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509篇 |
免费 | 1247篇 |
国内免费 | 225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036篇 |
农学 | 2010篇 |
基础科学 | 4839篇 |
2667篇 | |
综合类 | 21715篇 |
农作物 | 1411篇 |
水产渔业 | 2672篇 |
畜牧兽医 | 8047篇 |
园艺 | 2428篇 |
植物保护 | 11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0篇 |
2023年 | 1401篇 |
2022年 | 1705篇 |
2021年 | 1687篇 |
2020年 | 1348篇 |
2019年 | 1572篇 |
2018年 | 749篇 |
2017年 | 1233篇 |
2016年 | 1511篇 |
2015年 | 1606篇 |
2014年 | 2405篇 |
2013年 | 2335篇 |
2012年 | 2774篇 |
2011年 | 2909篇 |
2010年 | 2776篇 |
2009年 | 2782篇 |
2008年 | 2843篇 |
2007年 | 2604篇 |
2006年 | 2508篇 |
2005年 | 2390篇 |
2004年 | 1765篇 |
2003年 | 1982篇 |
2002年 | 1413篇 |
2001年 | 1370篇 |
2000年 | 1165篇 |
1999年 | 712篇 |
1998年 | 684篇 |
1997年 | 560篇 |
1996年 | 580篇 |
1995年 | 561篇 |
1994年 | 481篇 |
1993年 | 415篇 |
1992年 | 344篇 |
1991年 | 332篇 |
1990年 | 277篇 |
1989年 | 284篇 |
1988年 | 109篇 |
1987年 | 79篇 |
1986年 | 47篇 |
1985年 | 38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24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9篇 |
1976年 | 10篇 |
1975年 | 17篇 |
1973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饲粮物理结构对杜寒公羊育肥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营养学报》2021,33(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物理结构对杜寒公羊育肥及屠宰性能的影响。选择体重(27.00±3.75) kg的2月龄健康杜寒公羊24只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将2组羊分为全混合粉料型饲粮组(对照组)和全混合颗粒型饲粮组(试验组)。2组饲粮配方相同,育肥11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100 d。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净肉率、肌肉的亮度(L*)和红度(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羊肉中粗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肉比、内脏器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H45 min、滴水损失率、失水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屠宰率、GR值、眼肌面积提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粉料型饲粮制作成颗粒型饲粮可以显著提高杜寒公羊育肥性能、净肉率、饲料转化率、羊肉新鲜度,也可以显著提高羊肉中粗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镁含量,延长羊肉保鲜时间,提高羊肉品质。综上所述,饲粮物理结构显著影响杜寒公羊的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 相似文献
992.
993.
为探明MeJA对梨感染黑星菌后叶片损伤的缓解效应。试验以感病品种‘雪花’和抗病品种‘黄冠’梨叶片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黑星菌侵染后梨叶片叶绿体结构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MeJA处理对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星菌对‘雪花’梨叶片叶绿体结构有更明显的破坏现象,且在侵染9天时‘黄冠’梨叶绿素含量比对照下降了37%,而‘雪花’梨下降了49%;MeJA处理可迅速诱导‘黄冠’梨CAO的表达且显著增加了侵染后期(5~9天)‘雪花’梨CHLH、CAO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缓解了黑星菌侵染后梨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降低。说明适当浓度的MeJA处理可以增加梨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梨增强对黑星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旱作条件下,退化天然草地治本改良重建前后植被生长动态进行研究,群落数量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表现为: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和高度的增长符合慢-快-慢的S型模式,且各时期产量和高度均好于天然.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变化符合快增-慢增-慢降-快增-快降趋势,而高度呈缓慢增长后下降趋势;二者盖度变化都符合增-降-增-降的规律,五月初之前人工草地优于天然;人工草地密度一直呈下降趋势,天然草地呈增-降-增-降趋势;人工草地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指数低于天然,但其均匀度指数高于天然草地,两者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人工草地呈退化态势.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青海省高寒牧区常见的9种多年生牧草单播2年后耕层0~15cm土壤理化(pH、容重(BD)、有机碳(SOC)、全氮(TN)、无机碳(C)及微生物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和群落代谢功能)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只有在种植披碱草2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说明与其他草种相比,种植披碱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试验在每年施肥1次的情况下,土壤氮含量仍然偏低,说明此区氮素被过度利用,处于缺乏水平,因此每年增施氮肥数量、频率以及时间上应加强管理。通过对不同牧草种植区土壤各因子的聚类分析,发现贫花鹅观草、无芒雀麦、紫野麦草和扁穗冰草之间相似度较高,表明其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较为接近,故在大面积种植的时候可根据牧草地上生物量/质量的高低进行选择性播种。从土壤质量方向考虑,种植杂花苜蓿、红豆草和西北羊茅不利于土地的改良。 相似文献
996.
