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6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林业   395篇
农学   215篇
基础科学   500篇
  56篇
综合类   1638篇
农作物   46篇
水产渔业   892篇
畜牧兽医   765篇
园艺   117篇
植物保护   7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257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是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实践与探索,研究基于教育部发布的自设交叉学科办学名单和农业领域专家学者访谈信息,运用文本分析、共词聚类等方法,探讨了农业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整体布局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西南和西北地区农业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学科特色;农业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主要集中在近缘学科门类之间,且相对集中地体现为少数应用性较强的一级学科支撑;专家学者对未来农业交叉学科发展趋势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技术领域集成创新,吸收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进而形成交叉学科方向。最后,讨论了农业高校交叉学科自主设置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92.
农业机器人作业时,为了提高机器人躲避障碍物及自主导航的效率和水平,将随机运动障碍物避碰规则引入到了农业机器人导航控制系统的设计中。采用人工势场算法对避障规则进行了设计,并利用蚁群算法对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进行了优化,从而使机器人在随机运动障碍物的环境下可以实现自主导航,且获得最短的导航路径。模拟多除草机器人的作业过程,对多运动障碍物环境下机器人的路径规划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采用随机运动障碍物避障规则可以成功实现运动障碍物环境下的路径规划,且采用蚁群算法得到的路径最短、规划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3.
一、青蟹的繁殖习性 (一)繁殖季节 自然水温达到18℃以上时,摄食活动正常,性腺开始发育,广东、广西沿海全年可见卵巢成熟的亲蟹,但旺季一般在3-6月和9-10月,炎热季节、低温、盐度变化大时,成熟亲蟹较少。  相似文献   
94.
智能施药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喷施化学农药是病虫害防治最主要的手段,对保证作物的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施药机械工作效率低,且使用同一施药量进行连续喷施作业易造成农药浪费、环境污染。随着农业智能化发展,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到农业植保作业中,智能施药机器人以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施用量以及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实现了更加高效、精准的病虫害防治。智能施药机器人是集复杂农业机械、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施药装备,可自主、高效、安全、可靠地完成施药作业任务。为明确智能施药机器人及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总结了适用于不同作业场景的施药机器人的应用进展,从智能施药机器人的移动平台设计、喷雾装置设计、导航技术、智能识别技术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施药机器人作业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分析智能施药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现存问题,阐述智能施药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精准变量施药、自主导航以及无人化作业,以期为智能施药机器人在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根据2019年3月至1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750尾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样本,采用胃含物分析法,结合该海域各调查站位龙头鱼的CPUE,对其进行了食性分析,研究了龙头鱼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及其随季节和体长变化的情况.结果 表明,浙江南部近海龙头鱼摄食的饵料生物有40余种...  相似文献   
96.
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亚洲各国的挑战,尤其是中国经济崛起所带来的变化,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新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自主"运动、"环球校园"计划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7.
2008年4月—2021年12月,在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设置了84个相机监测位点,累计4 504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2 039次,识别出野生兽类4目15科19种,野生鸟类3目8科19种,包括4种国家I级和17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16.408;SO=65.48%)、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RAI=11.878;SO=30.95%)、猪獾(Arctonyx collaris)(RAI=1.465;SO=27.38%)、野猪(Sus scrofa)(RAI=1.332;SO=21.43%)、小熊猫(Ailurus fulgens)(RAI=0.977;SO=26.19%)的相对多度和位点占有率位于兽类前5位;血雉(Ithaginis cruentus)(RAI=5.662;SO=34.52%)、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RAI=3.730;SO=22.62%)、大噪鹛(Garrulax maximus)(RAI=0.222;SO...  相似文献   
98.
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摄食颗粒饲料的声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突破智能投饲系统的技术瓶颈,近年来采用被动声学技术开展鱼虾摄食行为研究成为热点之一。该研究主要采用被动声学技术获取单体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摄食声信号,从混合信号中提取完善的摄食信号,筛选可作为衡量大口黑鲈摄食活跃度的声学特征参数,以期对摄食活跃度进行量化。根据大口黑鲈喂食期间的同步音频与视频记录,确定信号类别并进行标记,主要提取每次吞食饲料的时域与频域特征,对比各参数与吞食次序之间的相关度。研究结果表明,摄食声信号能量主要集中于4~7 kHz,且大口黑鲈吞食间隔与吞食次序呈正相关,稳定性较强;而时域特征中的波形振幅极差与频域特征的功率积分值均与吞食次序呈负相关。吞食间隔、振幅极差及功率积分值均可以作为衡量摄食活跃度的量化指标,而共振峰与平均梅尔倒谱系数可作为摄食声识别参数,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养殖鱼类被动声学智能投饲系统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
为了研究基于云班课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动物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对获得的云班课数据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4.71 %的学生云班课资源学习低于 60 %;云班课测试分数 46.16 %学生在 60 分以下,作业/小组任务分数 33.33 %学生测试成绩在 60 分以下,教师需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0.
生物钟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细胞的内源节律性保持机制。生物钟机制的存在可以使生物体的代谢行为产生并维持以24h为周期的昼夜节律,从而更好地适应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环境条件昼夜间节律性变化。蓝藻是目前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中的模式生物,其依赖于kai基因家族成员的核心生物钟调控模式已经被众多研究者详细阐明。蓝藻生物钟的核心振荡器是由蓝藻kaiA/B/C的编码产物来调控的,Kai蛋白的表达模式具有节律性。KaiC蛋白磷酸化状态的节律性循环及输入、输出途径相关组成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状态节律性循环共同组成其反馈回路,负责维持生物钟节律性振荡的持续进行并与环境周期保持同步。传统的蓝藻生物钟分子机制模型认为,节律性表达基因翻译产物的转录/翻译负反馈抑制环是生物节律性维持和输出的关键。遗憾的是,在其它物种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中未发现由ka/基因家族成员同源基因组成的节律性标签,这表明以kaiA/B/C为核心振荡器的生物钟系统并不是一种跨物种保守的生物钟系统。近期,人们发现非转录/翻译依赖的振荡器(NTO)也具有成为生物节律性产生和维持的“源动力”的可能。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Pax)氧化还原状态节律性是第一种被报道的跨物种保守的NTO节律性标签,这也日渐成为蓝藻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