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26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以宁德4个沿海县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评价指标主导性、可度量性和易获得性等原则建立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建立了赤潮灾害致灾因子危险度、承灾体易损度和赤潮灾害风险模型,并在GIS平台上实现了评估结果的可视化。结果表明,福鼎沿海和霞浦沿海的赤潮灾害风险为中,蕉城沿海和福安沿海的赤潮灾害风险较低,评估结果与宁德沿海赤潮历史数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文献研究相一致。研究可为宁德沿海赤潮灾害监控、防灾减灾及海水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12.
红色裸甲藻实时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建立快速、准确的赤潮藻鉴定和定量检测方法,以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作为研究对象,将快速检测手段一实时荧光定量PCR(RFQ-PCR)技术应用于赤潮藻的种类鉴定中.首先以红色裸甲藻18S rDNA序列为靶区域.设计出适合用于RFQ-PCR技术的红色裸甲藻引物和TaqMan探针,并通过引物PCR验证确定其种特异性;进而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红色裸甲藻快速检测方法.与显微镜计数方法比较,两者所获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且该方法的检测限远低于红色裸甲藻爆发赤潮时的藻密度,因此该方法可有效地应用于红色裸甲藻的检测,从而为红色裸甲藻赤潮的预警预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13.
<正>近数十年来,有毒有害浮游生物赤潮成为世 界性海洋生态与经济问题。依据日本本城凡夫 (1999)报道,1971-1995年在日本,赤潮所造成 的全国被害总额高达416亿日元,年平均高达17 亿日元。 迄今,对鱼、贝类养殖危害最大的赤潮浮游生  相似文献   
214.
利用历史统计数据,以2000-2016年渤海发生的赤潮事件为对象,研究了赤潮发生的时空动态、赤潮生物的生态演替以及与温度、营养盐、地理水文要素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ENSO)的关联。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赤潮高发期为5-8月,2-4月和11月发生频次较低;(2)空间分布上,赤潮集中发生在河北秦皇岛-唐山-辽宁绥中近岸、辽宁营口鲅鱼圈附近以及渤海湾近岸海域;(3)共检出赤潮生物40种,包括甲藻18种、硅藻18种、金藻2种、褐胞藻1种,另外还有原生动物1种,其中甲藻门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金藻门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是渤海爆发频次较高的赤潮优势种,另外海区的赤潮生物存在着明显的生态演替现象;(4)温度和营养盐结构对赤潮爆发及其优势种演替起到关键作用,高通量的陆源污染物与弱化的水动力相互叠加为诱发赤潮提供了条件,而厄尔尼诺效应强度与赤潮发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15.
为了解秦皇岛海域赤潮发生情况,对2005-2017年的秦皇岛市海域海洋赤潮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海域的赤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大型面积赤潮(大于100 km 2)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216.
赤潮对浙江省海洋渔业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它不仅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更会给海洋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浙江海域是赤潮的多发区,据统计,2001~2009年浙江海域共发现赤潮287起,累计面积约80000km2,其中有毒有害赤潮达38  相似文献   
217.
海州湾海域的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3—2008年海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对海州湾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描述、归纳及总结,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结果表明,在海州湾海域共监测到121种赤潮生物,其中重要的赤潮生物有: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多纹膝沟藻、短角弯角藻、赤潮异弯藻、链状裸甲藻、海链藻属,这7种(属)赤潮生物都曾经在该海域引发过赤潮。此外,中华盒形藻、海洋原甲藻、梭角藻、三角角藻、圆筛藻属、角毛藻属等赤潮生物在海州湾海域常年分布,也具有引发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218.
以强壮前沟藻为材料,采用实验室内单种培养方法,以氮、磷、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强壮前沟藻生长的营养需求.试验结果表明,磷对强壮前沟藻生长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氮元素对该藻生长的影响也较为显著,而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对强壮前沟藻生长影响不显著,各因素对强壮前沟藻生长的影响依次为:磷>氮>微量元素>维生素;强壮前沟藻生长的最佳营养条件为氮元素880 μmol/L,磷元素108 μmol/L,微量元素21.0 μmol/L,维生素0.96 μmol/L.根据强壮前沟藻生长的营养需求,初步探讨了营养条件对该藻形成赤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9.
赤潮微藻的准确分类鉴定是研究赤潮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的基础.本文介绍了赤潮微藻分类鉴定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形态分类法是最传统和直接的赤潮微藻的分类鉴定方法,化学分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单独使用或作为形态分类法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20.
三沙湾赤潮种类与理化要素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年的监测数据阐述了三沙湾赤潮种类与理化要素(水温、盐度、pH值、透明度、叶绿素-a、活性磷酸盐、硅酸盐、无机氮、其中无机氮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关系,初步了解三沙湾内理化环境与赤潮生物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