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48篇 |
免费 | 540篇 |
国内免费 | 72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95篇 |
农学 | 330篇 |
基础科学 | 199篇 |
2764篇 | |
综合类 | 3563篇 |
农作物 | 232篇 |
水产渔业 | 139篇 |
畜牧兽医 | 625篇 |
园艺 | 194篇 |
植物保护 | 2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5篇 |
2023年 | 656篇 |
2022年 | 701篇 |
2021年 | 580篇 |
2020年 | 438篇 |
2019年 | 483篇 |
2018年 | 356篇 |
2017年 | 467篇 |
2016年 | 557篇 |
2015年 | 495篇 |
2014年 | 629篇 |
2013年 | 602篇 |
2012年 | 528篇 |
2011年 | 486篇 |
2010年 | 444篇 |
2009年 | 404篇 |
2008年 | 316篇 |
2007年 | 264篇 |
2006年 | 199篇 |
2005年 | 141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105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内蒙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武川是我国典型的内蒙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和施肥是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和土壤碳储量的重要人类活动。选取内蒙武川地区,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施肥措施(化肥、有机肥)的长期定位试验土壤,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无机碳(SIC)和全氮(TN)含量和储量,结合13C和15N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措施对于该地区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退耕还灌/还草后,SOC储量较耕地均有显著提高(提高幅度0.60~0.98 Mg hm-2 a-1),SIC储量也增加或保持相同水平(柠条地除外)。相比不施肥处理,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增加SOC(1.08~1.19 Mg hm-2 a-1),施化肥处理则会降低SIC(0.06~0.16 Mg hm-2 a-1),且主要影响次生碳酸盐。施肥SIC中原生碳酸盐比例(0~23%)低于自然土壤(3%~29%)。施肥措施对于土壤碳氮的转化强度远大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于内蒙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土地利用和施肥措施对于土壤有机和无机碳的影响应该在区域固碳管理中给予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92.
依据荣成市近几年社会经济发展、能源消耗情况,采用系数法计算了荣成市电力、煤炭、油品类和天然气4项指标的碳排放量,结合固碳现状,得出了2021年全市二氧化碳排放为480.63万t。针对采取不同的降碳措施和碳排放的趋势,预测分析并得出了荣成市2030年碳达峰时的不同排放量:当延用现有常规节能减碳措施时为610.8万t,当全部采用核能发电时为168万t,当同时采用核能发电、核电站余热供热时则为35万t。 相似文献
93.
木材碳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科学,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木材碳素的储存量、木材储能、人工林木材固碳增汇与优质木材培育技术及木质产品固碳延伸等方面。文中简述了木材碳学研究中木材固碳量与含碳率、木材固碳量的影响因素、木材固碳量与木材热值的关系以及木质材料固碳量和固碳延伸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
95.
本主要针对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进行研究,肯定了造林对陆地碳汇变化的联系,详细阐述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6.
为揭示典型潮土微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网络对秸秆还田的响应机制,选择长期小麦-玉米轮作下不同秸秆还田处理的试验地为对象,应用高通量测序和生态网络等方法,阐明秸秆掩埋配施不同氮肥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细菌网络共存关系以及与土壤养分的关联。结果表明:(1)与秸秆移除且不施氮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合常规施肥处理显著降低土壤pH,提高了土壤全氮、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P < 0.05)。秸秆掩埋配施氮肥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含量。(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施用量处理的细菌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而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H、SOC和TN等因子驱动了细菌群落结构变异。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是潮土细菌群落的主要优势菌门。(3)共现网络分析得到4个主要的生态集群,均与土壤养分有显著相关性。模块1中物种丰度与SOC、TN、TP、NO3- -N、AP和AK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01),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01);模块2和模块3中物种丰度与大部分养分含量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因此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以通过调节细菌互作关系,从而调控土壤肥力。研究结果可为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和土壤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
