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鲑鳟鱼类养殖的重要病原,具有传播快、发病急等特点,主要损伤鱼类的造血器官,因此称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其临床症状、病理损伤、流行规律、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2.
为确定导致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EHN)进入我国的各种可能因素,通过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分析,逐一评估可能产生的不同程度的风险。分析认为,EHN传入的主要威胁是来自疫区的活虹鳟和鲈鱼,其次是冰冻和冰鲜的虹鳟和鲈鱼。分析指出,只有根据感染特点,采取不同的检疫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进口鱼携带病毒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03.
测定了患舞三毛金藻毒素中毒症及健康鲤鱼的16项血液学指标,结果进行了t检验;对患病及健康鲤鱼的造血器官进行了组织学观察,描述了病鱼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4.
本研究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株XJ-13为研究对象,克隆其糖蛋白(glycoprotein,G)基因并连接到商业化载体pcDNA3.1(+),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HNxj-G。为了检测该载体作为核酸疫苗的可能性,本研究以2μg/尾的剂量采用背鳍基部注射免疫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鱼苗[(5±0.5)g]。在免疫后第4天及第30天,以100 TCID_(50)的剂量利用IHNV-XJ-13对虹鳟进行腹腔注射攻毒;在免疫后第4天及第7天,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虹鳟头肾及接种部位肌肉组织Mx-1基因表达情况;在免疫后第4天及30天检测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在免疫后65 d内,分别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循环水池里的粪便、水以及虹鳟的肠内容物,进行氨苄青霉素抗性菌的分离鉴定。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核酸疫苗在免疫后第4天和第30天的相对保护率均高于90%;Mx-1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x-1基因在头肾和接种部位肌肉中均显著上调表达;中和抗体效价测定结果显示,在免疫后第4天,所有血清中均不存在中和抗体(效价均20);而在免疫后第30天,10尾虹鳟中有8尾血清中存在中和抗体,最高效价为160;抗性菌分离结果显示,分离到的氨苄青霉素抗性菌均是天然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气单胞菌(Aeromonas sp.)和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sp.),并未分离到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任何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指示菌,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氨苄青霉素抗性菌的种类和数量均没有发生统计学意义的改变。本研究提供了具有良好保护效果的IHN核酸疫苗,并为IHN核酸疫苗的安全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5.
为建立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IHNV的G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的IHNV检测方法。该方法在30℃20min即可完成,对IHNV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低检出限为156ng/mL;用建立的RPA和RT-PCR对实验室保存的50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RPA的阳性检出率为14.00%,RT-PCR的阳性检出率为12.00%,说明RPA比RT-PCR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建立的RPA方法为IHNV的实验室检测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06.
牛伊氏锥虫病是由锥体属的伊氏锥虫寄生牛血液和造血器官中引起的原虫病。一般黄牛和水牛感染后多为慢性经过。锥虫在生活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代谢产物,宿主产生溶解锥虫的抗体,使锥虫溶解死亡,释放出毒素。这些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牛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运动失调,继而侵害造血器官,使红细胞溶解,导致红细胞数减少而贫血。毒素对血管壁渗透作用的损伤,导致皮下水肿。虫体对糖的大量消耗,可引起低血糖症和酸中毒现象。后期由于氧化不全的产物蓄积,使牛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致其精神沉郁,以至昏迷等。  相似文献   
107.
本文概述了金鱼疱疹病毒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流行现状,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阐述了该病病原为鲤科疱疹病毒-2(CyHV-2)的形态和基因特征以及在分离培养、流行病学和检测方法方面取得的进展,旨在为深入研究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8.
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CIAV)引起的一种以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是鸡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之一。CIA主要发生于2-3同龄的雏鸡,病鸡的造血器官和淋病组织受损,主要导致贫血、免疫抑制,甚至造成死亡。1979年Yuasa N等首次在日本发现,此后在英国、德国、  相似文献   
109.
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1203株(IHNV-Sn1203)基因组RNA提取物为模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通过RT-PCR一步法扩增截短的G蛋白基因序列(约375 bp),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 ET-27b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27b-IHNV-short G,通过大肠杆菌Rosetta表达菌株获得高效表达。在IPTG浓度为0.25 mmol/L时,37℃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 000,符合预期大小,并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4 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大。蛋白经变性、复性处理后获得不带任何标签的纯化蛋白,并利用该蛋白制备兔抗血清。ELISA结果显示,兔抗血清的效价为1∶80 000,说明制备的兔抗血清能够识别表达的重组蛋白;间接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兔抗G蛋白血清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并且与VHSV参考毒株没有任何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10.
为构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 HLJ-09)微型基因组并表达虹鳟IFN,采用RT-PCR扩增IHNV HLJ-09株的N、P、L、G和NV蛋白基因并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中,构建辅助质粒pCI-N、pCI-P、pCI-L、pCI-G和pCI-NV;将扩增获得的IHNV基因组两末端序列、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虹鳟I型干扰素(IFN)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I中构建出表达EGFP的IHNV微型基因组pCI-LFGT和表达IFN的IHNV微型基因组pCI-LFIT;将pCI-LFIT质粒转染已接种IHNV HLJ-09毒株的EPC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细胞中IHNV G基因RNA。结果显示:构建的微型基因组不论与辅助病毒还是与5个辅助质粒共转染,外源基因均能正确表达;pCI-LFIT质粒转染已接种病毒的EPC细胞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中的病毒核酸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