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ssociated with the oil content and the hull content. 300 markers were integrated into 19 linkage groups, covering 1 248.5 cM in total. Seven QTLs were foun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oil content with the single contribution to phenotypic variance ranging from 3.73 to 10.46%; four QTLs were found for the hull content with the single contribution to phenotypic variance ranging from 4.89 to 6.84%. The yellow-seeded Brassica napus L. Has the advantage of higher oil content and the hull conten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il content. In addition, the SRAP marker is good for detecting QTL.  相似文献   
20.
AFLP技术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是一种新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对其基本原理和基本反应程序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果树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果树指纹图谱的建立和品种鉴定、果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源关系的研究以及质量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等方面,概述了AFLP标记在果树上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