针对焊割工具市场手工碳弧气刨枪所存在的一些不良弊端和不适应性方面,结合国内外焊割坡口备制和焊缝清根作业,焊接缺陷返修和挖补等作业技术手段,以适用为原则的理念设计与制作便携式手工碳弧气刨枪体。该枪体在焊接生产中,主要用来焊前刨槽开坡口、消除焊缝内、外部缺陷和对焊缝背面进行清根,特别适用于中、厚板对接坡口,管对接U形坡口的备制。便携式手工碳弧气刨枪体利用一些焊接结构生产中常见的金属材料进行设计与制作,使得其在经济性、安全性、灵活性、结构稳定性、实用耐用性等各方面得到比较大改善,完全能够适用于熔化焊接作业焊接坡口的备制、焊缝清根、焊缝内、外部缺陷返修作业,在使用成本方面、使用寿命方面、功能性、便捷性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并在焊接生产、培训、教学和技能鉴定等实践项目中进行了长时间的实际应用,使用效果良好。便携式手工碳弧气刨枪体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枪体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刨削气体挺度好、集中,碳棒固定可靠,角度调节方便,适合大电流、长时间刨削,可进行全位置操作,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较好,在狭窄工位或可达性差的部位,仍可使用,可提高生产效率,且安全可靠,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地土壤惰性碳的影响,对于客观认识草地在减少大气CO2排放中的作用,制定草地碳增汇策略,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3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地(冬季自由放牧—冬牧、围封禁牧—禁牧、开垦播种燕麦—燕麦),采用梅花形5点采样法采集野外样品,结合室内酸水解等分析方法,对0~3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和惰性碳进行分层研究。【结果】1)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冬牧最高(95.15g/kg),禁牧次之(70.56 g/kg),开垦播种燕麦最小(54.44 g/kg)。冬牧土壤惰性碳含量比禁牧高27.77%,冬牧比燕麦高32.54%。2)与冬牧相比,禁牧16年土壤0~10 cm土层有机碳下降了25.84%,开垦30年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下降了42.79%。禁牧16年土壤0~30 cm土层有机碳下降了10.89%,开垦30年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下降了9.48%。0~30 cm土层惰性碳平均含量冬牧比禁牧高22.67%,冬牧比燕麦高3.60%;与开垦相比,禁牧使惰性碳降低了19.78%。3)不同土地利用方... 相似文献
99.
横坡垄作对坡耕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流失有一定的阻控作用,但黑土区特有长而缓的地形与横垄对坡耕地SOC空间分异会产生交互作用,而这种交互作用引发的SOC流失风险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该研究以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分局红星农场为研究区域,2022年在横坡垄作与顺坡水线方向上共布设25个采样点,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异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横坡垄作方向上垄沟土壤有机碳含量从坡顶到水线呈现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在垄台从坡顶到水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顺坡水线方向,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垄沟呈现从上坡到下坡增大的变化趋势;在垄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由于断垄产生水线,顺坡土壤有机碳含量上坡与下坡仍有显著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 有机碳与可蚀性K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垄沟和垄台相关系数分别为–0.228和–0.238,P<0.05),与碳循环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垄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8和0.676,P<0.01)。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顺坡水线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其对垄沟和垄台SOC的解释力分别达到61%和52%以上;顺坡水线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共同增强了对土壤有机碳的解释力,尤其是顺坡水线与高程的交互作用最为明显。黑土区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主要受顺坡水线与高程的交互作用,横坡垄作虽然能够拦截径流,但由于长缓坡地形影响产生的断垄会加剧土壤侵蚀诱发的有机碳流失。因此,黑土坡耕地治理需要同时考虑横垄与地形的共同影响,从而实现防蚀的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0.
子午岭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团聚体形成的重要胶结剂之一,土壤团聚体分布影响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性。对子午岭植被恢复过程中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农田,植被恢复可增加土壤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同时增加不同层次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就粒径而言,虽然各个植被下〈0.25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低,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影响最大的是〈0.25mm粒径,辽东栎林地〈0.25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是农田〈0.2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3倍;其次,植被类型对〉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大,辽东栎、早期森林、灌丛、草地和弃耕地土壤〉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比农田土壤〉5ra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149%,209%,104%,62%,10%。说明植被演替可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但首先是增加较大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着植被的进一步演替,小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也相应的增加,这部分有机碳是稳定的,说明植被恢复增强了土壤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