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8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222篇
林业   195篇
农学   301篇
基础科学   143篇
  357篇
综合类   1168篇
农作物   214篇
水产渔业   218篇
畜牧兽医   296篇
园艺   96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黄毅 《食药用菌》2013,(5):263-268
简单介绍欧洲近年来双孢蘑菇出菇库建筑与设备,栽培料制备,覆土材料制备,出菇管理,采收方式,包装销售等每一栽培环节;并设有讨论,指出我国与欧洲的差距。  相似文献   
992.
不同生物有机肥用量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中,不同用量生物有机肥对棉花苗期土壤活性有机质和5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其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CMI)均显著增加。其中高有机质含量土壤施用生物有机肥20 g/kg效果显著,中等有机质含量土壤和低有机质含量土壤施用生物有机肥30、40 g/kg效果显著。5种土壤酶活性施肥处理均高于对照(CK),并且土壤酶活性与施用量成正比。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在施用生物有机肥10、20 g/kg与其它处理相比变化显著,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变化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与活性有机质和CMI在棉花出苗0 d相关系数分别为0.831**、0.542*;在出苗后60 d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0.635**,其中有机质与活性有机质相关性最高。而CMI与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在棉花出苗0 d相关系数分别为0.542*、0.896**,在出苗后60 d分别为0.635**、0.842**,说明活性有机质相对于有机质与CMI关系更为密切。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与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在棉花出苗0 d和出苗后60 d存在显著相关,表明活性有机质与土壤酶活性能够较好的反映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993.
从噬菌体随机七肽库中筛选得到赭曲霉毒素A的模拟表位,并以其替代毒素标品建立赭曲霉毒素A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以纯化的抗赭曲霉毒素A单克隆抗体(OTA mAb)为配基,亲和筛选融合表达在丝状M13噬菌体次要衣壳蛋白(PⅢ)上的随机七肽库,以ELISA方法鉴定阳性克隆,并以筛选的模拟表位建立赭曲霉毒素A的ELISA检测方法。经过4轮亲和筛选,共得到22株与OTA mAb特异结合的阳性噬菌体克隆,且该结合都能够被OTA标品阻断,DNA测序及多肽核心序列分析后,得到赭曲霉毒素A的模拟表位的主要序列为:MPLWXDL,X为任意氨基酸,以阳性噬菌体克隆建立的竞争ELISA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250~8000pg/ml。基于制备的OTA mAb,利用噬菌体随机七肽库可成功筛选到赭曲霉毒素A的模拟表位,并能够替代OTA标品建立直接竞争模式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磷素对甘薯生长前期源库关系建立和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盆栽试验研究不施磷P0(P2O5 0 g/kg)、适量施磷P0.04(P2O5 0.04 g/kg)和过量施磷P0.08(P2O5 0.08 g/kg)对鲜食型甘薯‘烟薯25’和‘普薯32’生长前期(栽后0~40 d)根系活力、根系形态分化、潜在块根重量、结薯数、薯块重量、根生物量、叶面积、茎叶生物量、根干物质分配比例、茎叶干物质分配比例及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块根形成期(栽后0~30 d),与不施磷处理相比,适量施磷显著提高了甘薯总根条数、根尖数、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根系体积和总根鲜重,并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提高了潜在块根鲜重;显著提高叶面积、叶鲜重、茎鲜重、地上部总鲜重;显著提高甘薯茎叶干重、根干重和植株干重,显著增加干物质根分配比例,降低干物质茎叶分配比,显著提高根冠比,为块根形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而过量施磷抑制干物质在根中的分配比例,导致根冠比降低,不利于块根的形成。在封垄期(栽后40 d),与不施磷处理相比,适量施磷可以显著增加单株结薯数(主要提高直径5 mm以上的块根数量)、单薯重和单株薯重,若继续增加施磷量将导致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显著降低。因此,适量施磷可以促进甘薯根系和茎叶发育,增加干物质根分配比例,降低干物质茎叶分配比,显著提高根冠比,增加甘薯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提高单株薯重,促进甘薯生长前期源库关系建立和平衡,为甘薯丰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5.
研究开发一种食用菌生长库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由食用菌生长环境实时监测器、互联网数据传输模块和网页监控平台组成,方便食用菌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以及远程监控,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率和出菇品质。  相似文献   
996.
水稻秸秆还田下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完善黑龙江省水稻秸秆还田下施肥技术体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与无秸秆还田比较,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秸秆还田条件下,0~10cm土层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大于10~20cm土层含量,且各土层总有机碳、活性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处理Ⅴ(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用量为133kg·hm-2)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997.
为选育第三积温区水稻优良种质和制定栽培措施,选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区主栽品种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的品种(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动态聚类分析对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水平下26份水稻品种(系)的源库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3个源库性状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5个主成分,分别为叶面积指数、库容量、穗粒数、收获指数及空秕率,这5个主成分所构成的线性组合对源库性状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8.04%。根据5个主成分进行K均值聚类将26份品种(系)群体分为源小库小互作型(3份)、库限制型(12份)、源库互作型(11份)3类。其中源库互作型具有倒三叶叶面积大,叶面积指数较高,库容量较高,源库平衡,经济系数高,产量高等特点,综合性状良好,如龙粳20、龙粳27是用作亲本的首先选择。  相似文献   
998.
长沙市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利用与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长沙市1998-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长沙市近12年来耕地资源变化的时空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沙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长沙市耕地数量变化的3大驱动力,其中经济发展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12年来长沙市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锐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且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99.
王辉  邹世平 《湖北农业科学》2011,(24):5239-5242,5249
以健康未经免疫的斑点叉尾为试验材料,取其新鲜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PCR扩增重链Fd和轻链cDNA,以纯化的VH、VL基因为模板,以与VH基因3′-端和VL基因-5′端序列互补的Linker—Primer Mix为引物,将VH、VL随机拼接为ScFv。通过酶切连接,依次将PCR产物插入质粒p3MH相应位点,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加入辅助噬菌体VCSM 13,构建噬菌体单链抗体库。测定库容并酶切鉴定。斑点叉尾天然单链(ScFv)噬菌体抗体库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筛选特异性抗体及从斑点叉尾病变组织中提取特异性抗原用于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不同库容类型杂交早籼稻品种源库结构对垩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不同库容量类型早籼稻品种齐穗期源库结构对稻米垩白的影响。【方法】以18个杂交早籼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聚类分析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研究不同类型品种源库结构、灌浆特性和垩白的差异,分析源库结构对籽粒灌浆和垩白的影响。【结果】齐穗期LAI、灌浆期净同化率等大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小库容类型,而单位库容的叶面积、茎鞘重和净同化率等则相反;籽粒灌浆速率大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小库容类型,而灌浆历期则相反;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则表现为大库容类型>小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结论】大、中库容类型品种,灌浆物质不足,灌浆速率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高,宜采取扩源措施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小库容类型品种灌浆物质充足,灌浆速率快,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也高,宜采取扩库措施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