金属羧肽酶是昆虫消化管中参与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酶类,并可能在昆虫变态、发育、抗病免疫等多种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家蚕全基因组数据库,基于同源搜索和隐马尔可夫模型搜索相结合的方法,对家蚕金属羧肽酶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全基因组预测家蚕的金属羧肽酶基因家族包括22个成员,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锌离子结合位点和金属羧肽酶M14的保守特征。根据其保守氨基酸序列不同,家蚕的金属羧肽酶分属于M14A、M14B和M14D 3个亚家族。通过RTPCR方法检测显示22个家蚕金属羧肽酶基因中有18个基因在家蚕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中表达,其中7个基因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中肠组织特异高量表达,提示金属羧肽酶在家蚕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中有重要作用;家蚕5龄幼虫添食感染Bm NPV后24 h内,中肠中有5个金属羧肽酶基因上调表达,表现出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应答反应。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家蚕金属羧肽酶在蚕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对病原物入侵应答中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997.
旨在探究山东济宁青山羊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家系结构。本研究利用Illumina 70 K Goat SNP芯片对40只成年济宁青山羊全基因组范围内的SNP进行检测,利用Plink软件、GCTA工具和R语言,对济宁青山羊的遗传结构、亲缘关系和近交系数进行分析,以期揭示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共得到67 088个SNPs,个体的基因型检出率达到了98%以上;通过Plink(V1.90)软件质控,过滤掉一个样本,剩余的SNPs有57 991个,其中85.5%的SNPs具有多态性;各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9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83,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293,群体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409,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18;济宁青山羊保种群体的平均状态同源(IBS)遗传距离为0.333 4。23只种公羊的平均IBS遗传距离为0.330 3,IBS遗传距离和G矩阵结果均表明部分种羊之间有亲缘关系。在40只个体中共检测到347个长纯合片段(ROH),基于ROH值计算的群体平均近交系数为0.047 9,近交程度低,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基于I... 相似文献
998.
植物群落共存种的环境适应性和相对竞争能力差异是植物群落动态和演替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其中光合特性与二者都有紧密关联,因此研究群落共存种光合特性的差异对理解群落演替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10种主要的撂荒地植物群落共存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的生长月份(8-10月)和不同水分条件下(适宜水分及中度、重度干旱胁迫)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变化,分析植物群落共存种光合特性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3种水分条件下,无芒隐子草、白羊草、小花棘豆和达乌里胡枝子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而冰草和阿尔泰狗娃花的则呈双峰曲线,有光合“午休”现象,10种群落共存种以无芒隐子草的日光合能力峰值最大,冰草的最小;2)除中华隐子草和阿尔泰狗娃花外,多数种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在3种水分条件下均呈单峰曲线,其中,无芒隐子草的日蒸腾能力峰值最大,小花棘豆的最小;3)日均净光合速率和日均蒸腾速率存在显著种间差异和生长月份差异(P<0.05),其中,无芒隐子草的日均净光合速率和日均蒸腾速率最大,而日均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物种和生长月份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4)在演替生态位置上,10种群落共存种以演替前期种的日均蒸腾速率和日均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而演替后期种相对较高,表明演替后期的植物水分利用性能较高。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丘陵区,伴随演替进程的土壤环境旱化,演替后期序列种凭借其较高的水分利用能力,将在撂荒地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而逐渐代替演替前期种。 相似文献
999.
为明确山西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群落碳、氮密度的区域差异,以及导致这种空间变化的驱动因素,本试验以山西省铁杆蒿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晋北半干旱地区和晋南半湿润地区铁杆蒿群落的碳(C)、氮(N)密度,分析了其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等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山西南北铁杆蒿群落碳、氮密度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晋南地区铁杆蒿群落的群落碳、氮密度分别为651.83 g C·m-2和20.63 g N·m-2,晋北地区铁杆蒿群落的群落碳、氮密度分别为418.89 g C·m-2和13.90 g N·m-2。以群落各组分碳、氮密度代表样点进行RDA(Redundancy analysis)冗余分析排序得出造成两地区群落碳、氮密度分异的主要生态因子均为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砾石比。可见,山西晋南和晋北地区铁杆蒿群落碳、氮密度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不同气候区铁杆蒿群落碳、氮密度空间差异与生物量的积累密切相关,驱动晋南和晋北地区铁杆蒿群落碳氮密度分异的环境因素为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砾石比。 相似文献
1000.
秦岭及其以北黄土区草地群落地带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受海洋季风和润湿气候影响强烈的地区,草地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基本一致。但秦岭以北及其黄土区由于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减弱,出现了半干旱和干旱气候,植被向着草原方向发展,形成了这里特殊的地带性特征。秦岭地区自下而上为蒿类和禾草草地、禾草和杂类草草地、嵩草草地;秦岭以北黄土区自南而北为蒿类和禾草草地(草甸性)、禾草(草原性)和蒿类草地,蒿类和禾草草地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